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体解剖学的发展

2015-01-24 05:35崔珊珊蒋大鹏
中医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医家黄帝内经中医学

崔珊珊,蒋大鹏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白城 137000)

·学术探讨·

中国古代人体解剖学的发展

崔珊珊,蒋大鹏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国古代关于人体解剖学研究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描述的解剖学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前提。汉代以后,解剖学发展整体趋于缓慢,但仍有大量解剖事件,特别在宋代的几次解剖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影响了后世医家、民众的观念,却没能改变医学的格局。中国古代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受到中医学本身的影响;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禁锢、封建法律的禁止,阻碍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尊经崇古”观念,不利于人体解剖学的进步。

中国;古代;人体解剖学;发展

人体解剖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正常人体器官、组织的形态特征、位置毗邻关系、生长发育规律和基本功能,属生物科学中形态学的研究范畴,是医学的基础。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为现代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就产生了现代人体解剖学,使医学摆脱古代权威的束缚。无论是奠基于西方的现代医学,还是在我国的中医学,本身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研究对象、服务对象都是人类。

1 溯本求源,中医奠基

春秋战国时代,适逢社会变动,学术氛围活跃,科技、文化空前繁荣,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催生了中医学[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书,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解剖”一词最早见于本书《灵枢·经水》中,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黄帝内经》对人体形态结构的探索是从“度量切循”(人体体表的测量)、“解剖”(人体内脏的观察)两个方面来进行的。《黄帝内经》大量篇章都有对人体结构的描述,这类内容散见于各篇中,不胜枚举,如《灵枢·经脉》曰:“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正是描述颈部动脉的走行,即颈总动脉经胸锁关节后方进入颈部(从缺盆上颈),下牙槽动脉从颏孔入下齿(贯颊,入下齿中),可见先贤观察之细致。《黄帝内经》通过观察人体,得到大量解剖学知识,如人的头围、胸围尺寸,各部位骨的长短、大小,骨骼形状,内脏器官的大小、形态、容量等。对人体结构的探索、人体外部现象的观察、临床经验的积累,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前提。

因受观察手段的限制,那时所得到的解剖形态学知识是粗浅的,但这些知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自此以后,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茁壮发展,而作为实证医学基础的人体解剖学发展相对于中医学理论、实践研究却显得十分缓慢。

2 成就斐然,生不逢时

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中国古代解剖事件并不少见,暂将这些事件分为两类进行回顾:①不以医学研究为目的的解剖实践;②以医学研究为目的的解剖实践。

2.1 不以医学研究为目的的解剖实践

有患者因某种疾病,嘱死后将其“剖而视之”探究死因,此多由死者亲属操作。也有由官员私下组织,据记载太原人王超,“曾遇道人授修真黄白之术”,年八十仍“精采腴润,小腹以下如铁而常暖”,后获罪问斩,“刽者剖其腹,得一块非肉非骨,凝然如石”。这类事件目的多为了探究身体的秘密,无医家参与,故无法推动解剖学、医学的进步。

2.2 以医学研究为目的的解剖实践

《汉书》记载:西汉后期王莽挟天子令诸侯,东郡太守起兵,公元16年王莽捕获党徒王孙庆后,“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并令人记录结果。记录因年代久远已遗失。

北宋是中国文化、经济、科技的鼎盛时期,共出现2次以医学为目的的公共解剖事件。这2次事件的出现与宋代仁宗、徽宗两位皇帝的“兴医政策”不无关联,得到政府支持,意味着解剖行为有了合理、合法性。此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

庆历年间,广西叛乱,地方官员处死欧西范及党羽共数十人,令医者、画工解剖尸体,作《欧希范五脏图》(亡佚)。通过当时留有的文字记录可一窥其貌,如“希范之心,则红而石垂,如所绘焉”“蒙干多病嗽,则肺且胆黑”。该图对肝、心、脾、肾等器官的位置、形态描述基本正确,而且有“蒙干多病嗽,则肺且胆黑”等病理解剖内容。从解剖学、医学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大进步。

