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不需要完美
——在校园环境中植入灵性的种子

2015-01-24 06:35王樱洁蒲公英教育智库视觉艺术总监
新校长 2015年7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灵性美的

文 / 王樱洁(蒲公英教育智库视觉艺术总监)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眼中所看到的一切建筑与环境仿佛都是有生命的,而且有思想在流动。

作为专注学校建筑与环境的设计师,我总是试图去捕捉这些密码,并充满运用与改写它们的激情。所以当我被问及,是什么让你如此热爱对学校环境的个性化设计,并在学校视觉设计中坚持艺术创作般的激情?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或许就是这份用设计赋予教育灵性的感觉。

作为校园设计师,我们的“保鲜剂”源于这份职业的高难度和高跨度:我们必须既是设计师,又是艺术家,还是教育研究者。我们一边心疼那些被设计破坏了的校园,一边期待自己能为孩子们创造独一无二的美丽环境,为老师们创造随处都是教学素材的校园大课堂。这份梦想没有先例可参照,需要的是痛苦的研究、极限的创作,以及对教育教学的体验,与各类学科专业人士的交流。因为对灵性的追求,我们深入每一所自己参与设计的校园,与学生和老师们一起创作一个个他们自己的教育情境,并以设计创造这些梦空间,拓展他们的教育理想,延伸我们的艺术梦想。

从二战结束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是西方的现代设计发展最为迅速蓬勃的时期,中国设计行业却正好擦肩而过,错位并落后了整整50年,迄今没有迎来全盛时期。而相对于资金充足、设计能明显拓展市场空间的商业板块,学校环境设计更是处于加倍落后的状态。

然而一夜之间,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学习人群日益多样,学习变革如火如荼,学校功能不断更新,教育空间急需重组——此时此刻,简单落后的建筑、空间及环境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学习需求。

现实却大大滞后于需求。我们看到,国内多数学校的环境设计处于平面化、单一化、为设计而设计的尴尬境地。设计脱离培育人的功能,呈现的只是标语式的墙面口号;设计脱离审美的功能,呈现的是毫无美感的功能碎片;设计脱离对教育的理解、与课程的互动,呈现的是严肃呆板、没有创意的“流水线车间”。

如果这里不是孩子们的校园,没有个性放飞的空间,人人在校园将感受到工厂般呆板的意象,一丝不苟、整齐划一、单调乏味。我们试图回忆一下自己的母校,什么样的环境细节曾经打动过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们想,何不从强调统一、强调秩序的单一格调中,也尝试着加入强调兴趣与快乐,尊重思考与表达,让校园变得充满温情、丰富多彩、创意无限,让孩子们像待在自己的地方一样流连忘返?

一、我们需要像艺术家一样寻找美的灵性,思考美、发现美

美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

学校的环境视觉是引导学生正确审美的第一步,美是一切事物的起点。美总是由外而内地影响一个人,从环境,到自身,到行为与生活态度。视觉环境首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美的判断,让师生保持对美的追求。美也同时激发一种对生命的关爱之情,让学生保持对环境的敏锐感知,在环境中体会自然的气息,去触摸一片叶子,闻一下泥土的芬芳。我们试图让校园里每一处创意都成为学生永久的记忆,引发学生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对天地大美的触动。

寻找美,发现美,问题常常在于如何从头脑里淘汰旧的观念。在现代艺术史中,兴起于十九世纪的印象画派就是一次探索美的灵性、寻找美的真理的典型案例。“把画架搬到室外去”,是对印象画派最简单、最直接的解读。这一步,跨出的不仅仅是画室,还是学院派保守的思想、对美的严谨单一的保守认知。从此,我们才有幸欣赏到莫奈的《印象·日出》,再有幸看到梵高给我们带来的梦境中的《星夜》。作为孩子们审美启蒙的校园环境,更是应该不断探索美的方式,而不是让环境的装饰如“学院派”一样陷入形式主义误区,枯燥、乏味,缺少心灵的交流与互动。美不可旁观,美需要涉入。你涉入其中,才有美的感动。美的课程从校园环境开始,在每一处空间流连,学生都已经在做美的功课。

兵库县儿童博物馆,不放任何小孩子玩的玩具,完全以和周围的自然进行对话为第一目的,在自然和建筑中寻找美,激发创意。在那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到自由思考的乐趣,充满朝气地快乐成长。设计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环境设计思路,舍弃像箱子一般只有作为容器功能的空间设计,为孩子们创造出这样一个具有生命力、高度审美品位的学习环境。

二、“资源”带来灵性,在环境与课程之间

“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实践了各种风格,从野兽派到立体主义和抽象绘画,从架上艺术到现成品装置艺术、新媒体、行为艺术等多领域“资源”的汇总。艺术不再仅限于传统绘画的视觉体验,还涉及更自由的表达。上个世纪,当杜尚在小便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并搬进美术馆,这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泉》,就开启了艺术史自由的大门。

可我们的校园环境设计,为何还停留在保守的艺术流派里面?

