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策略初探

2015-01-27 01:54丁春新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合唱教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丁春新

【关键词】音乐课堂 合唱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46-03

近年来,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这也进一步指明了合唱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课堂合唱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唱技能,让学生在合唱中大胆地表现自我,是值得广大音乐教师探索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培养兴趣、提高歌唱技能、坚持基础训练、拓展合唱才能等策略开展教学,以期提高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效率。

一、从听赏入手,培养合唱兴趣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更是听觉的艺术,要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首先应该让他们学会聆听合唱,多接触优秀的合唱作品,逐步培养他们对合唱训练的兴趣。同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也是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活动。最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在合唱活动中的基本技能,即提高学生的和声听觉,这也是学生唱好合唱的基本素养。

(一)在音乐欣赏课中听赏

音乐欣赏课是学生拓展音乐视野、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笔者在每节欣赏课中都专门开辟一个“合唱欣赏”的环节,除了教学教材内容外,还经常挑选一些优秀的合唱曲目让学生欣赏,如网络上下载的经典合唱作品、青少年合唱比赛获奖作品、国内外专业合唱团体的演出、流行音乐中的合唱等,通过优秀的合唱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聆听,教师应适时进行指导,使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总结、归纳,发现合唱的艺术魅力,感受不同的节奏、音色、力度、和声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合唱的丰富表现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

(二)在唱歌课上听赏

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唱歌课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如果在唱歌课上让学生一味地从头唱到尾,学生难免会因用嗓时间长而产生疲惫感,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唱歌课也应该适当进行综合教学,穿插其他内容以丰富教学。结合现有教材的特点,在学生掌握歌曲以后,笔者一般会找来相同歌曲的合唱形式让学生进行欣赏,或者是学生学会教材中的合唱歌曲之后,笔者再找来相同曲目的独唱形式让学生聆听,通过对比,学生更加容易体会合唱中的和声变化,体会合唱歌曲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合唱热情。如在学习歌曲《你是这样的人》时,笔者在课前收集合唱曲的录音,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节奏后,便让学生欣赏合唱曲。学生被合唱曲的深情演绎所感动,产生了情感共鸣,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随后的合唱练习中,通过笔者的不断启发与引导,学生能够逐渐体会歌曲演唱时的情感表达技巧,演唱的歌曲更加深情饱满,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三)在综合实践课中听赏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和认知。一开始可以把活动设计得简单些,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例如分别播放一首独唱歌曲和合唱歌曲,让学生区分独唱与合唱的不同演唱形式,然后再单独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形式。在学生有了一定听觉基础后,教师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单声部旋律和多声部旋律,引导学生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某首歌曲乐段来进行和声创作,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演唱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感受合唱的音乐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实践环节也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四)音乐课堂外的听赏兴趣培养

除了在课堂上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合唱学习兴趣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例如要求学生每周欣赏一首教材以外的合唱歌曲,并在下次音乐课中与同学相互交流,教师则对学生的交流进行适当的讲评。通过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会、交流,学生开阔了音乐视野,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如在教唱《森林中的回声》前,笔者尝试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查找并欣赏有关“回声”的合唱歌曲。原先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以检查上一节课布置的预习作业作为导入方式,简单介绍与“回声”有关的几首合唱歌曲,然后进入歌曲的学习。但在正式上课时,学生都争相发言、积极展示他们在课前收集到的相关音乐,如《回声》《翠谷双回声》《阿诗玛——回声》等,既对歌曲进行了介绍,又让其他同学欣赏到了美妙的“回声”。教学设计由教师引导完全演化为学生的自主展示过程,学生在教学展示中了解到了更多的音乐知识,同时也对合唱中的“回声”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此后,笔者经常在课后布置一些合唱歌曲的欣赏作业,以增强学生对合唱歌曲的审美体验。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合唱歌曲的学习兴趣,更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二、以歌唱为主,提高合唱技能

音乐教学如果停留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音乐课的课堂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合唱技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

(一)进行适当的合唱理论学习

适当的合唱理论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讲授了两方面理论知识:一是歌唱发声的基本理论,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歌唱中发声与呼吸的生理机制,也就是掌握歌唱这一基本技能的基础知识。二是关于合唱的基本理论与要求。合唱的两方面理论知识对于合唱训练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只要理解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理论知识就可以了,他们会在今后的练习中不断体会、领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教授以上内容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渗透教学,而不是进行集中讲授。这样避免了学生因枯燥的理论讲解而降低了对合唱学习的兴趣。同时,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教师应该统筹安排相关理论教学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和探索。

(二)掌握正确的合唱方法

要想提高歌唱技能,学生就应该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因此,学生在每堂音乐课上的发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讲解了基本的发声理论后,可以尝试用简单的发声练习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结合教师的示范,学生自主体会歌唱时的呼吸和发声,从而掌握或慢慢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比如通过平躺着的呼吸练习,轻声说话的呼吸练习,抽泣练习,像“闻花香”一样的深呼吸练习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使合唱获得优美的音质、良好的音准以及清晰的吐字发音。另外,通过引导学生改变用脖子喊唱的习惯,指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腹进行发声练习;在练习母音“U”时,引导学生找到含着一口水的感觉轻唱的方法进行发声练习。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后,课堂中的合唱训练无论是对于教师或是学生来说,都会变得轻松许多。

(三)声情并茂地合唱

教师要坚持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让学生通过自己演唱来体会合唱的艺术魅力,让课堂合唱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教授歌曲开始便要求学生注意处理歌曲的情感,而不是等到歌曲学习完成后再进行情感处理。长期坚持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启发学生自觉地对演唱的歌曲进行良好的感情处理。歌为心声,不用心歌唱就没有感情,便不能用歌声来打动人。在合唱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地演唱,结合平日课堂中歌唱技能技巧的渗透,综合运用不同的音色、力度,完整地表现作品,忠实地诠释作品的风格与内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唱的艺术魅力。

