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班额现状及建议

2015-01-14 05:17万作芳方晓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班额

万作芳+方晓东

摘要:本文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0年三个时间节点,分城市、县镇和农村三个维度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班额现状进行了分析。论文发现,我国总体上仍然存在较为严峻的大班额现象。从城市、县镇和农村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城市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较为突出,且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农村小学大班额呈上升趋势,初中大班额比例下降趋势明显。

关键词:班额 基础教育阶段 大班额比例 小班额比例

班额一直是衡量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一个教室里容纳的学生人数,是体现每一个学生获得教师指导机会及与教师交流机会多少的尺度。班额大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重要因素[1],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选取2001、2006和2010年三个年段作为比较点,分城市、县镇和农村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和说明。研究所指“大班额”、“小班额”采取该《统计分析》中对“大班额”、“小班额”之界定,即,“大班额”指56人及以上班级,“小班额”指25人及以下班级。本研究同时用“大班额比例”和“小班额比例”展示我国当前班额状况,其中,大班额比例是指大班额在学校班数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大班额比例=56人及以上班级数/总班级数。小班额比例是指小班额在学校班数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小班额比例=25人及以下班级数/总班级数。

一、研究发现

本研究在小学班额、初中班额、高中班额、小班额比例和大班额比例5个方面有所发现。

1.城镇小学小班额逐年下降,大班额逐年上升

2001年,城市小学36~45人的班级数最多,为102780,25人及以下班级数仅为33867;2006年,46~55人班级数最多,为96118,25人及以下班级数为20654;2010年时,46~55人班级数最多,为114315,25人及以下班级数最少,为17954。可见,2001-2010年,城市小学班额在25人及以下的班级数呈逐年下降趋势,56~65人的班级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县镇小学2001年时36~45人班级数最多,为131548,66人及以上班级数最少,为51633;2006年时46~55人班级数最多,为130079,25人及以下班级数最少,为36838;2010年时,46~55人班级数最多,为157739,25人及以下班级数最少,为34237。由数据可发现,2001-2010年,县镇小学班额在25人及以下的班级数呈逐年下降趋势,46~55人以及56~65人班级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农村小学在2001、2006和2010年时25人及以下班级数均最多,分别为1018398、827072和618086,66人及以上班级数均最少,分别为51251、50475和33692。可见,农村小学无论是25人及以下班级数还是66人以上班级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图1小学班额情况2001、2006、2010年

2.城镇和农村初中班额在46-55人间的班级数均最多

2001、2006和2010年3年,城市和县镇初中班额在46~55人间的班级数均最多,25人及以下班级数均最少。虽然25人及以下班级数在班级数总量中占比最低,但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县镇,25人及以下班级数上升明显。

2001、2006和2010年3年,农村初中班额除2001年56~65人班级数非常庞大,达1529014外,46~55人班级数最多,三年分别为180378、144142和122823,呈逐年下降趋势。25人及以下班级数分别为5416、6625和6730,虽占比最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

图2 普通初中班额情况2001、2006、2010年

3.城市和农村高中46~55人的班级数最多,县镇高中56~65人班级数最多

2001、2006和2010年3年,城市高中班额在46~55人的班级数最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56~65人次多,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5人及以下的班级数最少,但其班级数逐年增多。

县镇高中班额中,2001年,56~65人班级数最多,为41576;2006年,66人及以上班级数最多,为80872;2010年,56~65人班级数最多,为78204。从选取年份的情况看,县镇高中56人以上大班额占据非常重的比例。

农村高中班额情况为:2001和2006年,56~65人班级数最多,分别为8494和11699,2010年,46~55人班级数最多,为9225,超过56~65人班级数。

图3 普通高中班额情况2001、2006、2010年

4.农村小学小班额比例最高,城市高中小班额比例呈U型

通过比较2001、2006和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小班额比例,发现:

农村小学小班额比例最高,三年分别为36.84、39.19和37.06,三年平均为37.7,远远高于城市小学6.41的平均值和县镇小学9.04的平均值。也就是说,农村小学小班额比例分别高出城市和县镇31.29和28.66个百分点。

城市小学和县镇小学小班额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城市小学小班额比例从2001年的8.49下降为2006年的6.04,到2010年为4.7,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县镇小学小班额比例从2001年的13.72下降为2006年的7.36,到2010年小班额比例仅为6.04,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初中阶段,城市、县镇和农村小班额比例呈整体上升趋势。其中,城市初中2001年小班额比例为1.9,2006年为2.56,2010年为2.28,虽略有波动,但整体上升趋势未变。县镇初中2001年小班额比例为0.69,2006年为0.78,至2010年达到0.91,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农村初中2001年小班额为0.28,2006年达到1.44,2010年为1.94,其上升趋势非常明显。

城市和农村高中小班额比例呈U型,县镇小班额比例呈下降趋势。通过2001、2006和2010年3年的数据可以发现,不论是城市、县镇还是农村,其小班额比例均呈2001年高、2006年低、2010年高的U型结构。具体而言,城市高中2001年小班额比例为1.96,2006年为1.37,2010年为1.49,3年呈现高、低、略高趋势;县镇高中2001年小班额比例为1.09,2006年为0.64,2010年为0.62,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高中2001年小班额比例为2.29,2006年小班额比例为1.64,2010年小班额比例为1.83,整体呈现高、低、高的U型。