传统校园文化设计将转向资源型校园环境设计,环境与课程之间相互融合是未来校园环境设计的必然趋势,这样的变革符合时代的主题:自然与人类进一步和谐,本土与世界相互交织,人文与科学彼此促进;与此同时,全球化与信息技术,也为学校环境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可能。因此,在深入理解教育的前提下,我们提出校园环境设计“资源”的参与性,即把地域资源优势,以及学校愿景、课程、信息技术和文化特点,综合运用于环境设计中,营造出互动性、多层次、学习型的校园文化环境。学习,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识的掌握与记忆,而是各种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 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教育环境将与教学实践一起建构出人的终生发展可能。

“月湖寻宝”,校园没有围墙,打造月湖地图、宁波地图、世界地图

“月湖寻宝”是蒲公英团队针对宁波二中做的资源型环境设计方案。本方案设计以“寻宝”游戏为互动方式,以职业规划相关学科为课程线索,建设课程化校园和学科化景观相结合的学习资源互动平台。环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创建多元、开放、自由的资源型互动式学习乐园。

初次到宁波二中做设计调研,我们就为其风物灵秀的环境和独特的区位特征所吸引。千年文脉、百年校史的校园,四面环湖,水光潋滟,古朴婆娑,银杏累累。校区建筑改建以古典书院式的建筑风格、精致的园林式绿化工程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天一阁、甬商文化园、院士林、太极馆、茶文化博物馆、篆刻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比邻而居,周边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月湖寻宝”的设计灵感就从这里开始。

我们的工作重在对每个周边环境资源的学科课题化延展,及游戏化、趣味性、知识性设计。每个课题的延展都是基于景观本身,但是又拓展到各学科领域前沿,是递进式的学习资源型平台。所有的知识内容都是学校内部各学科教研组老师带领的学生社团协力完成,后备资源由蒲公英教育智库的研究团队提供。本项目充分实现了师生互动、环境与课程互动,以及智库资源、全球资源的整合。

这是一个让我们很兴奋的案例:校园不再有“围墙”,随处都是让孩子们发现梦想的资源宝藏。一个因梦想而生的校园,它的存在不仅能唤起对于学校时代的美好回忆,更能营造学习在探究中落地、梦想在寻找中实现的激情。

三、传承与生长的灵性,和环境一起讲故事

我们将校园创造成一个“空”的空间,在这里面,各种奇思妙想、各种幻想会一一展现。校园环境设计中留出空间进行沟通和生长的可能,让空间成为表达,就像是作曲家会在适当的时候暂停,令无声胜有声一样美妙;让校园环境成为一场持续演奏的音乐会,环境在生长、知识在生长、人在生长。

校园环境规划应从多角度考虑文化、美学、自然历史景观,尊重历史、文化、生态及人的联系,传承每个时期物质和文化演变的重要符号,如交响乐般交织形成校园体验。与此同时,环境汲取了文化与自然的养分,并在未来的每一刻与学生一起,无论是学习、休息还是运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不经意生长。不断生长的知识性环境流线贯穿于室内外场所,就像一条河流。而自由点缀的学习平台汇聚成不同的“岛屿”, 为学习所需提供各种空间。学校建筑空间、雕塑、游憩区域、连廊……都与学生们共同成长,拥有更“自由”的可能性。

月湖寻宝演示动画

“童话校园”古今童话故事的叙事性场所设计,穿越的自由想象空间陪伴学生们六年的成长。

苏州横泾小学新校区校园环境,是由蒲公英团队整体设计的。

公元1906年,开明乡绅钱家麟发起并捐资创办“横溪公立小学”,至今有109年历史。校园的环境设计创意就来源于这段历史。我们采用“叙事”的方式,让校园的每一处环境都能讲故事,并且让学生们参与到故事中,环境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叙事,让学生在成长空间中关注到什么是令人难忘的。

叙事,需要专注和回忆,利用实践中的口述、文本和可视化载体呈现。

叙事,联系环境中“人”的关系,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分享意义和价值。

叙事,深入解读领导力、使命感、信念。

叙事,环境设计中隐藏智慧。

叙事,为环境赋予生命力,在时间历程里自由成长。

“曼哈顿历险记” ,互动性、游戏化、启智型校园文化环境设计

曼哈顿小学是重庆市鱼洞四小的新校区,由蒲公英团队整体打造学校环境规划设计。寓教于乐,教育领域的游戏化有着无限的可能。我们将鱼洞四小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精神底蕴、现实和条件、方向与可能有机地衔接起来,围绕“生命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和设计曼哈顿小学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系统。

席勒说: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因此,为实现生命的完整性,游戏便必不可少,这便是本项目由“生命教育”衍生出“游戏教育”之由。项目设计在满足校园基本教学功能的同时,更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尝试通过游戏化校园,创造多样的、有趣的、个性化的环境空间去鼓励学生的交流和多元的行为模式,一定程度改良传统被动式的教育方式。设计方案将校园视为一个微型的城市和社会环境,一个生命发展的载体,并按学生成长需求分为三大板块:“我是大地的孩子”、“我是世界的主人”、“我是人生的主演”。

校园环境设计中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城市空间和家庭环境的场所:街巷、交通系统、庭院、客厅、书房……这些场所给孩子们提供了不同尺度的游戏角落和很多迷宫式的空间体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游戏体验中去发现自我和释放个性。我们希望打造基于自然生长的校园,形成自下而上的空间环境,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

对于学校来说,在教育体系全球升级的新形势下,面向未来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已是当务之急,也是传统学校深刻转型的契机:我们必须直面、迎接社会与教育进步的“学校新常态”;必须看到,学校教育的空间正在急剧扩展,每一所传统的优质学校都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未来,以生长的姿态与全新的时代无缝接轨。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承载其办学理念的物化形态,更已成为指导教学管理、拓展课堂空间、引领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

校园设计必须追求的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能通过对周围世界的不断发现,透过灵性的校园环境,自然生成探究的态度、科学的思维、人文的精神、对万物的情感,形成公民意识,体悟生命价值。校园将是一个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发生地,是人的成长岁月中至真至纯的情感凝结点,是无论身处何地随时都背负在身的精神源泉,它将赋予教育灵性,不断生长。

我们的校园环境设计面向培育有灵性的人的目标,强调生长性,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留下面向生命成长的不完美。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灵性美的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智慧校园环境下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