三、坚持基础训练,提高合唱水平

课堂合唱教学不同于专门的合唱队训练,学生的歌唱水平参差不齐,训练的时间也短,同时还要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对于音乐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音乐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为自己积累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也为学生建立起基本音乐素养打下基础。学生形成音乐素养需要长期坚持做好基本训练,这些训练包括正确的呼吸与发声、节奏、音高、视唱练耳、多声部练习等,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乐理知识,还应该包括指挥与合唱的一些基本知识、合唱的作品分析等。学生只有形成音乐基本素养,课堂合唱教学自然才能水到渠成。

(一)识谱训练

近年来的音乐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顺应这一教学要求,很多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学生的识谱训练等基本的音乐技能练习,这实际上容易导致学生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而不能正确体会音乐中的审美情感,尤其对于合唱教学来说,各声部之间的音准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经过识谱训练,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音准概念,其在合唱中各个声部的构建将是不稳定的,甚至容易破坏合唱的审美体验。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用学唱歌曲对学生进行识谱教学,在大体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后,再来进行视唱歌谱的练习,这样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歌谱的唱名,教师再加入音乐记号、装饰音、表情术语等,按要求来视唱歌谱,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教师分析合唱作品时,学生能够较好地领悟合唱歌曲所体现的艺术内涵,以及教师处理合唱作品时的训练要求,这实际上也提高了合唱队的合唱水平。

(二)节奏练习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教学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节奏训练,同样也是合唱训练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笔者从单一节奏训练开始,逐渐加大难度,如附点音符、切分节奏等,然后把训练过的节奏进行混编,经过几次练习,学生基本都能顺利地读出节奏。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将单一声部的节奏练习升级为两声部的节奏练习,甚至是三个或四个声部的节奏练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训练水平,又培养了学生在合唱中的声部意识,逐步培养和建立了学生的多声部节奏体验。

(三)音准训练

课堂合唱教学中还应该训练与检验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音准听辨能力,这也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合唱队员必备的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引导学生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课堂教学现状与学生的特点,笔者设计一些含有游戏性质的训练,如建立在手势基础上的音阶练唱,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分辨大二度音程与小二度音程、全音与半音的区别,通过手势的提示让学生尝试控制音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对音阶的练唱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笔者便尝试着让学生练唱三度、四度音程等。学生基本掌握了音准的概念后,对听辨能力也迅速提高,从听单音到听音程、从听单声部旋律到双声部基本都能听辨出来。在听音训练中,笔者还尝试用干扰性的聆听来加强多声部的听音练习,如在学生唱一个声部的同时,教师用钢琴弹奏另一个声部,让学生在声部的干扰中准确找到歌唱音准。在课堂教学中,长期的音准训练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声部听觉和合唱中的音准表现。

(四)多声部练习

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是训练学生合唱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合唱训练中,最关键的还是多声部的歌唱练习。课堂上的多声部歌唱训练可以放在呼吸和声音训练之后,以简单的二声部为宜,在学生达到一定歌唱水准后再加入更多声部进行训练,如尝试三声部甚至是四声部的练习。合唱不必占用很多时间,但需坚持不懈地训练。另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声部训练逐渐掌握音量与音色、音高与音准、声部内与声部间的和谐均衡。同时,在课堂中进行多声部歌唱训练时,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指挥方式,让学生逐步熟悉指挥的手势,明确合唱时各声部的指挥要求,领会教师的指挥意图,感悟合唱的内在情绪变化。

在合唱教学之初,因为尚未正式接触过合唱歌曲,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合唱的概念,教师这时候如果要求学生去唱好一首合唱歌曲,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针对学生因为缺乏多声部训练而产生的困惑,笔者尝试让他们从卡农式的合唱训练开始练习。在卡农式的合唱训练中,各声部旋律相对变化较小,节奏基本相同,对学生建立声部的概念而言是简单易行的。教材中的歌曲绝大部分都能进行卡农式合唱的改编,这就为课堂中的合唱训练提供了更多的训练素材。在唱好二声部的卡农式合唱后,教师还可以将歌曲改编为三声部,甚至是四声部的卡农式合唱让学生练习。当学生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卡农式的合唱形式进行演唱时,教师再尝试让学生在两个平行的不同调式上演唱两个声部的卡农式合唱,比如第一个声部用D调,第二个声部则用F调,最终自然形成了一首立体的多声部合唱歌曲。

四、利用现有条件,发展合唱才能

目前教材中的合唱歌曲大都选用或编排了二声部合唱,这也是考虑到班级授课制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尽量减小教学的难度,以确保教师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当然,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应该仅限于此,而应当善于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发展学生的合唱才能。例如对于已经开设器乐课的年级,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乐器的教学来辅助训练合唱中的音准、节奏等练习,通过器乐练习中耳、手、口、眼配合的综合训练,降低学生的合唱识谱难度,并能够比较轻松地把握好音高、音准,或是在训练学生进行二声部的器乐合奏时,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让学生逐步体会合唱中各声部的均衡、和谐。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进行这样的和声训练,对培养学生合唱中的和声感觉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唱教学在音乐课教学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提高合唱技能和艺术表现力,丰富情感、拓展能力,培养集体协作精神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课堂合唱教学,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合唱教学内容,运用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合唱教学的水平,使学生逐步掌握合唱技能,提高合唱水平。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合唱教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音乐合唱教学
巧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基于能力培养的合唱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