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研究

2015-01-15 05:27薛佳
金融经济 2014年10期
关键词:村镇银行社会网络发展策略

薛佳

摘要: 农村金融市场具有独特的金融性质。与村镇银行有业务联系的个体、团体及村镇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之间都存在良好和谐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基于社会网络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为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入手,结合村镇银行发展现状,提出构建村镇银行社会网络体系及发展策略。这对于完善村镇银行原有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提高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合理配置内部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 社会网络;村镇银行;发展策略

一、基础理论

1、网络理论

网络是边联结构与节点构成的图,可以用来表示各个研究对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电力网、铁路网、通讯网、社交网等等。网络理论是一门基于图论基础之上,对一般网络规律及优化网络流各类方法及理论的学科,网络理论属于运筹学范围。

1845年,借助矩阵理论和图论,德国物理学家GR基尔霍夫论证了两个重要的电网络理论——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以及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开辟了网络理论的研究起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优化网络流的计算方法,网络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1956年,DR富尔克森和LR小福特发现了一种标号算法用以寻找最大流量;1959年,EW戴克斯特拉发现了一种标号算法用来寻找最短路径;1961年,富尔克森提出了状态算法用以解决最小费用流,这也是最小费用流、最大流量和最短路径的统一方法。

2、风险理论

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的总理赔分布是基于单次索赔额分布以及总索赔次数分布之上的。单次索赔额以及总索赔次数是一个非负整数值的随机变量。单次索赔额概率如何分布?总索赔次数概率如何分布?如何借助单次索赔额的分布以及总索赔次数分布得出总索赔额分布?也就是如何根据个体风险数据或规律推算出保险公司的整体风险。风险理论就是解决上述问题及相关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和理论。

3、信用配给理论

信用配给是指借款人愿意支付规定的或者比规定更高的利率,但贷款人准许发放的贷款额低于借款人申请额甚至贷款人仍不愿向借款人发放贷款额的这一现象。信用配给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的《国富论》,Jaffee和Russell最先将不完全信息应用于信用配给模型。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信用配给理论的基础,基于逆向激励效应及逆向选择效应,贷款人预期收益和索取的利率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非单调的。

二、村镇银行社会网络嵌入性分析

1、村镇银行网络嵌入方式 基于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 理论的嵌入占位联结方式。信息生态群落理论证明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知识集合群——网络知识社群是当前互联网信息生态群不可或缺的群落之一。例如,“百度百科”、“搜搜问问”、“豆瓣小组”、“知乎”等社会知识集合群,在某些层面来说,其提供的知识信息更新颖、更大众、更实用。

基于社会网络“联合战略”理论的多元联结方式。在组织形式上拓展各种性质的不同网络,将两种不同的或者更多的网络进行组合连接,即为社会网络中的“联合战略”。“联合战略”指的是集合资源要素“新联合”,通过系统设置、科学规划、创新方式,最终形成“网络联盟”,从而改变传统的分割化现状。

2、网络嵌入影响信用贷款的机制

首先,村镇银行可以与村镇各机构、团体保持长久稳定网络联系及合作关系;其次,村镇银行在社会网络支撑下,可以顺利处理村镇银行内部人员之间出现的人际问题,实现村镇银行内部资源的最大化有效共享。再次,村镇银行在金融市场外部内部构建的网络构架,为其社会网络各节点的每位成员交流沟通提供了合适渠道,方便村镇银行信贷信息、内部重要数据的及时传达。

但是,村镇银行社会网络构建本身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由于社会网络具有封闭性,导致村镇银行社会网络具有明显排他性,内部各成员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以及社会网络垂直结构造成的网络节点个体信息资源的不公平待遇等。

3、网络嵌入下村镇银行信贷增长路径及风险控制 在社会网络嵌入的影响下,探索网络嵌入下村镇银行的发展路径,需要意识到镇银行信贷增长路径和风险控制重点。村镇银行的信贷增长主要通过与社会网络节点中的个体、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与资源信息透明度,来提升社会网络内部信息安全系数与共享程度,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及分享,以社会网络嵌入信息共享、社会联系的优势,推动信贷合作双方利益目标的实现。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主要通过构建防范借贷企业信息不对称的信用约束机制,以及自身紧凑合理的信用追踪完成风险控制工作,为村镇银行金融交易及社会网络构建奠定基础。

