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映梅(云南省祥云县祥城镇畜牧兽医站 6721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综合防治
杨映梅(云南省祥云县祥城镇畜牧兽医站 6721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具有肺炎和胸膜炎的典型症状和病变,急性者病死率高,慢性者常能耐过,但生长迟滞。
祥云县2004年8月在县种猪场确诊有本病存在,经采取紧急预防后,已得到控制。然后在全县规模养殖场推荐开展免疫防控,至发稿没有出现该病。近年来由于规模猪场快速发展及频繁引种,在部分规模养殖场又出现此病,通过调查,主要是这部分规模养殖场的管理者防疫意识淡薄,饲养管理差,同时该病发病初期又是零星出现,大家都误诊为感冒病或普通的肺炎病,耽误了最佳的处理时机,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猪胸膜肺炎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呈微小至中等大小的球杆状或杆状菌,有时成丝状,亦表现多形性和两极染色,无运动性。兼性厌氧,需在CO2的气体中生长,生长需要V因子。菌落细小,透明,粘液状。由于葡萄球菌在生长中可合成V因子,并向外扩散到周围培养基中,因此在绵羊鲜血琼脂平板上先划线接种葡萄球菌再接种本菌时,相邻的本菌菌落生长良好,溶血更明显,称作 “卫星”现象。本菌为严格的粘膜寄生菌,在适当的条件下,致病菌可在不同器官中引起本病。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气源感染,病菌常通过飞沫传播,在规模化猪场,猪群之间更易通过接触传播。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在饲养密集,通风不良,环境潮湿的猪场易发本病。急性暴发时感染可从1个猪栏 “跳跃”到另1个猪栏, “跳跃”传播是本病的1个重要特点。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差异大,主要是由饲养管理和气候因素而定。
猪群中有1头或数头突然发病,在没有明显征兆情况下突然死亡,死前高度呼吸困难,呈犬坐或张口伸舌,肢端(口、鼻、耳、四肢)皮肤发红,口鼻流血色带泡沫的分泌物,往往在24~36h死亡,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
同舍或不同舍的许多猪只发病,体温40.5~41℃,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咳嗽、不食、精神沉郁,有时从鼻腔流出带泡沫状血样分泌物,常在2~3天内死亡,有的可转为慢性。在环境条件、饲养管理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也可耐过康复。
多由上述两型转来,无体温反应,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料肉比降低,全身症状不明显,阵咳或间隙性咳嗽,病猪不爱活动,驱赶时常掉队,喜卧,仅在喂食时勉强爬起,个别猪可能发生关节炎、心包积液,有的转为陷性感染,可因长途运输后抵抗力降低而转为急性病例。
病变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最急性型病例由于死亡迅速,尸检时无明显性病变。急性死亡的病例,鼻腔有血性泡沫,肺炎大多两侧性,病变组织呈紫红色,切面似肝、易碎。肺间质内充满血色样液体,病程在1天以上者,肺炎区出现纤维素性附着物附着于肺脏表面,并有黄色渗出物渗出。
慢性型病例,纤维素性胸膜炎明显,肺膈叶上有大小不一的脓肿样结节,有的呈干酪状,胸膜有粘连区,结缔组织增生明显。
早期的组织学变化为肺组织坏死,出血,广泛水肿和纤维性渗出为特征。急性应答之后,在坏死区周围发生巨噬细胞浸润和显著纤维化,纤维素性胸膜炎是其特征。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解剖病变(胸膜炎、心包炎、纤维素性粘连)可作初步判断为本病,确认需作细菌学或血清学诊断。
采取病死猪鼻腔或支气管的渗出,液和肺炎病变组织,做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多形态两极染色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初次分离用5%绵羊血琼脂,先用表皮葡萄球菌在平血上划十字,然后划线接种。培养过夜后在十字线附近(提供DNA)出现小菌溶,周围有一清晰的完全溶血带。用这种方法可做出快速细菌学诊断。
急性病例与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猪链球菌病进行区别诊断;慢性型的病猪要与猪喘气病相区别。
进行预防性投药时,选择药物就以本场致病菌的药酶实验结果为依据,不能进行药敏实验的猪场,可参考选用药物。饲料中加0.06~0.08%的土霉素,或0.05%的氨苄青霉素,或0.05%的兆里霉素等,一般连用5~7d。将药物均匀混入饲料中,不可将药物溶水后撒在料槽中。预防用药不可长期使用一种抗生素,最好1个季度或半年换药1次。
病的早期用抗菌药物治疗有效,可减少死亡。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其次氟苄青霉素,壮观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等都敏感,一般肌肉或皮下注射,首用量要大,并且要重复给药。
搞好舍内的清洁卫生,对猪舍内的粪便经常打扫,对地面、用具、工作服等定期消毒。饲养密度不应过大,猪舍要通风良好,冬季要防寒保暖。
选用猪传染挂胸膜肺炎多价灭活苗,初产母猪产前60d,皮下或肌肉注射2ml;仔猪15日龄,首免皮下注射1.5ml,3~4月龄二免皮下注射1.5ml;后备猪6月龄,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1.5~2ml;生产公猪和经产母猪每年5月和11月份各免疫1次,皮下注射1.5~2ml,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