宋代第二次事件发生在崇宁年间,适逢徽宗发布“行医诏令”,由地方官员主持,“刑贼于市”后“遣医并画工往,亲决膜,摘膏肓,曲折图之,尽得纤悉”。医者杨介据古书校验解剖所画之图,命名为 《存真图》出版印行。有学者提出[2]后世《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医宗金鉴》等所附内景图均来自《存真图》。

人体解剖研究“有利医学”在宋代已得到人们认可,并对其从医学角度进行了赞美[3],如南宋文献《宾退录》评价解剖事件曰:“《存真图》实有益医家也。王莽时,捕得翟义党王孙庆,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治病,是亦此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医家观念。

后世医家认识到通过观察脏腑对诊治疾病的重要性,如明代医家何柬曾年轻时“以医随师征南,历剖贼腹,考验腑脏”。清代王清任强调解剖知识对医学的重要性,云:“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多次至义冢及刑场观察尸体,将多年观察所得及临床经验编成《医林改错》一书。

3 讨 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医乃仁术”的儒家忠、孝、仁思想、“养形为下,养神为上”的道家思想,以及“死者为大”等的传统封建思想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刳剥人体违背传统医德,解剖行为被视为大逆不道。从秦代起,伤害身体便被视为犯罪行为。被作为宋、元、明、清法典蓝本的唐律规定,如“残害死尸(支解形骸,割绝骨体),常人减计杀罪一等”“杀人、肢解、焚烧尸体判斩刑,妻子流放”。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毁损尸体,都要受到刑事处罚[4]。人体解剖学就是在这种封建思想禁锢、封建法律禁止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而来的。

即便在北宋,解剖学研究一度得到重视,也不过“昙花一现”。人们对解剖学“有利医家”的认识、封建传统道德的松动并不能翻开医学史新的一页,主要因素有:①随着中医学的成熟,中医学之确立了“思外揣内”“由表知里”的方法论,使中医学的发展不再依赖于解剖知识的积累,解剖实证渐渐被忽略了。②封建思想的禁锢、封建法律的禁止限制着解剖学的发展。“医乃仁术”的中国传统医德使医家有着“君子不应剖割同类”“不应该在杀人场上寻找治病救人的方法”等观念。故而,中医学者走上一条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进行诊治疾病的道路。③尊经崇古思想的束缚。《黄帝内经》被历代中医家奉为经典,鲜有医家质疑《黄帝内经》中的解剖知识。即便研究者在解剖实践中发现了观察结果与古籍中描述不符之处,也用“验之不审”来表达对自身观察手段的不信任;或用“悉如古书”来验证旧有观点,强调旧有理论、知识对解剖实践的引导性。

总之,中国古代不具备培育、发展人体解剖学的土壤,中国古代人体解剖学发展缓慢,和中医学发展分离,与其封建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的束缚有关。

[1]薛益明.中医理论形成于秦汉的历史必然性[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155-158.

[2]靳士英.五脏图考[J].中华医史杂志,1994,24(2):68-77.

[3]陆敏珍.刑场画图:十一、十二世纪中国的人体解剖事件历史研究[J].历史研究,2013(4):32-44.

[4]李天莉.中国人体解剖法史略[J].中华医史杂志,1997,27(3):160-164.

(编辑 马 虹)

《中医研究》杂志2015年征订启事

《中医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国家级中医药学术刊物。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2010年起扩版至80页。本刊设有学术探讨,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临床经验、名师高徒 、针灸经络、实验研究、药学研究、文献研究、综述等栏目。《中医研究》杂志为月刊,每月10日出版,热忱欢迎赐稿、订阅。本刊发行量大,影响广泛,开办有中西药物、医院特色介绍等广告业务,热情欢迎垂询。每期定价6.00元,全年共72.00元。可到当地邮局订阅,漏订者可直接与本杂志社联系。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1-1124/R。国外代号:BM1111。邮发代号:36-130。广告许可证号:4100004001176。地址:郑州市城北路7号 中医研究杂志社 ,450004。电话:0371-66322705 。电子信箱:zgzyyj@126.com

1001-6910(2015)01-0011-02

R322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1.05

2014-07-14;

2014-09-11

猜你喜欢
医家黄帝内经中医学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西洋参防护放疗旁效应损伤的中医学机制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