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5-01-20 16:01王鹏
甘肃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问题情境探究性

王鹏

〔关键词〕 科学教学;探究性;问题情境;课

程资源;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112—01

科学学科的性质、任务和教材都决定了采用探究性教学、构建探究性课堂是非常必要的。科学课要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素质和优质高效的目的,必须致力于探究性课堂的打造。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实施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有没有求知的欲望,以及求知的欲望高不高,直接决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能全身心投入。而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而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问题情境的设置,途径之一是让学生亲历自然情景,发现问题,拓展想象,深化思维,再在探究中学到知识。途径之二是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在探究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如在执教五年级《电路的研究》一课时,我在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然后让学生分组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去操作实验,还可以比比哪个小组最快让小灯泡发光。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共同操作,或及时提供帮助。

二、挖掘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求知

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探究浇花喷水器的原理,了解家电线路的设计,进行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开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电话听筒,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可以用来做其他实验的器材,帮助我们完成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对科学的探究,在探究中体现了对科学的认识过程。三年级《往水里加点东西》一课,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糖和盐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茶叶、面粉、粉笔末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像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既获得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又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尊重自主创造,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是会思考的个体,是天性的学习者”。在动手操作时,他会有自己的选择,他的办法也许新颖、巧妙,也许幼稚、笨拙,但都是动脑筋的结果,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从心理角度讲,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励和认可,老师包办是对“快乐的掠夺”。所以教师课前要准备大量的、尽可能的实验材料满足学生不同的“胃口”,为学生多种尝试提供保障,学生不致“难为无米之炊”。

例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住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等。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是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培养其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只有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这样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编辑:蔡扬宗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问题情境探究性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