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滨滨,高培毅,林燕,孙胜军,薛静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以开放教学模式为基础,达到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的目标[1]。脑血管病是医学影像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这部分的应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临床思维与影像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本文结合临床教学实践经验,对脑血管病影像教学过程中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初探。
1.1 研究对象 2013-2014年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及神经内科研究生、住院医师及进修医师。
1.2 研究方法 对上述人员进行脑血管病影像学授课及临床实践,应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培训及实习指导。教学结束后进行考核及结果评价。
1.2.1 理论教学 脑血管病影像教学需要学生对颅脑三维断层解剖有充分了解,熟知颅内各大动静脉走行、分布及供血区域。影像科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作为授课讲师,进行统一授课。授课时充分应用包括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及录音等多种手段,将脑血管病及其相关知识,如颅内各血管解剖、生理病理机制、典型病例的影像学表现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参考书、幻灯片、光盘等,使学生通过观察脑血管病病例,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教学中不单介绍脑血管病的影像表现,还需将病理生理学基础融入教学中去,结合临床知识,综合讲解分析。选取典型病例,通过小组讨论、竞赛等方法,让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完成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学习之后,组织课堂知识竞赛,提供临床病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像表现及诊断结果。
1.2.2 临床实践培训 由具备丰富影像诊断经验的中高级影像医师作为指导,对每个学生指定二线医师,即实习导师。以实习和讨论的形式相结合。实习讲授合理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中的丰富病例,结合各种图像工具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如窗宽窗位、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各种多层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三维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影像知识的理解。辅助应用传统影像胶片实习教学,让学生熟悉临床胶片图像。实习中包括对大型医疗影像设备的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设备的操作过程,另外,每个学生进行CTA后处理技术的培训和实践操作。
1.3 结果评价 所有研究对象培训结束后,进行脑血管病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在PAC上操作,选取包括CT、CTA、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内的典型病例,提供简单的临床信息及临床病史后,每位学员单独书写3份脑血管病影像报告。书写完成后由二线医师审核并按优秀、良好、通过及不合格进行评级。抽取其中1份进行病例读片,详述对病例的分析思路和诊断过程,并回答与病例相关的二线医师的问题,如鉴别诊断要点,是否需要随访,进一步检查技术的应用等。
所有研究对象为脑血管病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全部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良好,掌握如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常见多发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要点,能够对常见多发脑血管病病例进行比较准确的诊断。对临床较少见的病例如静脉窦血栓、淀粉样脑血管病也能够进行分析。诊断思路清晰,能够对病例进行鉴别诊断并说出鉴别诊断要点。影像报告书写较好,能够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标准。明确脑血管病相关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基本掌握脑血管病CTA后处理技术。
多元化教学模式,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指导和引领,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教授和传输,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的潜能开发提供基础[1-2]。具体到脑血管病影像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能以最快速度展现典型病例,能使学生对脑血管病相关影像知识有直观印象。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及音频文件、教材等多种教学资料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回忆,加深对脑血管解剖、脑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学特点、疾病临床表现的了解,熟悉脑血管病的影像表现。在实践教学中同时应用胶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临床过程中的阅片能力,也是影像教学中的必要补充。
交互式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总结、澄清和预言等步骤,监控学习的过程,并构建起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教学方式[3]。脑血管病影像教学中,通过交互式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综合课堂提问、设置问题、病例分析等方法,将所讲授的知识融进教学中。在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中,对疾病解剖、病理及临床表现的分析十分重要。帮助学生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分析,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临床问题的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立体化教学包括知识结构的立体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及教学资源的多元化等特点,可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增添教学的活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4]。脑血管病影像学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诊断学、神经内科学知识密切相关。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将影像诊断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够纵向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影像表现的同时,使学生能熟知疾病的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影像特征。这一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而且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纵向立体化的知识结构,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构建立体化脑血管病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在授课中模拟临床病例的影像诊断过程,给出主诉,查体、化验结果及影像表现,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结构。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建立良好临床思维打下基础。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基础[5]。各种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提高了医学影像资料应用的效率。教学准备过程中,注意对脑血管病教学资源进行贮备和整合,达到对影像病例资源的合理应用。临床工作中对典型病例进行保存,同时对临床、病理及实验室信息进行记录,建立一个立体化的脑血管教学资源库,是医学影像教学成功的必要保证。
综上所述,在脑血管病影像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朱道立, 陈佩林, 马以桐, 等.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索[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 12:55-57.
2 李鑫, 李晶, 赵元立. 多媒体技术与以问题为基础模式在脑血管病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卒中杂志,2014, 9:980-982.
3 吕科法. 在交互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 2012, 7:183-184.
4 张桂林, 曹荣峰, 田文儒. 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 考试周刊, 2009, 50:19-20.
5 杨建卫, 任晓莉, 李乃乾. 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