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文化整合视角下的城市形象建设
——以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为例

2015-01-26 08:45杨朝辉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东营东营市城市形象

杨朝辉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一区域文化整合视角下的城市形象建设
——以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为例

杨朝辉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区域文化的形成呈现出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化文化特征,因此,需要对区域文化从文化发展意识、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协调的角度进行整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对区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高度提炼的基础上,城市形象的建设可以从城市空间形象设计、打造城市形象“名片”、塑造城市文化品牌、进行有效的城市形象传播四个途径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塑造。

区域文化;城市形象;建设;东营市

地区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区域文化的传承。区域文化可以为城市形象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并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助力和服务。因此,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需要对多元化的文化进行整合,形成整体竞争力,从而丰富城市形象的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东营市作为山东省的17个地级市之一,成立于1983年,是改革开放初期成立的新兴的沿海开发和开放城市。当前东营市又处在了国家新一轮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最前沿[1],在顺应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下,更需要加强当地区域文化研究,从而服务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城市的定位与发展,并进而对黄河三角洲城市群起带动和辐射作用。

一、东营市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2],是社会历史积淀的产物。而区域文化是一种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各区域之间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多种不平衡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一定区域为载体的相对独立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东营区域文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既有古老民俗的浸润,又有现代工业文明的推动和冲击,多元化影响因素集聚、碰撞、融合,经过历史的积淀、演化,形成了特定的区域文化。从东营区域文化形成的诸多因素中,可以看出当地区域文化的形成呈现出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化文化特征。

(一)地理位置因素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传统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黄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这条蕴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向东流经九个省、区,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现代狭义上的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黄河挟沙填海造陆,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造就了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大部分陆地,成为中国土地生长最快的地方,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在黄河入海口,黄河文明孕育了东营区域文化中蓬勃发展的农耕文化和垦区文化。

(二)自然资源因素

东营市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河海优势,蕴藏着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在丰富的石油资源基础上,东营市成为闻名全国的石油城市,是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黄河入海口的特殊景观,使东营市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之一”,是联合国环境署重点保护的13处湿地之一。自然资源因素上的优势提升了东营区域文化的影响力,使区域文化中蕴含的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历史文化传统因素

东营位于齐文化的发源领域,其区域文化浸润着先秦以来的齐文化色彩。东营市广饶县是齐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故乡。齐文化中具有变革、开放、多元、务实等特点的文化风貌也影响着当代东营区域文化的发展特色。同时,东营的区域文化也蕴含着相当丰厚的红色革命文化。近代革命以来,东营地区成为全省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诞生了一大批早期共产党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刘集支部旧址、解放利津城纪念碑、牛庄革命烈士祠、垦区纪念馆等一大批革命遗址,至今广饶刘集支部保存着首版《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此外,蕴含着当地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东营是地方传统戏曲吕剧的发源地。流传于广饶县陈官乡的陈官短穗花鼓起源于明清时期,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区域文化中的古齐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还有待挖掘和整理。

(四)高等教育发展因素

当地高等教育院校的结构发展呈现出规模扩大化、办学多元化、发展综合化、类型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在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当地企业发展、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综合性全国重点国家工程院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作为当地高等教育的代表,为东营市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依托于当地资源的高校和一系列相关产业,吸引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使东营区域文化中呈现出具有极大包容性和改革创新精神的移民文化、工业文化。

二、多元化区域文化的整合和发展战略

加强对文化的重视和研究,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重要的治国理念,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启示。区域文化的归纳与整合是文化整体性研究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和基础。区域文化不仅是一种智慧结晶,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而且文化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效益,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和助力。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东营区域文化的提炼与传承,挖潜与塑造东营特色,形成完整而独特的文化形态。加强区域文化的整合,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东营市文化整合发展战略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文化整合必须具备文化自觉和超前意识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同时,一个城市对于区域文化发展的“超前”意识非常重要。“超前”并不是脱离城市发展历史和自身物质基础的凭空构想,而是在深刻洞察当前国家发展趋势和掌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树立一种正确、全面、科学的对待文化发展的决策观念和意识。文化自觉与超前意识都是文化整合中应该树立的态度和视野。注重以文化的发展为导向,带动整个城市形象建设和产业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的参与和扩散,不断为其提供新的动力。

(二)要制定相应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

区域文化的价值与功能是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因此,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不仅应有具体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且应有配套、完善的文化发展战略。东营市要立足丰富的区域文化,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为此,一方面要利用资金、组织优势,引进和培育人才,通过吸收创新,以富有激励性、竞争性的文化发展环境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育成型,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要引进高水平文化管理机制,通过当地企业的转化,把文化成果物化为产品并推广,把文化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要重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已经在全社会形成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共识。区域文化的多元性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产品,而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反过来会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满足大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的同时,要考虑到区域文化作为精神产品的特殊属性,始终注重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社会、群众、社区发展多种形式和层次的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繁荣与创新文化事业。除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还应把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大,前景会越来越好。区域文化必须适应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使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接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服务,将文化产业中的娱乐文化、通俗文化、消费文化纳入市场轨道。同时要加强文化领域的引领和监管,抓紧制定必要的法规、规章,注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基于区域文化整合的城市形象建设

