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高效课堂改革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吹进校园,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高效课堂课改。如今,我校三年级(试点)高效课堂改革已经开展一年了,如何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我们进行课改的老师最为关注和关心的问题。作为高效课堂的灵魂,学习小组在课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也想了很多的策略。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校的实际,经过几次编排,终于确定了“四人一大组,两人一小组”的小组学习模式。以下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和一些体会、思考:
一、 抓好小组建设工作
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载体,小组建设在课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合理组建各个学习小组非常重要。教师在课改初期切忌浮躁,急功近利,要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建设的工作。
1.小组建设必须具有个性,突出特点。每组四人,组长并不一定是小组内学习最好的,但必须是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最棒的学生。每个学习小组都是以小组长的名字命名,以增强各个小组长的责任心。
2.小组管理必须规范有效,充分发挥各个小组长的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习效果如何,与小组长的作用发挥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各个小组长要能有效组织本小组成员开展小组学习及活动,各小组成员间应团结协作,配合默契,每个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及展示中来,不让一个组员掉队。
3.开展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提高学习效率。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小组之间的竞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竞争内容包括平时的课堂学习、纪律、劳动、品德等各方面。我们评价的不是某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小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我们每个班都设计了“学习小组每日积分榜”及“小组捆绑评价表”,由16个学习组长交叉登记,对每个小组每天的表现进行评定,每日一小结,每周一总结,评出16个小组中的5个“魅力组长”及“合作之星”予以奖励。每个月末和学期结束,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学习小组组长和“合作之星”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奖励。评比的方式多样有效,借助小组各项考核,把班主任工作与教学工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从而更好地体现班级宣传牌中“课堂精彩,由我主宰”的班级口号。
二、 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事物,它的出现到完善总要经历一个过程, 我们的高效课堂课改也是如此。在课改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小组活动重表面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刚刚开始实行这样的小组学习模式,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因此,在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地在讨论交流问题,但有些时候还是停留在独立学习、各自为政的层面上,没有真正进行讨论和合作,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所以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2.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多,扮演着一种主导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效果有时比教师集体教学中的效果还要差,甚至有的小组在活动中出现放任自流现象……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老师的思考。
三、问题反思及策略
经过反思和学习,我认为新课标下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作时机要恰当。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但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并非任何时候、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所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合作学习的关键。
2.合作时间要充分。一堂课只有40分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因此经常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就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学习,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看法,接着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人倾听,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各组在完成了任务后,注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小组的探究结果(而不是个人的)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最后形成班上的集体意见,同时还可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疑问。
3.教师指导要及时。要使小组合作顺利进行,光靠学生的独立学习是不够的。毕竟小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还很弱,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加强指导与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适时点拨引导,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保证小组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
高效课堂改革之路才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后的高效课堂改革中,我们要更多地在教学中实践和反思,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得到提升和进步,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