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

2015-01-14 08:56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里程碑脑血管病颜值

王拥军

最近常常听到一个新词,叫“颜值”,也会听到年轻人议论颜值的高低对事业的影响。有些话题就注定是每代人都关心的,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也有人在讨论“靠脸蛋吃饭”的话题,那个时候让我们这些对“颜值”没有信心的还隐隐有些悲壮的感觉。

颜值是与生俱来的,除非通过整形等手段,否则神秘的基因就决定了这一切。

自从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在《精密遗传原理》中正式提出了“基因”的概念,基因就成了人类试图读懂自己的入口。正如一份报告所言:从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开始,关于人类的研究渐渐超出了文化的层面,人们学习从自己体内寻找丢失的历史。几年前,美国IBM公司与美国国家地理宣布将联手在全球范围内收集10万份人类DNA样本,用以描绘史前人类的迁徙路线。这一计划被命名为“基因图库”。据说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加入这个计划,只需要用购买的小棉棒从口腔内部取一些黏液状细胞膜,再把样本寄给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即可(图1)。

现在这一工程已经有了成果,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研究表明,人类来自于同一个祖先,无论亚洲人、美洲人、欧洲人,全部是东非直立人进化而来的。直立行走的人类进行了漫长的迁徙,逐渐形成不同的人种,而不同的人种随着生存地域的变迁也在不断延续着地球上人类成长的进程,演绎着文明的接力。

图1 基因图库工程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的迁徙活动从未停止过,人类文明跟随着一次次的迁徙蔓延远播。无论战争、瘟疫、灾害造成的被动迁徙,还是趋利避害、寻找更适宜生存条件的主动性迁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迁徙孕育了坚韧的民族,也催生过伟大的国家。前不久还看过一个纪录片叫做《大迁徙》(图2),13集系列纪录片《大迁徙》用镜头解读中原人与闽南人、客家人、东北人,以及各地迁徙汉民的血缘关系和精神层面的联系,揭示中华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播迁历程。迁徙的惊心动魄让人难忘。

图2 纪录片《大迁徙》

纵观人类认识和征服脑血管病的历史,学术的中心也在发生摄人心魄的大迁徙。

1543年意大利学者Andreas Vaslius首次描述脑循环的解剖(图3),人们开始进入脑血管的神秘领域。1681年英国学者Thomas Willis描述脑底动脉环(后称Willis环),人类对脑的解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图4)。1658年德国学者Johann Jacobus Wepfer出版首部《中风》(Apoplexia)专著,标志着这类疾病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图5)。之后的一系列划时代的发现使得欧洲在脑血管病学术方面引领全世界400多年。

图3 1543年意大利学者Andreas Vaslius首次描述脑循环

图4 1681年Thomas Willis描述Willis环

图5 1658年德国学者Johann Jacobus Wepfer出版首部《中风》专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脑血管病学术引领的热土跨过大西洋,来到美国,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这块新大陆(图6)。

图6 脑血管病引领性研究成果的大迁徙

按照脑血管病探索重点和内容的不同,我们把脑血管病的历史分为3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图7):从16世纪到18世纪,主要是描述脑血管病解剖、生理和病理;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发现脑血管病检查和治疗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主要的特征是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标志着循证医学的萌芽和到来。

图7 脑血管病研究历史的分期

当我们回顾脑血管历史上一个个里程碑事件的时候(表1~5),不得不思考引领性研究大迁徙的原因,推动迁徙的力量不是医学本身,而是经济和文化。没有社会的进步,就难以迎来学术的领先。

表1 脑血管病研究的里程碑:16-18世纪

表2 脑血管病研究的里程碑:19世纪

表3 脑血管病研究的里程碑:20世纪上半叶

表4 脑血管病研究的里程碑:20世纪50~70年代

表5 脑血管病研究的里程碑:20世纪70年代之后

我们期待下一次研究热土的大迁徙来到我们脚下的土地。

猜你喜欢
里程碑脑血管病颜值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谁说C-HR只有高颜值?
反腐败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颜值 你还会发现的我有趣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颜值高低只是一时的,保湿抗老是持久战
高颜值香氛
里程碑时刻
漫步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