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失措原因分析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01-14 08:20甘长银
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

甘长银

[摘    要]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可是,中式教育崇尚经验和权威,教学中多有失范之处,导致学生常有思维失措之举。 思维失措主要表现为思维失常或者有意不按通常的路径进行思维,结果导致推理或判断失误或扭曲。为此,老师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多元认知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    教育失范;思维失措;创新意识;多元认知;批判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6-0022-04

0    引言

马清华认为,“词义理解方式不当,可导致‘思维失措,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纷争。”[1]所谓“思维失措”,是指思维失常或者有意不按通常的路径进行思维,结果导致推理或判断失误或扭曲。比如,在“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中,当松鼠告诉小马河水很深的时候,小马的思维就出现了失措而不敢过河,因为此时小马是按松鼠的方式而不是按自己的方式思维,其结果就出现了判断失误。又比如,在马清华书中[1]有这样一个例子,南京一西瓜商贩以“包红包甜”为广告兜售西瓜,结果西瓜切开后半生不熟,与顾客争吵起来,说是微红也是红,微甜也是甜。很明显,这是故意不按常理思维,有意歪曲推理结论。

思维失措的原因不仅仅是马清华所说的词义理解的问题,而是与教育教学有直接的关联。正如一位名校的校长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所说,“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你学会了怎样去思考”[2]。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可是,由于教育中诸多的失范往往导致学生思维失措,使学生思维路径出现偏差。为此,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多元认知的培养,以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尽可能减少失措的可能性。

1    教学中的权威意识与思维失措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听老师的,照老师说的做,不说老师不喜欢的话,不做老师不喜欢的事,否则,学生就会直接或变相地受到惩罚,致使学生对老师总是怀有敬畏心理。最明显的就是考试中的提问方式与评分标准的制定。中国教师普遍偏爱封闭式问题,即使是开放式的问题也会给出参考答案(其实是标准答案),学生答对一点给一点的分,即使答的再完美、再有创新,也只得一个要点的分。这样,学生的思维必然受到禁锢,不得不循规蹈矩,死记硬背老师讲过的内容和例题,猜想老师的思路,模仿老师的言行,力求接近老师的标准答案,否则,他就得不到分,也不受老师欢迎,还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于是,老师就树立了权威,学生养成了依赖。

比如,某小学一次期中考题中,有一画面上是一男孩给小树苗浇水,要求学生看图答题,学生回答“哥哥在种树”被判错了,因为老师的标准答案是“哥哥在浇水”[2]。首先,从画面人物来看,怎么能够判断小男孩一定是哥哥而不是弟弟呢,或者是堂兄或堂弟、表哥或表弟、“(男)同学”或“小朋友” 呢;从具有内容来看,小男孩在浇水肯定是不错的,但这只是静止思维的结果,只停留在画面的瞬间动作,如果允许学生思维动态化,那么,“哥哥或弟弟在种树”也不错,如果允许学生思维个性化一点,那么“小树长高了”、“我和小树一起成长”也不能算错。这就是老师通过标准答案体现自己的权威,学生如果不依赖老师,不顺从老师的思维,就不可能得分。那么是否除了标准答案以外的思维就失措了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应该理解为学生思维失措还是标准答案的思维失措呢。

中式教育崇尚经验和权威,强调背诵和记忆,致使学生不敢标新立异,不敢跳出常规去探索未知领域[2]。在教学中,权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书本,二是老师,因为老师和书本知识都被认为是对的,有道理的,学生不能质疑前人,不能挑战权威。所以,知识的传授只是复制灌输,而且是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而不是引导分析和帮助理解。比如在“树上10只鸟,一个神枪手打死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的经典案例中,通常的标准答案是“一只都没有了,因为其余的都吓飞走了”。很多人都愿意接受这个表面上更科学的答案,而否定“还剩9只鸟”这个看似简单的答案。其实,这是一种模糊性的开放性问题,必然推断出若干模糊性的答案。但是,由于问者和被问者都在思维映象中事先作了权威预设,认为问题是问者提出来的,他就应该是评委,他给出的答案才是正确的。所以,问者可以随意对被问者的答案予以否定,并给出自己认为恰当的答案。这就像老师总是把自己塑造为权威、而学生也总是默认老师的形象一样,老师说对的就是对的,老师说错的就是错的。这样的权威预设常常导致思维定势和失措。

正如英国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所认为的,“中国留学生聪明、勤奋、有良好的组织能力,但由于中英两种教育文化的差异,中国学生普遍易于接受知识,缺乏独到的见解,而英国学生则善于分析问题并提出质疑,因为独立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是英国大学里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和要求”[2]。所以,教师的权威性不被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就不会得到解放, 思想的火花就不会熊熊燃烧。同时,权威也并非绝对正确,如果一味迷信权威,就永远无法超越自我。比如,在“1加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3”和“青春痘长在什么地方不让你担心”等提问中,前提本身就不科学,如果被问者非要认同“权威的”答案:“1加1在算错的情况下等于3”和“青春痘长在别人脸上不让我担心”,那就是典型的思维失措。

