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同于同时代的电影美学追求,冯小刚的电影,在添加了市场的诸多元素后,似乎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纯商业的文本。然而,作为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世纪以来最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冯小刚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与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脉脉温情,对社会冷暖的洞察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出发,以《甲方乙方》为例,分析冯小刚电影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层面的温情表达。
关键词:冯氏喜剧;人文关怀;社会批判
谈起冯小刚,人们再熟悉不过了,这位半道出家的的导演凭借其招牌式的贺岁片已经创下了不下三十亿的票房成绩。?
作为和中国第五代导演同时活跃在创作舞台的代表人物,冯显然是一个另类。他与他的电影无不显露出一种特有的气质。有人说,这是一种只有冯小刚才具有的“痞”味。而实际上,这样的评价正暗合了冯氏电影中一以贯之的社会诉求,这样的诉求在其早期贺岁片中尤为明显,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其贺岁片的开山之作《甲方乙方》。?
该片讲述了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三男一女,四个善良智慧而又善解人意的都市自由职业者开办了一项名为“好梦一日游”的业务,主要工作是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当然,除了编排奇特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后来被影迷们热赞为冯氏幽默的台词外,导演还在让观众捧腹中完成了对观众一次温情脉脉的催眠,而当人们醒来之后方才明白,冯小刚所做的,更多的是对社会上一些“病态”的人们辛辣而无情的嘲讽。?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片上映正值中国电影低迷之时。在目睹了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在国际影坛大红大紫之后,中国电影不得不面对墙内开花墙外香和口碑良好票房惨淡的尴尬处境。而且,第五代导演深邃的电影主题和美学追求使得他们的作品一方面被业内人士啧啧称奇的同时,却脱离了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以中国观众目前的阅读能力很难理解他们的电影蕴含的晦涩的主题,田壮壮一句“我的电影是为下个世纪的观众拍摄的”。与其说是电影人的一种无奈,倒不如看成对当时观影环境的概括。当然,这样的困境是有原因的,九十年代的中国处于强烈的变革时期,而且面临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这种变革作为比较普遍的社会伦理趋向和价值定势,不仅会对人们的现实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社会伦理文化变迁的趋向和轨迹[1]。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人们已不能满足于陈张等人题材停留在六七十年代或者更早的以大的社会政治环境作为背景的文艺片上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冯氏喜剧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必然。?
如果仅从这样的创作环境来理解冯小刚的电影而将之简单地归为商业喜剧片范畴的话,很显然,我们犯了错误。恰恰相反,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中同样充满着强大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表达。结合本片的人物我们不难发现,编导们用《甲方乙方》作为片名是有明显寓意的,片中的人物采用二元对立的方式设置:“好梦一日游”开办者代表的“甲方”和形形色色的顾客代表的“乙方”。在本片中,甲方人物更多的是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和揭露乙方心里弊病的作用。在乙方人物选择上编导们更是下足了功夫:卖瓜的板儿爷(英达饰)梦想当一天巴顿将军;厨子(李琦饰)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一直梦想成为宁死不屈的义士,体验一下严刑拷打守口如瓶的滋味;过腻了好日子想吃苦的大款(叶京 饰);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明星(徐帆饰)想做普通人……这样的梦在常人看来,不仅可笑更显得愚昧,而正是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病人”就这样被冯小刚搬上了银幕进行了黑色幽默般的嘲讽。“乙方”在好梦实施的过程中或被戏耍或被他人冷落,得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有意思的是,这些顾客明知这只是一个梦,而且这个梦只能做一天,或者说他们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寻求自己内心的虚假满足,也仅次而已,然而却趋之若鹜,讽刺就在这样看似荒唐的人物对立中显现出来了。?
如果说这是导演力图批判的东西的话,那么另外几个人人物的设置就应该是一种颂扬了:屡遭失恋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男青年(刘震云饰);在家中作威作福的大男子主义丈夫(傅彪饰);身患绝症的无房夫妇(杨立新孟赫饰)。在这几组人物中,甲方乙方已不是简单的对立,甲方在帮助乙方圆梦的过程中本身也守到了感动与启迪,这样的安排不仅升华了电影主题,我想亦是导演借此教育更多的“乙方”的暗示,这也说明批判并不是影片的目的,批判之后的反思才是重要的。?
反观电影本身,我们不得不佩服编导们天才般的想象力,将深刻而略显严肃的社会主题融入于剧中人物的活动中,并以一种诙谐轻松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单凭这一点,影片就具备了其他第五代导演作品不能媲美的艺术价值。除此以外,演员对剧中人物的塑造也极为成功,当然这也得益于影片本身为不同年代无厘头般跨越而提供的平台。
400多万的投资3000多万的票房,本片在97年的贺岁档上创造的票房神话即使在今天也是不能相比的。更重要的一个指向是,他传达出今天电影市场的一个启示,那就是,良好的电影内容生产应当遵循现时社会的社会心理脉络,不能离开社会发展的文艺土壤去栽培没有生命的看似精美的塑料花。考虑到当下电影生态和内容含金量,《甲方乙方》或许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笑声。
参考文献:
[1]石秀印.中国社会心理学九十年代前期历程.社会学研究.1998(01)
作者简介:袁道武(1989—),男,江苏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劇本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