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外衣看陈胜

2015-01-23 23:46刘娟娟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陈胜文本解读

摘 要:《陈涉世家》记载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主导的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它被选入各版本的语文教材,成为中学必学篇目,对学生学习陈胜的谋略抱负,体会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对古代传记的要求是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选入课本的《陈涉世家》删除了“陈胜的结局”部分选文,一定程度上有碍学生客观地看待历史,全面分析历史人物。本文主要是从“陈胜的结局”进行分析,浅层次地探究了陈胜所代表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心理因素,意在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全面了解历史,自省叩问灵魂,塑造完善之人格。

关键词:陈胜;起义失败;文本解读

略有一些文化积累的人在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时都青睐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表明不同凡响的志向;学过《陈涉世家》的人都被陈胜的鸿鹄之志所折服,钦慕这个敢为人先的英雄。诚然,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人平等的无等差的阶级觉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理想抱负、“死即举大名耳”的敢为人先精神确实令人崇敬不已。但是,英雄竟被车夫所杀的悲凉结局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借鉴。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发动农民起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之势势如破竹,可谓有一个完美的开端。可是为何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竟然熬不过半岁年月?司马公曰:“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历史教材曰:“农民階级的局限性”。尽失人心只道出失败的导火索;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也有偏颇。我国历史上爆发的农民起义不可胜数,绝大部分虽以失败告终,成功的例子也不无鲜有。单看与陈胜同一时代的刘邦,同为农民阶级,深受小农阶级局限,却建立起长治久安的大汉王朝。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我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植根于华夏民族血液里的基因,是无从避免的一个人性弱点。正如荀子所言:“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 无论成功人士还是普通人本质上都是有同样的弱点的,关键在如何控制弱点,将弱点控制在什么程度。

陈胜少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鸿鹄之志,表现出他比同一阶级其他人较高的思想觉悟。而在起义取得初步成功后,他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至小农意识在他身上赤裸裸的暴露,导致他的最终失败。比之陈胜,刘邦在领导农民起义进程中也不时暴露出小农意识的劣根性,而他能在张良、陈平等谋臣的帮助下及时地克服又及时地自觉地加以改正,在这不断的暴露与克服过程中一步步走向胜利。这是刘邦比陈胜等农民起义领袖都高明的地方。由此思之,陈胜的失败全是由于他面对成功的心理素质太差,人格不够完善,克服自身弱点的能力不足,从而倒在“化性起伪 ”的途中。

下面列举几例,退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外衣,让陈胜走下“英雄台”,剖析他的弱点,引以为鉴。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成功时更应自省叩问该如何自持。

一、阶级自卑,追慕虚荣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即个人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当尊重的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由此产生自卑心理,并且这种自卑将是根深蒂固的。

陈胜出身雇农家庭,处于社会最底层,长期饱受剥削和压迫,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政治上毫无自由可言。贫穷是愚昧、粗鄙的代名词,陈胜幼时必因贫困受上层阶级的嘲讽和鄙夷。阶级自卑在他心底投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就像当代社会的暴发户通过举办“千万婚宴”的排场炫耀财富,以弥补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一样,当他自立为王,一跃成为政治和经济暴发户后,陈胜也一方面通过炫耀财富和权利掩饰内心的自卑,另一方面企图脱离原有阶级。

同乡来攀交情时,陈胜并没有显出对他的嫌弃,而是“载与俱归”,带有暴发户的炫耀意味。同乡发出一句句粗鄙的赞叹,他也不生气,而是陶醉其中,沾沾自喜。甚至当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时陈胜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愤怒。然而,当他的一个侍卫说:“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后,陈胜毫不念旧情把客人拉出去砍了。客的行为真的轻威了吗?从史料记载,从同伴进宫到被杀,陈胜始终没有予以任何警告,说明其所作所为是陈胜可以接受的,并不足以“轻圣威,犯圣怒”。那么陈胜为什么还要杀了他呢?因为侍卫的话提醒他深藏于内心的阶级自卑。我们常说人以群分,和愚昧无知的农民结交,自己是不是也给人留下了愚昧无知的印象呢?为了维护面子,掩饰自卑,企图与原有阶级撇的一干二净,陈胜毫不留情将同伴杀掉。陈胜不仅对故交不念旧情,甚至对妻子的父兄也傲慢不矩。一朝富贵,反而相忘,表面看是言弃誓,实则源于阶级自卑,企图脱离原有阶级,隔断与过去一丝一缕的联系。

