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育与吸引:东营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2015-01-26 08:45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东营东营市市民

尹 健, 史 良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一培育与吸引:东营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尹 健, 史 良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城市文化竞争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东营文化兼有齐文化、石油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治黄文化、农垦文化及吕剧文化等杂糅一体的特色。提升东营城市文化竞争力,应首先培育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人才资源,以高等教育助推东营经济;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代表性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市民素质、凝聚城市精神,以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助推“黄蓝战略”的深入实施。

培育与吸引;文化竞争力;提升

城市文化体现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是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作为社会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文化对于社会存在尤其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全国宜商城市之一,东营市是依托胜利油田发展起来的典型资源型城市。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内控黄河、外濒渤海,其河海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东营文化兼有齐文化、盐文化、石油文化、移民文化、治黄文化、农垦文化及吕剧文化等杂糅一体的特色。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东营的城市文化竞争力,从而在黄蓝两区建设中形成东营市独特的城市形象,可以为东营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文化动力支撑。

一、关于城市文化竞争力

如果说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竞争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应该更多体现在吸引和控制资源及市场以及创造价值为市民提供福利等方面。城市文化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底蕴,是一个城市通过文化发展为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能力。文化竞争力主要是文化生产力水平和效益的竞争,这种竞争虽不具有对抗性,但依然激烈。“文化竞争力说到底也是致胜的竞争力。”[1]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水平,能够抢占城市发展的先机、把握城市发展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城市经济持续、有后劲的发展。中科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中明确了文化应作为城市竞争力的衡量标准,突显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来说,城市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积淀、市民素质、文化事业和产业、社会文明程度等多个方面。

二、东营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东营市作为山东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文化竞争力的发展并没有获得相应提升。东营市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数为0.475,文化城市竞争力指数为0.289,相比宜商竞争力全国排名第44位的成绩,文化城市竞争力在全国排名只排在105位[3]287-288。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没有文化竞争力作为底蕴,城市发展尤其城市经济的发展将后劲乏力。

三、东营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一)培育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人才资源,以高等教育助推东营经济

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才培养得益于教育。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在城市中,大学是发挥文化的教化与标示功能、培养高素质市民的重要机构,也是人文精神传承的基地。大学文化日益彰显出与城市文化相依相伴的关系,尤其肩负着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重大责任,是地域文化中进步成分最集中的场所,对于凝聚城市精神、升华城市形象起着重要作用,是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源头活水。

东营市目前有高等院校5所,随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搬往黄岛校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成为为东营市输送本科毕业生的主要高校。2014年毕业的2895名学生中约有半数在东营就业,充实到东营市建设的各行各业中,成为东营市的常住居民和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近三年来,每年都有千名左右的胜利学院毕业生成为东营的新市民。高校中的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科研活动充实和丰富着东营文化和城市精神,并将这种科学和人文精神辐射到社会各领域,使得城市文化生生不息,得以传承。高校科研与区域科学发展及企业的特定需求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优化经济结构,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黄蓝战略”的深入实施。

在城市建设中应着眼于城市发展的全局推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以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辐射社会的作用。大学建设也应与区域发展结合,利用科研优势开设特色学科带动地市经济发展。东营地区河海交汇,水草丰茂,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独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拥有总面积达15万公顷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如果将特色地域的资源开发(如湿地生态、药用植物等资源开发)与高校专业教学科研联系在一起,既能为东营市创造持久独特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大学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的高水平讲座、论坛等教科研活动,应向市民开放,其人文精神的辐射作用将会对整个城市产生长久的影响。

(二)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代表性文化产业,增强城市文化吸引力

我国是区域文化产业差异明显的国家之一。现在已经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区域有珠三角区域文化产业、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环渤海区域文化产业、东北区域文化产业和中、西部文化区域产业。广东的文化产业园区、深圳的大芬油画基地等是珠三角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代表[2];长三角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众多文化产业园区,有影响力的电影节的连续举办和近年发展起来的无锡、横店影视城等文化产业引人注目;哈尔滨的冰雪文化节、草原音乐节成为东北区域文化的亮点;中部区域有张艺谋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系列作品,带动了地域经济发展。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目前虽尚未形成具备特色资源优势的龙头文化产业,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毋庸置疑。培育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拓展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建设城乡有机组合的文化队伍,选拔培养东营本地的文化名家、文化英才,建立东营市文化人才库,是增强东营市文化发展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针对东营市影响文化产业的社会因素发展现状,从短期发展来看,更多举办省级以上包括国际级别的运动赛事、电影节、大型综艺演出或者实景演出等文化活动是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首选途径,东营市已经或者正在举办的黄河口系列文化节、第五届城市园林绿化博览会及全地形车极限挑战赛、黄河口国际马拉松比赛、全国木偶戏、皮影戏优秀剧目展演就是很好的实践模式;从长期发展来看,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和生产因素,从技术条件、人力资源和资本保障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支撑,需要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平台,为东营市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奠定政策基础,通过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以高科技产业、文化演艺产业为核心,依托地域优势,扬新兴城市之长,避历史遗存较少之短,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这是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径。

