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现实意义与实现途径

2015-01-14 11:35李玲吴南中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教育公平现实意义

李玲+吴南中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的现实意义需要从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全局性发展需要、教育发展的先导性和教育生成的功效性等方面来考量。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从分散的教育公平转向整体的教育公平,需要从分配正义到关系正义,需要着眼于教育效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需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中实现“弯道超车”。

关键词:教育公平 现实意义 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第五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强调“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要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发展差距,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1]这些为教育公平环境建设、机制体制建设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指示和根本要求。充分认识中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充分学习习近平就教育公平所阐述内容和精神,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研究如何齐心协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形成教育公平进一步的实现、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的局面,进一步促进社会建设,成了教育人的神圣使命和庄严职责。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1.教育公平的内涵

“公平”是指在处理事情上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2]其主意是指人们在处理和利益相关的事宜时应该从常理出发,不能随意薄此厚彼。而“教育公平”是指用正义原则对教育资源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的价值判断。[3]“教育公平”关注的不是单个人的行为,而是由单个人组成的阶级或者群体在教育资源分配时的“份额”问题,也包括由人造成某种程度伤害时候的“补偿”或者“赔偿”行为,具有“保障”或“救济”意义,“教育平等”则是关于量的特征,强调资源占有数量上的平等,是强调资源分配结果和分配状态的描述,和“教育公平”所要求的“价值判断”有一定的差距。按照胡经松的观点:“教育公平首先关注的不是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人是如何对待或是享有何种待遇,而是由不同划分标准所形成的特定受教育群体在教育利益和负担分配中所占有的份额”,“只有在‘份额确定的前提下,群体中个体教育权利分配的公平性才有可能和意义”。[4]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教育公平定义为:指用正义原则对教育资源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群体在教育分配上的份额问题,还需要对特殊人群的关照,同时养成将教育的选拔性让位于发展性,坚定“每一个学生都是可教的、能教的”学生发展理念,体现处理教育问题和资源分配问题时的合情合理。

2.教育公平的现实意义

(1)从教育事业的全局性需要来认识教育公平发展的紧迫需求

教育事业的进步关系到国家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角度来讲,教育事业承担了培养未来生产力的重任。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部分精英院校培育精英人物,而是所有的学校培养合格人才,实现全民性的国民素质的提升,这是关系到一大批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的大事,需要从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影响地位来考量。有学者在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环境的关系研究中发现,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人员所处环境的平均能力正相关。[5]国家注重文化建设,不仅是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培养完善人格,更是要形成健康的发展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这需要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来实现教育的全局性目标,实现社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的教育的全局性影响方向发展。

(2)从教育发展的先导性看教育公平的时代需求

纵观我国的发展历程,在我国经济和教育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得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基本完成了大众化阶段的发展。从发展的速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教育入学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短时间在规模、入学比例等方面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充分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不可否认,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偏远山区,教育资源占有严重不足,教育质量也不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时代进步的步调显得格格不入,教育公平也应该当做国家发展的国策,缺失的教育群体或者缺失的教育资源并不能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目标,同样也不能达到教育优先发展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

(3)从教育生产的功效性看教育公平的现实需求

农业革命为人类的繁衍声息寻找到了温馨的家园,工业革命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依托,但面向21世纪的人类文明必须依赖广泛的教育变革,依赖于变革后的教育对人类生存状态及价值追求的不断提升和导引。[6]正因为如此,教育事业在全球主流国家都当做战略支撑点来发展,研究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发展差距,“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成为了实现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

1.从分散的教育公平促进到整体的教育公平

党和政府就教育公平问题做了许多的工作,如2008年全面实现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多名适龄儿童,农村教育工作有所加强,为农村和偏远山区建立了8300余所寄宿制学校,进城务工和困难家庭的资助体系基本形成,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快速解决。但不可否认,教育公平问题还是教育政策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巨大的“民生”问题,因为就“问题”而解决的单个问题,没有办法从全局性出发对教育公平的环境建设有改头换面的能力。同样,就教育公平而言,仅仅限于教育公平的局部单项的改革,难以解决教育公平在阻碍教育改革和发展上的问题,需要将教育公平问题和其他教育问题紧密结合,需要多管道入手的协同努力。任何教育公平问题都是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相关人士和部门的紧密合作,同时注意把教育公平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成效相结合,合理推进,稳步发展,最终形成整体的教育公平发展格局。endprint

