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桂兰
【关键词】魅力课堂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42-01
数学课有没有吸引力,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思考:数学教材文本中生活的情愫挖掘情况如何?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学生接受特点吗?教师自身教风和个性魅力足够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数学课就会成为学生最爱之一;反之,学生不喜欢数学这门功课,不喜欢数学教师,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挖掘文本,设计幽默的数学方案
数学并非只有枯燥的数字,数学教材文本中的幽默因子很多,对于教师来说,不是数学教材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慧眼。数学教材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很多生活情节都体现在文本之中,所以,数学文本中有大量的“趣味数学”等待我们去挖掘,将数学生活化,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就不是干枯的数字,而是具有生活情节的“故事”,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走进“故事”里,在无意识中学习数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素数和合数》时,笔者为提高趣味性,在讲解什么是素数、合数时,自己创编了小故事,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师:从前有个老翁,挣了一笔家产,他感觉快不行了,就想提前立遗嘱,可找了好几个律师,都没有立好遗嘱。为什么呢?家产分配不均。他到底有多少家产呢?可以用2、3、5、7、11、13、17、19等数字来代替。他有多少个孩子呢?也搞不清楚,但肯定不能用上述数字表示。聪明的你,能不能帮助老人分好遗产呢?
生:这简单,用上小数就解决了。
师:前提是不能出现小数。
生:这些数要多一个或少一个都好办了,那就让老人自己留一份,问题就解决了。
师:要求不能留也不能捐献。同学们,后来数学家已经分清楚了,这些数字,除了1和它本身,再也找不到第三个因数,这类数叫素数。(学生恍然大悟)
师:老师将素数编成了故事,同学们能不能将“合数”也编一个故事呢?
笔者将数学课上成了“故事会”,学生自然走进了故事情节,并积极探索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课堂充满求知气氛。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当教师抛出“素数”这个概念时,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必定成为烙印。此外,让学生自己创编“合数”的故事,对学生而言更是难得的经历,不管故事成功与否,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又加深了一步,学习效果自然高效。
二、精选教法,创设灵动数学情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说明课堂教学无需被固化思维制约,也不要局限于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活用教法,创设灵动、形象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动眼、动脑、动手的基础上,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获得丰富的数学信息,提升课堂互动水平。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更清晰的认知,笔者先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然后别出心裁地让学生“摸”长方体和正方体。笔者呈现一个黑色的塑料袋,让学生上台“摸一摸”,这个袋子里有几个正方体、几个长方体?学生从来就没有这样的经历,都感觉非常新奇,纷纷要求“试试手气”。摸过袋子的学生将答案写在纸条上,等大家都摸过之后,笔者将袋子打开,当场验证答案。
这个教法选择非常成功,因为多了触觉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已经下课了,很多学生还沉浸在课堂教学中。这就是数学魅力的延续。
三、塑造自我,展示教师的个性魅力
教师具备风趣、灵动、诙谐的讲课风格,不仅体现教师的睿智,也能够提升人格的魅力,学生大多喜欢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喜欢数学这门功课。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魅力教师需要多方面修炼,幽默风趣虽然只是一种外化表现形式,但也是塑造魅力教师的最好入口。
教师的课堂幽默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形体动作等方面。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小明拿着数学作业问奶奶:“奶奶,你看这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奶奶看了半天:“这个真假我还真看不出来,不如用验钞机验一下。”(学生哄笑)我们不要笑奶奶没有文化,谁能告诉老师奶奶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吗?
生:奶奶把真分数假分数中的“真”“假”与钞票的真假弄混了。
师:奶奶这是偷梁换柱了,真够逗的。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呢?如果你说不清楚,你就是“糊涂老奶奶”了。(学生笑)
生: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就叫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一样大的分数就叫假分数。
师:说得不错,你不是“糊涂老奶奶”,你是“聪明的一休”。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体现出自身具备的素质。说话幽默风趣,讲解清楚条理,能够谈古论今,显示博学多识,学生自然信服,教师的人格魅力自然铸成。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