由此可见,阶级观念在陈胜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他所谓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不过是失意之人的牢骚,并非人人平等的阶级觉悟。

二、私欲膨胀,贪恋权位

一个人曾经最缺什么,当他得到时越急于拿出来炫耀,弥补曾经的缺失,从心理学上来讲这是由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存在感的长期缺失形成的。

陈胜起义是假托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之名,才赢得广泛群众基础的。而他却在尚未站稳脚跟时黄袍加身。他号“张楚”,却不拥护楚后,而是代以自立。这时他个人私欲膨胀的心理倾向已昭然若揭。范增早就预言:“陈胜败固当……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谋士张耳、陈馀也劝他不要急着自立为王,说:“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可是他却急欲彰显自己的权势,唯恐坐等一天就被人抢走了。而刘邦却采取缓称王的策略,放长线钓大鱼。相比之下,陈胜只是个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暴发户。但看他此前鱼腹藏书、假托秦二世等等计谋,并不像一个缺乏远见和谋略的勇夫。只是他的私欲过早地暴露罢了。很遗憾陈胜听不进去张等“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的警告,既暴露了他贪恋权位、不思进取的劣根性,又自示私欲于天下,才导致人心涣散、必不长久的悲剧。

三、刚愎自用,狂妄自大

陈胜称王后在政治上独断专权,享有绝对的权威,属下只能无条件地臣服,不得有半点冒犯和亵渎。据载,葛婴曾受命将兵拘薪而东,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后闻陈胜已自立为王,遂杀襄强,还察陈胜,而陈胜却不明是非,将其杀害。尽管葛婴攻城略地,劳苦功高,只因无意冒犯了陈胜的绝对权威,成为牺牲品。更惨烈的是,陈胜竟然下令将前来投奔的故交悉数捕而斩之。这不仅使得与他同患共难的故旧非常失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也兔死狐悲,“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他还偏听偏信,任命硃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将领们即使攻占了城池回来,命令稍不服从,就被抓起来治罪,以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作为对陈王的忠心。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一旦有错,也不交给负责司法的官吏去审理,就擅自予以惩治。然而陈胜却对这两个人十分信任,以致“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此外,他还自以为是,骄傲轻敌。在周章(即周文)孤军深入秦军之后,“以秦国之乱也,有轻之之意,势若有余而不设敌备”,孔鲋进谏说:“章邯,秦之名将,周章非其敌也。今王使需然自得而不设备,臣窃惑焉。”陈胜却答:“寡人之军,先生无累也,请先生息虑也。”孔鲋又谏劝说:“臣闻兵法:无恃敌之不我功,恃吾之不可攻也。今恃敌而不自恃,非良计也。”陈胜却讥讽他“儒者可与守成,难与进取,信哉”。 孔鲋再三进谏,苦口婆心地说明“轻秦过甚”的忧虑,陈胜的态度始终是“弗听”。结果周章一败再败,最终败于绳池,陈胜督战兵败,最后自食其果。

陈胜的鸿鹄之志,不过是利己的虚荣追求,缺少了天下为公的大义,注定经受不了历史的考验。失败的农民起义领袖,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暴发户英雄。时代的需要将他们推上除暴安良的风口浪尖,只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狭隘,他们的成功会更长久。

作者简介:刘娟娟(1991.1.20—),女,河南沁阳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陈胜文本解读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Transient air-water flow patterns in the vent tube in hydropower tailrace system simulated by 1-D-3-D coupling method *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陈胜起义
Influence of flow field on stability of throttled surge tanks with standpi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