城市形象,即城市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是社会公众形成对某城市认知的印象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城市建设取得突出成就,然而城市的特色却在不断弱化。区域文化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市民的价值观念、文明程度等要素,是城市形象的文化土壤。城市的交流性、世界性、竞争性,城市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离不开独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形象塑造和建设并非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过程,它是在充分考虑和尊重区域文化的前提下,对区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高度提炼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物质和精神双重塑造的过程,是城市内在和外在特征的结合。区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可以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带给人们独特的体验,从而有利于提高城市和区域的影响力,增强城市形象的竞争力,使城市焕发独特的魅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

(一)融合区域文化的城市空间形象设计

良好的城市空间形象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既是一个城市经济繁荣程度的晴雨表,更是居民对于一个城市的精神寄托,也是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融合区域文化的城市形象空间设计有助于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而东营作为极具生命力的新城之一,在融合区域文化的发展下,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城市空间形象设计要重视彰显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区域文化特色,展现东营的魅力与形象。这对于提升东营的文化内涵,提高人民文化修养,加强对外交流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一系列典型的地标性建筑是彰显东营城市新貌,是他人了解东营、认识东营的第一步。如新世纪广场、雪莲大剧院、两馆一宫(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宫)、黄河国际会展中心、黄河公路大桥、清风湖公园等,体现了融合当地区域文化的城市形象建设。在黄蓝两区建设中,东营市严格按照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定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心城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

(二)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个性化因素,打造城市形象“名片”

在2009年底和2011年初,国务院相继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战略,东营市成为了唯一全部纳入两大规划的区域。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重点发展战略中,以黄三角为重点龙头的黄河经济带成为我国经济区域布局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拥有着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综合优势,承载着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千载难逢的机遇。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要求,东营市要以母亲大河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高地,树立全国乃至全球高效绿色生态生活区样板。东营区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优势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在2014年,东营以10%的增长速度成为该区六大城市中GDP增长最快的城市;2015年2月,东营市入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东营综合保税区。东营要依托资源环境优势,突出生态发展理念,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市形象逐步升级,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三)基于区域文化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

在政府城市形象建设和管理的决策中,不仅要规划好外在景观赏心悦目的“硬环境”,更应着重塑造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即文化环境。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效载体,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能够凝聚公众注意力,提升市民文明层次,使外地公众增加对城市的兴趣和向往。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要加强城市、企业、社区、农村文化的整体设计,把握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心理,要综合考虑城市产品的文化定位、文化含量和文化格调。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打造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文化品牌,如青岛啤酒节、潍坊风筝节、孔子文化节等,展示了城市的文化风格,丰富发展了文化传统,有效地增强了城市形象的影响和辐射作用[4]。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东营市已经开始形成以区域文化资源为依托,倾力打造了诸如 “兵圣故地”“吕剧之乡”“石油之城”“黄河入海口”及全国四个马拉松积分赛之一的“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等一系列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城市比较成熟的文化品牌模式来发展和丰富自己。

(四)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进行有效的城市形象传播

城市形象作为区域文化中独特民俗、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与外界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一定的媒介载体,将信息或观点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有效的城市传播[5]。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E·舒尔茨在《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指出:“在同质化的市场中,惟有传播能创造出差异化的品牌竞争优势”。为了有效地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必须树立系统传播的观念,整合区域文化中涉及到城市形象中的诸多因素,如文化形象、市政形象、媒体形象、经济形象和市民形象的关联性。同时,在抓好城市品牌形象的规划建设、明确城市形象定位的前提下,整合运用社会和科技发展进步中的各种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与传播资源,最终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提升。2015年东营作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之一,在打造城市区域文化品牌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有效的城市形象传播,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之,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离不开区域文化的支撑。基于区域文化整合的城市形象建设,就是要更好地寻找区域文化的精华和特色,探索出城市的独特性、差异性发展道路,更好地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以此指导未来城市的发展。

[1] 种效博.东营文化的内涵与应用性开发[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18-22.

[2]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21.

[3]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30(2):1- 6.

[4] 吴齐.城市文化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1(1):48-51.

[5] 陈柳钦.城市形象的内涵、定位及其有效传播[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32(1): 62- 66.

[责任编辑] 李志强

2015-08-02

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J15WE43)

杨朝辉(1986—),女,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基础科学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5.04.018

G127

A

1673-5935(2015)04- 0067- 04

猜你喜欢
东营东营市城市形象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关中城市形象传播的原则、策略和机制
山东东营:电商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转场东营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