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其实质是通过对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等能力的培养,进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的教育。舞蹈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现美、创造美的一项艺术活动,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笔者从舞蹈艺术特点入手,注重舞蹈艺术对人的本质生成功能,探索舞蹈艺术在学校美育中的价值取向,并对当前学校美育提出一些思考与认识。
关键词:舞蹈艺术 学校美育 价值取向 人的本质
在素质教育渐进的今天,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为人们所关注和接受,并且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当前学校的美育实施主要以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承载,通过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启迪心智,进而感悟人生,以达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之目的。就课程的性质而言,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直观赏析而感悟获得美感,进而陶冶思想感情,促使学生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的目标就是通过美感的培养,让人感性地显现自身力量,因而作为学校美育重要载体的舞蹈艺术课程在美育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眼下有的学校美育收效甚微,并出现流于形式的趋向,是因为实施过程中忽略了从本质上去认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对美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1]。基于此,笔者结合现实谈谈舞蹈艺术在学校美育中的价值取向。
一、舞蹈在人的本质生成中的特殊功能
人类的审美活动,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归根到底都是要从审美对象获得美感,舞蹈是以人体动作姿态为物质媒介,在有节律的连续运动中塑造形象的艺术活动。它运用舞蹈特有的艺术语言,激发人们的潜能和情感,给人以全身心愉悦的感受,从而获得美感。所谓美感,是人在感美活动中具有审美意识的主体与审美对象在一定的情境制约下相互作用产生的体验,是审美活动中诸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系统效应。美感一旦产生,对人的发展便具有特殊功能。不论是舞者还是观者,在表现美和观赏美中,主体得到全身心的享受,同时也在享受中自我塑造、自我生成[2]。这就是美感的生成功能。舞蹈艺术所产生的美感对人的本质的自我生成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主体的整体性熔炼
所谓“整体熔炼”指美感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体验。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把自己的感知、想象、情感和思维都融入到对象里,全方位地投入审美。当然,这与审美主体感受到的美的程度和主体参与审美活动诸方面的能力密切相关。如对舞蹈《中国妈妈》的审美,只有具备感知、思维和想象等综合的认知能力,才能深度品味出该舞蹈所表现出来的大善、大美和大包容等人性化的大爱精神,从而完成审美活动。总之,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各心理因素互相渗透、密切联系,从而使美感具有直觉性、愉悦性、潜在的功利性。通过审美活动达到对人的整个身心的熔炼和熏陶,进而提高审美意识。
2.对人的社会化整合
所谓“社会化整合”是指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和普遍性。正因为如此,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美感才具有爱悦性和共享性等特征。爱悦性是指人在感美活动中从心里油然而生爱意,能促使主体去关切他人及社会。共享性是指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通过对美的对象的共同分享获得的美感来表达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协调、密切人际关系。所以没有社会实践活动就没有美,也就没有美感。如当代舞《进城》,通过表现一群农民工进城以后,被城市环境所吸引,为城市建设所震撼,激发了他们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也立志改造家乡环境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又如双人舞《牵手》,展现的是两个残疾人相互关照,相依为命的生活,表现了作为社会的人,其本质力量就是善于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他们身患残疾,却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尽其所能地把一切变成美好的人间。人在社会中共同分享同一种美感,就把单个的人整合到群体之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3.对主体的人格塑造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美感能直接给予主体人各方面的启迪,或赋予一种全新的人格模式,在审美活动中,无论主体感受到什么样的美,都具有人格化的内涵,都可能表征人所应有的意志、品格和情操等,给主体以某种启发、暗示或引导,使主体具有与对象类似的品格。如舞蹈《八女投江》、《刑场上的婚礼》、《满江红》和舞剧《傲雪红花》、《红色娘子军》、《红梅赞》等,都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群体形象,都展现了个性不同的高尚人格特征,都给人以感召和鼓动,让人热血沸腾,感同身受,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这正是这些舞蹈所需要的效果。
二、舞蹈在学校美育中的价值取向
1.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之一的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其承载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舞蹈本身,而且还是蕴含着广阔的文化内涵,因而舞蹈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各种各类的舞蹈所反映的文化内容可谓内涵丰富、多姿多彩。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舞蹈更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3]。如藏族舞的“锅庄”、“弦子”、“踢踏”,维族舞的“多朗”、“赛乃姆”,朝鲜族的“长鼓舞”及汉族的“秧歌”舞等。通过舞蹈,学生可以认知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民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风格、礼仪传统、宗教信仰等,从而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生命轨迹,增强民族自尊感[4]。宏观地说,蒙古族舞蹈反映的是草原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所创造出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常年在马背上游走于大草原,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所以蒙古舞蹈的上身动作相对较多,腿部动作相对较少。在蒙古舞动作体态中,立腰、直背、昂首挺胸等表现出来的动作风格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纯朴、热情、爽朗等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这就是长期游牧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在现代社会,舞蹈都必须是以文化知识为动力的知识艺术。任何时代的舞蹈都必然反映所属时代的文化内容,比如远古时代的祭祀舞、汉唐时期的宫廷舞、抗战时期的大刀舞、解放时期的秧歌舞等,无不展现出各种时代的生活内容和背景。通过对各时期舞蹈的了解和认知,能丰富学生内涵,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做人的素质。