2.从分配正义到关系正义

在对教育公平政策研究中发现,追求均等的待遇、获取相同的资源是现代民主社会所追求的具有普世性价值的目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个人发展的迫切需求需要得到充分表达,教育公平也如我们上文所说,需要树立每个人可教、能教的教育发展理念,最终落实到人人都能发展的目标上来。而个体差异的不同,同样的教育资源不能适应有差别的发展。举例来说,聋哑儿童的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资源远多于普通儿童的发展。所以说在所有分配领域实施不顾差别的均等甚至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公平”,是“伪公平”。我们应该将视野从比较不同人群之间所占有物质和资源中解脱出来,关注决定物质分配的制度背景和受教育公平关注的对象有无处理资源能力上来。如我们现阶段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对边远地区的青少年文盲没有任何价值,他们即使有权力享受到相应的学习资源,但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完成之后也很难在社会关系上获得公平对待。所以仅仅从资源分配正义上来看,教育公平容易走向“不公平”或者“伪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结合人际互动的社会关系正义,从关系的教育结合分配教育,来考虑教育公平问题。

3.从教育效率的提升着眼教育公平

教育效率不仅是一个教育质量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公平问题。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教育效率亦可以称之为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教育投入与直接产出之比。[7]教育效率很显而易见的提升教育公平程度,教育效率本身也是公平问题的体现,优质的教育资源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占有优质资源的群体会因此而受益,而相对较差的教育资源会降低平均教学质量,造成人才培养上成长速度的延缓,比如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专业化程度提升提高了学生成才速度,缩小与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而这些用简单的经费是没有办法体现的。同时,教育效率还需要寻找和发现对学生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的其他特征和因素,通过挖掘教育大数据,关注教育效率最本质的教育质量问题,从质量问题入手,实现个人公平发展和较高的国家发展贡献率。

4.“城乡公平”对立改革到“统筹城乡教育”公平发展改革

在二元论的逻辑下,城乡教育公平是一个对立的话题。这种状况是由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由于开国初期的发展需求,用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去治理城市和农村导致了城乡社会发展极大的不公平。同样,教育在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产生了极大的城乡差距,造成了城乡的公平对立。校舍、师资、设备等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教育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甚至出现滑坡现象,部分地区甚至无法保障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和基本师资,部分地区随着村属学校的撤销与合并,造成区域教育资源缺失,获取教育需要农村居民花费更多的成本等。无可否认党和国家在农村教育问题上的关注和切实投入,但在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体系,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被公用经费存在明显差距,教师水平差距更加突出。[8]要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达到城乡教育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互为补充、互相融合的境界,实现教育要素自由流动,资源的协调共生,需要不再鼓励城乡教育的对立研究,将城乡教育置于整体的视野统筹去制定政策,防止农村教育继续脱离教育发展潮流。当然,城乡统筹还需要加大发展不佳、特色不明学校的扶持力度,防止设立重点学校等人为的不平等。同时,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中,还需要形成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不搞“削谷填坑”的行为。

5.从“技术应用”到“技术融合”促进教育公平

信息化建设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对各个层次的教育教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包括信息化在内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给了教育欠发达地区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现代信息技术由于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在各地大规模应用的条件,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具备了开设的条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部分教育不发达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但是这种使用多数停留在技术的应用层次,如关注信息技术使用以提高管理效率方面,关注技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这种落后的使用方法和理念,很容易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提前部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提升教职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用信息技术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习惯,提升教职工的信息素养,从观念上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要使教职员工能敏锐地意识到时代变迁引起的各种变化,主动提供适应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教育产品,提高信息素养,快速获取实践中所需要的最新资源,利用各种新型技术,提升教育质量和品质。其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组织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再次,主动适应教育结构性的变化。不管是教学环境还是信息化的学习方法,最终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是教育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描述出教育结构性变化的大致场景: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体,教学内容是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只有实现了教育结构性变化,我们才能说信息技术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抓住教育现代化的浪潮,形成教育和谐有机发展的基础,才能尽快实现“人人成才”的教育梦。

————————

参考文献

[1] http://www.chsi.com.cn/z/2013zgm/index.jsp.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褚宏启.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教育研究,2008(6).

[4] 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教育研究,2001(8).

[5] 南旭光.终身教职标准、学术修养与学术生产能力.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6] 周润智.教育功能结构探析.教育研究,2001(6).

[7] 第七战略专题调研组.加强统筹协调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研究,2010(7).

[作者:李玲(1974-),女,四川开江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副教授,硕士;吴南中(1984-),男,湖南新化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教育公平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