三、构建村镇银行发展的社会网络体系

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即村镇银行组织与个体或其他组织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纽带。通俗来讲,是村镇银行为主体的在特定范围内的个体、社会团体及组织之间存在的关联,包括传统关系、非传统关系、常规关系、非常规关系。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村镇银行社会网络进行剖析,可以将村镇银行及与之有业务往来的个体、团体视作社会网络中的“节点”村镇银行与其有业务往来的个体、团体之间的关系作为“线段”。

1、网络要素

主要包括:1)网络目标:村镇银行网络运行的方向,在网络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协调资源、协同合作,实现携手共进。2)网络结点:村镇银行网络结点具有互动性与活性且具备处理信息与决策的功能。贡献网络价值以及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大小决定了结点的作用与地位。3)经济联接:通过一定的沟通路径和经济联接方式将结点串联成网络构架,经济联接方式包括资本性与契约性两种。4)运行机制:对村镇银行的网络组织成员行为产生激励、约束及协调作用。5)网络协议:是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成员个体的约束所在,规范每个成员的经济行为。

2、网络结构

村镇银行大多数分布在我国农村地区,所处社会也是农村周边地区的“小社会”,因此,村镇银行所在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结构为传统的社会网络,这种模式也占据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主导地位。目前,村镇银行社会网络结构基本上为传统型社会网络,农村地区主要是围绕亲情、宗法伦理等为主,围绕个人核心展开的放射形规模的,与个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社区及工作圈有紧密联系。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结构可以以一个“同心圆”的模式展开,网络结构中的群体关系包括血缘、亲缘、业缘等关系,社会关系圈自然分成不同领域的圈外和圈内。

3、网络监管

由于村镇银行在面向广大农村客户进行信贷业务时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且在网络嵌入的环境下会迎接金融市场带来的全新挑战,因此,需要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及相关政府部门重点监管,监管主要内容包括贷款利率、借款人资格、经营活动、信贷业务操作规范等,通过以上部门有力监管规避运营及交易风险。

四、社会网络下村镇银行发展检验与评估

1、研究对象

选取10家成立时间比较长的村镇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在正式进行问卷调查前,根据XX市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发放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现场作答、电子邮件的方式。在回收问卷时,对于问卷内容缺失较多的计入废卷处理,对于内容缺失少的,通过当场提醒或者邮件回复的方式已获得完整的数据。总计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包括后期补充问卷共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

2、社会网络体系的检验结果

第一,问卷调查中有96%村镇银行认可社会网络体系构建,并对社会网络嵌入后的经营效果感到满意。这说明社会网络的嵌入具有时效性和前沿性,对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有明显正面影响,经过对以上村镇银行进行调查问卷及短暂访谈,可以看出社会网络中具备的六项社会网络特征均能够影响村镇影响绩效,尤其是网络结构及网络稳定程度,对村镇银行信贷业务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而社会网络中的网络中心度、网络异质性、网络密度等对村镇银行影响力较小。

第二,社会网络体系为村镇银行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但是,研究发现,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嵌入及社会网络构建为村镇银行金融隐性知识共享及核心竞争力提高有正面影响。而村镇银行隐性知识共享、核心竞争能力与村镇银行运行三者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隐性知识共享实现与村镇银行整体经营绩效的提升的中介载体为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网络嵌入的作用发挥需要借助于前两者为其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社会网络质量可观,从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增长中可以对网络绩效进行评估,得出社会网络绩效与村镇银行经营绩效成正比。

第三,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得知,村镇银行当前所处网络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而60%的村镇银行对社会网络运行环境还抱有怀疑态度。由此可见,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专业协会等网络节点所建立的信任关系还不太稳定,而其构建的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网络,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发展策略,共同推进村镇银行发展逐步进入稳定均衡的程度。

五、社会网络视角下村镇银行发展策略

猜你喜欢
村镇银行社会网络发展策略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大数据时代社会区域创新网络学习与能力建构
浅谈村镇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现状与对策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村镇银行
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