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斌,龚学全,白雪锋
(玉门市中医医院风湿科,甘肃 玉门 735211)
·针灸经络·
一穴四针透刺手法治疗面神经麻痹107例
王宏斌,龚学全,白雪锋
(玉门市中医医院风湿科,甘肃 玉门 735211)
目的:观察一穴四针透刺手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给予107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一穴四针透刺手法治疗。1次留针30 mi n,每10 min行针1次,1 d 1次,治疗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痊愈89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6.2%。结论:一穴四针透刺手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面神经麻痹;透刺;一穴四针;临床观察
2005年5月—2014年5月,笔者采用一穴四针透刺手法治疗面神经麻痹107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科室门诊及住院收治的面神经麻痹患者107例。男45例,女62例;年龄4~60岁;病程2 d~1个月。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面瘫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主要以风寒阻络、气虚血瘀为主,症状为患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眼脸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所有患者均经CT协助检查后,排除脑血管疾病患者;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口脸歪斜病史及面部功能障碍;体查示双上肢肌力正常。
选取28号2.5寸毫针。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取患侧之下关、地仓、颊车、太阳、合谷等穴,针刺以下关穴为主,第一针下关透刺太阳穴,第二针下关透刺地仓穴,第三针下关透刺颊车穴,第四针对下关直刺。根据辨证以风寒阻络、气虚血瘀的不同,采取虚则补之,快速进针至皮下,缓慢进针至透刺穴处,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轻,反复操作。实则泻之,快速进针至皮下,缓慢进针至透刺穴处,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轻,反复操作。虚实夹杂则平补平泻进行针刺,快速进针至皮下,缓慢进针至透刺穴处,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向后转时用力相同,反复操作。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1 d1次。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纹时额横纹比较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但眼睑尚闭合不全,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
痊愈89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6.2%。
面神经麻痹又称口眼歪斜、口僻,俗称歪嘴风。属中医学“面瘫”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单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患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眼脸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不能做皱额、蹙眉、露齿、闭目、鼓气等动作,进食时常有食物残渣滞留在齿颊隙内,并常有口水自患侧流出。该病临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类型。笔者所治均属周围性面瘫。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以20~40岁最为常见,无明显的季节性,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较早为世界卫生组织所认定的针灸治疗的43种病症之一[2]。面瘫不仅在身体上给患者带来极大损害,在精神上亦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压力。针灸治疗面瘫疗效满意,方法基本上以局部和循经取穴为主。以针灸为主综合治疗面瘫因为痛苦少、损伤小、花费低、疗效肯定,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致使气血痹阻,筋脉失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3]。因此,其形成以虚、风、痰、瘀为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本,风、痰、瘀为标。所以,补益正气、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也是治疗本病的机制所在。而针灸具有较好的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散结、补虚泻实之功效,故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医学基础研究[4]证实:针灸能够改善面神经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使炎症渗出物得以吸收,从而改善面神经冲动传递,促进神经纤维功能的恢复。此外,针灸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多神经原突触传递途径,提高面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从而促进了面神经的功能恢复。一穴四针透刺手法的运用,刺激面较大,以点盖面,呈辐射状,能更进一步增加病灶部血液循环[5],继而增强祛风散寒、疏经通络之功效,达到机体气血调和、经气疏通的目的,使麻痹的神经得以恢复。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201-203.
[2]廖红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近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3):50.
[3]张可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8):25.
[4]王永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1):30.
[5]王宏斌.三穴九针配合推拿扳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9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4):328.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5)01-0050-02
R245.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1.26
2014-10-08;
201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