图4 城市、县镇和农村基础教育小班额比例

2001、2006、2010年

5.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城市小学大班额比例呈上升趋势

比较2001、2006和2010年三年城市、县镇和农村的小学、初中、高中大班额比例,发现:

高中方面,城市、县镇和农村高中均呈低、高、低的“倒U型”,其中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城市高中大班额比例呈“倒U型”结构,三年值分别为43.6、46.7和40.7。农村高中大班额比例也呈“倒U型”结构,三年值分别为52.6、59.4和50.3。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2001年为60.4,2006年为65.6,2010年为58.3,分别高出城市和农村高中17.76和7.33个百分点。

总体看,2006年时,城市、县镇和农村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2010年较2006年大班额比例已有较大回落,低于2001年2到3个百分点。

初中方面,城市、县镇和农村大班额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村初中下降最为明显。农村初中从2001年的85.42下降为2010年的31.65,大班额比例下降53.77个百分点,下降程度最大。县镇初中从2001年的53.07下降为2010年的43.13,下降9.94个百分点。城市初中从38.78下降到31.2,下降7.58个百分点。

小学方面,城市和农村小学呈“倒U型”,县镇小学呈“U型”。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均经历2001年低、2006年高、2010年低的发展情况,图形呈现出“倒U型”。县镇小学则经历2001年高、2006年低、2010年高的“U型”。

图5 城市、县镇和农村基础教育大班额比例

2001、2006、2010年

二、研究结果

1.城市基础教育大班额增加且有发展趋势

我国班额现状比较复杂,不能用一种现象对之进行概括,需要分城乡考虑。有学者所提出的“大班额现象没有减少而是更多,且有发展的趋势”的现象,只出现在城市基础教育阶段。

2.同是大班额,县镇班级内人数远高于城市班级内人数

虽然我国城市的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大班额均较为突出,且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若从城市、县镇和农村比较的角度看,则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且城市大班额与县镇大班额相比,其班级人数远远低于县镇大班额人数,如,城市大班人数往往在60人左右,而县镇大班人数有可能达到100人左右,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3.市、县镇和农村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农村小学小班额比例最高,但大班额呈上升趋势,农村初中大班额比例下降趋势明显。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且班级人数普遍多于城市。

三、政策建议

造成城市、县镇和农村班额现状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政府对学校的基础建设投资以及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或者不均衡。班额越大,班级学生数越多,教育投入的成本越低,教育质量也就越不能保证。城市基础教育阶段大班额现象严峻,而农村小班化现象越来越显现,在一定时期内学生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说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城市接受基础教育,这是学生家长用脚选择的结果,更是我国教育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的表现。

(2)我国没有制定严格、合理的班额标准,已有的“参照性”班额标准没有得到贯彻。我国班额大小的政策性依据有两个。一是1996年《小学管理规程》(1996年3月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6号发布)第十一条规定“教学班级学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二是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11月14日教发【2006】21号文件),通知对城市和农村的班额分别作了规定。“……城市小学和中学每班班额分别不超过45人和50人……农村非完全小学、完全小学和初中每班班额分别不超过30人、45人和50人。”这两个班额标准只具有“参照性”,不具有“强制性”。强制性班额标准的缺乏是造成我国班额现状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和原因分析,建议如下。

1.补充县镇高中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降低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

班额、班级数量、体育活动场所面积等指标关系到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应该严格规范。

班额过大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大班额情况下,教育质量很难保障,师生关系容易紧张,且大班额班级学生课外学习负荷较小班额班级学生要重,与“教好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违背。

县镇是城市和农村的衔接,随着农村的撤点并校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和实施,县镇成为农民城镇化的第一站,县镇学校由于其较高的教育质量也成为农民子弟上学的首选。研究显示,县镇高中大班额比例最高。这意味着县镇高中以较低的办学条件承载着过重的教育任务,意味着县镇高中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需要得到补充。

2.着重关注城市基础教育阶段大班额现象,为班级配备足够的教师,控制教育风险,保障教育质量

努力减少大班和超大班现象,控制好大班额数量和比例,将基础教育班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是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校办学条件中的最根本的条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研究显示,城市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阶段、高中都存在大班额比较突出的现象,而且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在受教育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在学区内部调整班级规模等措施,应对大班额现象,保证对学生监管到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制定合理、动态的班额标准

班额标准是保障教育健康发展、衡量学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判断教育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推动和逐步实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建立针对城市、县镇和农村的合理、动态的班额标准,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马艳云.班额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影响.教育科学研究,2009(7).

[2] 国家县级教育规划刚要:制定严格合理的班额标准[EB/OL].http://news.163.com/09/0115/10/4VMN1K26000120GU.html.

[3]胡进.不同班额班级学生的学习负荷、压力及情感体验调查报告——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研究视角.教育学术月刊,2012(12).

[作者:万作芳(1973-),女,山东莱阳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方晓东(1954-),女,北京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班额
班额对学生高考成绩影响的追踪研究
2018年如期完成化解义务教育超大班额任务
生长一种“发现可能”的本领
中职生源流向状态实证研究
我省出台教育规划2018年全省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
教育部: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
我国初中班额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