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审“丑”

2015-01-19 11:35吴建江
考试周刊 2014年95期
关键词:丑角现实生活文学作品

吴建江

文学作品的审美,不仅要审真实生活中的美,而且要审真实生活中的丑。歌颂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语文审美教育就应该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丑”形象及其包含的艺术美。

一、了解文学中的“丑”与现实中的丑的区别

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和美一样,丑也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文学作品中的“丑”与现实中的丑是有本质区别的。文学作品既反映了现实生活,又体现了作家的美学理想。作品中如果没有“丑”,就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如果纯表现“丑”,则不能真正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作家能凝聚现实中的美和丑,渗透进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感,再夸张地反映出来。

“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中的“丑”已变成本质上的美,而是指作家从正确的审美观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和否定,激起人们对“丑”的憎恨与厌恶,从而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追求美。这就是文学中的“丑”体现的美感所在。比如《中山狼》中的中山狼,《说岳全传》中的秦桧,他(它)们在现实中或为自然丑或为社会丑,但在文学作品中与美构成了深刻对照,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二者相辅相成,皆为文学作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还有一些以写丑为主的文学作品,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契诃夫的《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里面的“丑”人物更是整个艺术画面的支柱,许多典型形象成了世界不朽艺术形象的典型。

二、认识文学中的“丑”的不同类型

现实丑可分为外丑和内丑。外丑是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在形式、外观上的极端不协调、不和谐的属性;内丑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内在品质的低劣和败坏。内丑和外丑有时是矛盾的,而有时是统一的。依据现实丑本身不同的程度及作家在创作时所采用的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可将文学作品中“丑”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种是与正面人物相对立而塑造的反面人物。他们往往是腐朽没落、残暴专制、愚昧卑鄙的丑恶势力的代表,以各种方式打击、阻碍正义事业的发展,扼杀美并毁灭美。他们中有的从内心到外表都呈现着丑。比如《红楼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封建官僚典型贾雨村。有的则有美的外表的同时有丑的内心,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通过塑造这些反面人物,作者一方面淋漓尽致地对丑对美的压迫、摧残等丑恶品行进行揭露,从而激起人们的觉悟、唤醒人们的正义感,激发人们奋起反抗,另一方面,在作品中与正面人物构成对比,使美丑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让人们更加热爱美,憎恶丑。

另一种是具有滑稽、喜剧性的“丑角”人物。他们表现出极端不协调,在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目的和手段、动机和效果等方面存在矛盾。这种“丑角”中,有的丑角代表着没落的旧事物、旧制度。他们在灭亡之前用美的形式掩盖丑的内在,为苟延残喘作出种种徒劳的努力,穷凶极恶,却又可笑至极。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就是这类丑角。有的丑角,则是丑的外表下拥有美的内在,作者通过揭露和嘲讽肯定性事物的外在的非本质的丑,突出人的内在的本质的美。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伽西莫多。

还有一种丑角,他们的本质原来是美好的,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丑恶势力沉重压迫而扭曲变形,造成性格畸形与心理变态。作者表现出他们的“丑”的目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含泪的讽刺。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

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这些“丑角”,带给人的是“笑”。但它不同于那种由优美事物带来的舒心的笑、愉悦的笑,而是突然发现“丑角”的可笑之处而引起的讽刺的笑、无奈的笑,带有强烈的刺激性,是一种对人性、对社会的感悟。

三、欣赏文学中的“丑”的艺术美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丑”形象的艺术美,需做到以下几点:

1.要用欣赏艺术的眼光对待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中的“丑”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这些形象既是现实丑的真实反映,又超越现实丑本身,是作家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欣赏时既不能完全把文学作品直接等同于现实生活,又不能一笑了之或漠然视之,与现实生活脱钩,认为作家夸大其词,是在作假。欣赏作品中“丑”形象时,应该欣赏其艺术形式的完美,感悟其艺术内容的深邃,以获得人生的真谛,在笑中批判假恶丑,追求真善美。

2.要从对“丑”的生动形象的刻画中欣赏艺术之美。

别林斯基说:“美好地画一个人和画一个美好的人,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作者只要有高超的艺术功底和美好的心灵,不管要刻画的人是美还是丑,那么塑造的“这一个”都能够给人以美感。如《雷雨》中,曹禺通过对周朴园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伪君子的典型形象。又如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巴尔扎克就是通过富有个性的生动逼真的动作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完全丧失人性的守财奴的形象,无情地撕去了资本主义家庭亲情的假面具,暴露了其丑恶的本质——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家运用特定的动作、语言、心理、结构等艺术表现手段,刻画各种各样“丑角”,揭露他们的丑恶灵魂,从而引发人们的厌恶之情,憎恨否定丑的事物,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欣赏作家杰出的艺术表现技巧本身是一种美的享受。

人们对丑的批判、否定和鞭挞是一种特殊而深刻的审美。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欣赏文学作品中作者赋予“丑”形象的艺术之美,充分发挥其审美功用,实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情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学生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艺术感知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文学作品阅读和深刻的艺术手法鉴赏,同时给予有效的点拨和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丑角现实生活文学作品
丑角的“通知”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京剧中的丑角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认识相交线
丑角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