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堂练笔的建构

2015-01-19 16:13陈丽
考试周刊 2014年95期
关键词:阿炳教头林冲

陈丽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要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要将所学和所知加以联系并思考。好的课堂小练笔能立足文本的二度开发,在开发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走出油水分离和空中楼阁的误区

到小学课堂听一听,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

第一种就是“伪练笔”。小练笔和阅读教学表面上看有联系,而实际上已经离开了课文主旨,变成了练笔与阅读的南辕北辙。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有教师设计了一个练笔:今天我们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水浒传》里像这样精彩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林冲雪夜上梁山”,在你的眼中,你认为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提出你的独到见解。于是有的学生说林冲勇敢,有的学生说林冲爱表现,有的说“林冲”能冲,人如其名,遇事就是爱冲动,不冷静,爱逞能,爱虚荣,你看林冲买刀,喝彩道:“……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接着就有了夜闯禁地的祸事。再说,他有个漂亮的娘子,也避着点小人好,他不知什么动机,搁不住,也要炫摆,结果吃了官司,赔了娘子。性格决定命运,最后上了梁山,堂堂八十万禁军教头,沦落为草寇,要怪只能怪自己。面对这样的练笔,请问与《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林冲有什么关系,这是一种“油水分离”的练笔,不上这一课学生认为林冲是个爱炫摆的人可以理解,上了这一课,学生还理解林冲是一个爱逞能的人,是一个爱虚荣的人,就是走偏,偏离了主题,与《林冲棒打洪教头》中“谦虚、礼貌、机智、勇敢、武艺高强”的林冲毫不相干了。

第二种就是“空练笔”。学生的习作和阅读教学成了两张皮,各谈各的,让习作成了单独的一个设计,并且专门列了两个课时教学。于是有的教师头脑中就有了这样一种观念:习作是习作课的事情,阅读就讲讲阅读就行,不仅教师如此,就是领导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想法,笔者就听说个别学校的主要领导工作太忙,为了评职称,就挂了个别班级的两堂习作课,你想,这样的习作教学建构在怎样的基础之上呢?“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这样的习作,他们能联系的主要就是生活,因为将习作单列开来,教师和学生是很少将习作和课文紧密联系的,缺少了联系的路径,这种习作训练相对于阅读训练来说,就是“空中楼阁”。小学生习作,并不是作文,这种习作说白了,实际也是一种课堂小练笔的变种。

二、建构要基于文本和学生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讲究的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儒家文化,是“和”文化、“情”文化,要让学生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情,一条腿是智,无论哪一条出现短腿,都是残缺。建构,建在文本之上,以文本为依托,可以从字词开始,写对这一个词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由文本展开联想,联想是个可大可小的话题,短的可以写几句,长的可做成一篇千字文。可以从一句话谈开去,写感悟,延伸理解文本。可以仿写,用文本的写法,写师生个性化见闻感受。可以补写,对文本内容的空白处进行延续,在推测、构思中,补出“空白”,让意犹未尽,来个尽情发挥,说到补写会很自然地想到扩写和改写,在诗词教学中常用此法。可以写背景,文如其人,每篇文章背后都会有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联系着人的心态、状态,与理解文本有密切联系,有时,看了作者的背景及文章出炉的过程,会更易于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文本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练笔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每一课都可以作小练笔,每一课都进行全方位的练笔,没必要,也不可能,所以,练笔要抓住重点,要注意梯度,从基本的、简单的入手,然后进入综合与创造的高度,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多样化练习,把握好分寸,多角度对文本和生活进行多元化解读。

三、建构要基于发现纠偏和补充

在小学语文课堂练笔中,最易出现的是人云亦云和离题偏题的现象,人云亦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种练笔是建立在对文本意思的解释上,这种人云亦云未尝不可;一种是在跳开文本之后,别的同学怎么说就怎么说或别的参考资料怎么说就怎么说,一切都是囫囵吞枣式的“拿来”,遇到这样的同学要注意引导他们补充,补出自己的东西,哪怕就是对其中某一观点的例解都是可以的。而对于偏题离题的同学一定要引导他们反复阅读课文,真正理解课文主题,在保证大的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生发文章,起码不要和课文意思相左。

如《二泉映月》的练笔片断:

1.你是如何理解“坎坷”的?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说,阿炳的经历是坎坷的,因为“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这是建立在原课文上的解读,学生字面上是懂的,实际未必真懂。

2.多媒体播放阿炳身世:你现在又是如何理解“坎坷”的?在讨论时,有的学生说,华彦钧小小年纪,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就做了道士,他很孤苦;有的说,他后来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关爱他的师父,可惜师父不久又永远地走了。他三十几岁正是人生当旺的时候,双目失明了;有的说,他当时的曲子拉得那么好,要在现在就是艺术家可以走穴的,而他却沦为乞丐卖艺为生,这就是“坎坷”。

3.“想到了自己的坎坷”。“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请听一听他是如何表达这“坎坷”的,伴着乐声,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你所见到的“坎坷”或是自己的“坎坷”。

在这个练笔过程中,有的写到要饭的坎坷——因为阿炳也要过饭。有的写到亲人去打工,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阿炳失去亲人的苦痛远胜于此。有的写到生病时的不便,写到海伦·凯勒,写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炳和海伦·凯勒都是盲人。

4.有人说,坎坷也是人生的财富,请你联系课文和实际写一段话。在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将阿炳的坎坷和《二泉映月》相联系,有的学生将海伦·凯勒的失明和她的成就相联系,有的将学过的课文中的霍金——生命强者和科学巨人相联系,也有写了穷人孩子早当家的故事的。

在《二泉映月》的练笔片断中,笔者层层推进,在补充中提升,在推演中辩证引导,在补充中发现、纠偏,虽然是对“坎坷”一词的练笔,但又何尝不是一段一文的延伸。

总之,在小学课堂练笔中,要活学活用,接地气,还要干点实事,这才是真的教学。

猜你喜欢
阿炳教头林冲
黄伟芬:中国航天员的“女教头”
智海急流
张帮主
张帮主
谁打翻了洪教头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瞎子阿炳
王佩珊:通信站的“魔鬼教头”
瞎子阿炳
对比之中见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