2.审美价值取向
舞蹈艺术是以经过加工以后的人体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的特有语言、音乐的旋律节奏、舞者的表情和造型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美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依动觉自娱,靠视觉娱人,是舞蹈的审美规律。在跳舞和赏舞中,一切都通过审美产生的美感发挥效用。古人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说明了审美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精神需要,所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就是舞蹈艺术在审美活动中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美感来实现的。如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交谊舞及芭蕾舞等,华丽多姿,工艺多彩,加上舞者情和艺的投入表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观者素质。
3.健身价值取向
舞蹈通过专业的训练方法,并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和要求,对人体关节和肌肉进行训练,使肢体达到一种自然和谐、挺拔协调的优美体态,最终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优雅气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往往忽视自己的站、坐、行体态,经常出现站不端、坐不正、行不直,驼背含胸、耸肩缩脖、行走歪斜等现象。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舞蹈形体训练,对其基本站姿、坐态、行款等姿态进行科学的指导,就可以纠正生活中的不正确身姿。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使其内在心灵美与外在形体美得到和谐统一,从而美化学生的仪表、风度,增强其自信心。人一旦有了自信心,就会变得强大起来,因为自信心来源于其内心深处,在这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学生的积极性被全方位调动,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将会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收到体健而神爽的效果。
学生在参与舞蹈活动中,不仅锻炼和提高了身体的各种机能,更因为情动相依而愉悦了身心,陶冶了心灵。
4.心理价值取向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的灵魂,是艺术的生命。舞蹈艺术通过激发人的想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目的。舞蹈艺术之所以能触动和发展人的想象,是由它的特殊功能和美学特征所决定的。无论是舞蹈的编导者,还是舞蹈的参与者,都要通过发挥想象来达到审美的目标。舞蹈艺术家在创作舞蹈时,若无冲破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不是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地从人们想象不到的角度展开想象,是难以创造出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理性思考的佳作的。同理,舞者(学生)如果缺乏想象力,也难达成感受美和创造美的目的。同时他们还能对舞蹈艺术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总之在舞蹈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舞蹈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就有可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开启学生的智慧。这种创新意识就是当代学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舞蹈艺术在美育中的心理价值取向。
三、美育的实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常把美育当做实施德育的一种手段,或者单一地认为美育就是美感教育,只拘泥于鉴美能力,而忽视了创美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美育在人的感性、情感、潜意识等心理层面潜移默化地对人的人格产生的影响。在这个层面上,德育是苍白无力的。笔者认可“美育是借助艺术内容,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手段,从而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1]的说法。这个概念揭示了美育的实质,即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达到“乐生”的境界,以提高生活质量。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这个趣味当然包括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便是在健康趣味中塑造健全人格,体现出较高的主题立意。因此,美育是运用已有的美学知识去培育美好的心灵,进而更体现出一种对崇高境界的追求和自我实现的奋斗。
四、美育,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学校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求真、向善、尚美。所谓尚美,即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达到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德育在于教会学生求善、智育在于求真、体育在于求健,而美育是在真、善、美的统一中求得全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美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学校开设的舞蹈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把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美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故而有舞蹈美育之称。作为一种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舞蹈美育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着眼于保持学生个体精神的平衡、和谐;注重保持学生个体情感的健康,使情感具有积极的成分、文明的内容;强化个体与环境的协调,在个体内部,促进理性和感性的沟通,使之协调发展。
总之,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也是现代美育的实质所在,人通过审美活动获得美感,通过美感功能达成人的本质的自我享受和自我生成的统一,以提高人们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从而实现美育的超越功能。这既是现代美育的实质,也是当前学校美育的目标。
————————
参考文献
[1] 黄济等.小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曾永成,董志强主编.美学原理教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3] 罗雄岩.中国民族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 潘志涛.中国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徐艳(1964-),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