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
作为教师,应更多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课下苦练内功,加强素质,不断给自己注入“活水”,课堂也就会“活”起来。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场所
学生主体参与是这种多边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而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则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氛围不宽松,要想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创新,都是不可能的。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形成,要靠教师,需要教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需要教师废除“师道尊严”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注意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师要从知识传播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激励者。教师的角色功能不是舞台上的 “演员”,而是一曲戏的“导演”。
二、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的关键
需要教师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一旦他们的表现欲、求知欲、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如果学生主体没有参与教学或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徒劳的。所以说,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要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参与时间。许多教师担心多给学生参与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浪费了课堂时间。对此,我认为:一是给学生活动时间,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精心策划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二是给学生活动时间,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相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明白,越是会讲课的教师,课堂上讲得越少;越是不会讲课的教师,课堂上讲得越多。会讲课的教师突出重点,适当点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会讲课的教师什么都讲总是担心知识遗漏,在他眼里,什么都是重点,并且喜欢甚至习惯“满堂灌”,什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唯恐学生不明白,唯恐学生说自己没水平,不给学生参与时间,学生能力自然不会得到提高。由此看来,担心把时间留给学生影响教学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错误的,实际上是保守教育观念在课堂上的反映,对学生来说,它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次,要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为各类学生表现自我“铺路”、“搭台”。我们知道,学生有他们的表现欲,只要教师点拨得当,对那些敢于提出质疑的学生,加以肯定,表扬,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气氛活跃的根本
(一)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师生活动 的进行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围绕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已》一文,从酒店喝酒人的谈论作为切入点,通过问题设计,体现教学过程和学生探求问题过程。整节课,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作者写孔乙己耐心教“我”写字的真正目的是什么?(3)有人说孔乙己是喜剧人物,也有人说孔乙己是悲剧人物,请你分别说说是从什么角度而说的?(4)文中孔乙己读书读到没有饭吃,请你就“读书与生存”这个话题广开言路,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第一个问题涉及文学形象问题,第二个问题着重讨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第三个问题是从多角度去探究人物,第四个问题则是表现主题及结合现实,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广开言路,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并捕捉教学契机,灵活设计铺垫性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优化教学手段。目前,多媒体技术,远距离传输,网络化模式等高新技术为人们 实现教育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变革。教学手段的优化,无疑为学生思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如果一个教师对现代化技术一无所知,他的学生就失去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展思维的机会。相反,如果教师能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那么学生的思维如虎添翼。例如:学了〈〈黎明的通知〉〉后,让学生上网查看作者艾青关于表达“光明”主题的其他诗作,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一定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 主体的观念。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生活中自觉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一句话:语文课堂要“活”起来,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