(三)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市民素养,凝聚城市精神

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及音乐厅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物质层面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面貌。东营市近年来先后开始建设市博物馆、雪莲大剧院、图书馆新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初步形成了由市、县、乡镇到社区的四级文化基础设施。2012年和2013年的东营市财政决算报告表明,东营市分别安排资金2 380万元和2 132万元用于农家书屋、艺术馆、博物馆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雪莲大剧院及黄河口国际马拉松比赛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但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仍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尤其在东西城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均衡度、市县乡及社区的资源利用及分配等方面仍需政府部门更多关注。

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场馆的硬件设施建设完成之后,更重要的是其后续的管理和运营问题。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不仅体现在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丰富的阅读资源上,还应兼具文化传播及培育新的市民精神的任务。东营市图书馆在建的尼山书院项目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良好的辐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公益学术讲座、读书沙龙、各学科领域专家讲座、创业论坛、传统文化展示都可以依托图书馆的硬件资源服务于市民,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成为市民素养整体提升、凝聚城市精神、展现城市品位的便捷渠道。

博物馆因地处特定的城市之中,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也是地方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同时还是地方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对促进市民的地方文化认知起着主导作用。其基本功能是保存、研究、复兴和传播本土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博物馆可以成为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可以配合学前儿童、中小学教育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使得教育成为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博物馆可以与教育部门配合开展诸如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临摹大赛、礼仪纠正比赛等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亲身感受增长知识的乐趣,让市民由旁观到融入,在参观和参与过程中回顾历史、品味博物馆呈现出来的美好。

剧院既是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艺术教育、提升市民素质的主阵地。作为非营利性社会公共文化场所,剧院兼具市场性与公益性。高质量、高知名度的商业演出可以满足家庭收入稳定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收回部分运营成本。而作为公共文化资源,开展诸如“家庭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等形式多样的艺术普及活动,有意识地向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倾斜,努力营造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空间,通过设置低票价区域或引进公益性演出等方式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更多人走进剧院、享受剧院,使市民文化素质得以提升,使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市民素质的好坏,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城市而言都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市民素养是城市文化氛围和文明程度的标识牌。学校教育、社会氛围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因素综合影响着市民素质的养成。教育程度是市民素养的重要组成因素,驻地高校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培育基地,大型体育赛事的高水平志愿者招募等具体事务,高校与地方在人才需求与培养方面的合作,为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奠定了教育基础;“破窗效应”指出社会环境对居民个人素质养成的重要性,也从反面印证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能够促进个体高素质的养成,这是市民素质提升的社会基础;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和音乐厅、大剧院等文化休闲设施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工作之余修身养德、愉悦身心的场所,为市民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更高水平的市民素养终将转化为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现实的竞争力。

毋庸置疑,关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各种问题是普遍存在的,2014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城市文化建设在民俗文化、节庆文化、精品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休闲文化、大众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体育文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41东营市亦是如此,当务之急是分析东营市的文化资源及特色,积极推动驻地高校的发展,培育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人才资源;发展影视综艺节目类、网络传媒类、动漫产业类、体育休闲类文化创意产业,让文化、技术和市场资源相互作用,组成文化产业链,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健全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文化服务馆所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以提升市民素质、树立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达到持续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助推经济社会持久发展的目的。

[1] 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4.

[2] 韩骏伟,姜东旭.区域文化产业[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2-13.

[3] 倪鹏飞,侯庆虎,李超,等.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李志强

2015-10-12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5WE43)

尹 健(1975—),女,山东德州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基础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5.04.020

G127

A

1673-5935(2015)04- 0075- 03

猜你喜欢
东营东营市市民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东营:电商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转场东营试飞
The 18th century of America in the Autobiography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山东东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