因此,除了传授知识外,老师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知识、完善知识和创新知识,也就是说,老师除了交给学生一件工具外,还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改善工具和创造新工具[3]。为此,一个老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启迪学生思维。但是,那种认为老师什么都得懂的想法对老师也是一种苛求,更不能因为老师答不上一个问题或解决不了一道难题就认为他不是一个好老师或不配做一个好老师。老师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学生如何从细微处见大、如何全方位思考问题和做人做事。当然,老师也不能自视权威,把自己的喜怒爱好、习惯经验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

2    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合理的思维习惯,使其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学习过程的正确性、一致性和所用方法的合理性、可靠性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行为方法等形成正确的认知。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不管是以书本为主的教学理念还是考试的参考答案,无处不体现权威的存在。家长、老师总是把自己认为对的、好的强加给学生,其实就是以爱的名义“折磨”孩子,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自信心和寻求真理的勇气。要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摆脱依赖和顺从,形成独立和批判性思维,就要引导其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冒险和创新意识,允许其可以对权威观念进行质疑和争论,并从新的角度和途径重新认知世界。课堂之上更要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营造民主、自由的科学氛围,让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而不是不懂装懂,害怕提问后被老师、同学嘲笑”[2]。

从学校教育来讲,批判性思维所要求的就是打破权威定势和书本定势,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创新能力更强, 因为他敢于怀疑,善于提问,勇于破旧立新。”[2]但是,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比较注重空泛陈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缺乏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创新意识严重不足。以考试为例,考试除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之外,本身还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其它环节影响较大。从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来看,主要涉及政治、责任、道德、社会热点、励志(人生观、价值观)等,很多题目虽然能够反映时代特征,但却远离现实生活,强调哲理却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空间[4]。教育部《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共包括两大部分:基本等级和发展等级,其中前者包括“内容”和“表达”,后者包括“特征”。“特征”中有四项内容: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在“评分细则”中又把这四项内容分为16个评分点。其中“有创意”包括: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细则》还有几点注释:(1)发展等级为四项16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可根据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2)发展等级应按要求评分,再参照基础等级的分数适当量分;(3)基础等级内容、表达两项都在四等的作文,发展等级只能在四等给分[5]。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意识并没有得到突出强调,各省在操作上也有不同的把握,有的认为由于中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过分要求创新有些过分;有的认为只要有独到之处就可以;有的认为内容的创新容易偏题;有的认为只要给出的例子新颖就可以了。而且,在升学和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当下,学生和家长是绝不会为了求异创新而拿前途命运作赌注的。有一位名牌大学的硕士生毕业到一所重点中学教英语,结果被家长集体罢免了,原因就是家长们认为他们的孩子不是要说得好,而是要考的好。所以,尽管在管理理念上大力倡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收效甚微。培养的人才模仿能力更胜于创新能力,复制性成果远胜于原创发明。

中学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或许情有可原,那么大学教育又怎样呢?据初步统计,自1995年以来的40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题目中,应用文体有9个,其余31个都是议论为核心的体裁(有的涉及描述、说明、叙述等),31个议论文中有14个题目是封闭式的(已经给出观点),比如:“Education Pays”、“Nothing Succeeds Without a Strong Will"、"Du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Spelling”等,还有10个是问句式开放性题目,但几乎都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比如:“Can Money Buy Happiness?”“Do Lucky Numbers Really Bring Good Luck?”“Reading Selectively or Extensively?”等。突出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题目都给出了提纲[6]。这样,从题目到提纲,几乎就把学生的思路限定死了,难有个性化和创新的余地,写出的作文也就几乎千篇一律。这类作文的写作就形成了格式化的套路,学生考前可以背范文。这与国外的教学要求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国外的高校老师一般给开放式问题,评分不完全按参考答案,甚至没有参考答案,学生只要从任意一点切入,只要他把道理讲清楚了,即使老师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也可能给满分。这就是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尽量表现其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独特性。

3    多元认知与批判性思维

评判性思维可以是平面式和立体式的。从平面上讲,思维应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式的多角度、多途径的发散性思维,但是,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往往导致思维的失措和“一根筋”或“一条道走到黑”的做法。在教学中常常由于老师自身知识不足或准备不充分,不能教给学生多视角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受到很大的约束。比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要把外语当母语来教还是当外语来教呢,如果当母语,老师只要讲出语言的基本意思就可以,无需进行文化解读,因为老师会认为母语者是应当能够理解的。比如,说“解放后”,中国学生(母语学生)都知道具体的时间和它所代表的意义,无需解释;但如果教师认为是在教外语,恰当的表述可能是“after liberation of China in 1949”或“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等。把外语当外语来教,老师就要考虑学生是来自不同的文化语境,需要对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予以传授,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外语。比如,讲到“家”的时候,西方文化中多指“家人”,甚至包括宠物,而且,西方文化中“家”一般是小家,通常只包括父母与子女,而子女18岁后会自己独立生活,而中国文化中,“家”一般是大家,几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这被视为是一种幸福,因此我们“家”的概念可以延伸到国,在这个家里大家遵守一定的礼仪,有一个权力中心,而西方人的家更个性和民主。通常,前者更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更注重理解能力的培养。在现实中,由于理念不清,教学随意性比较大,往往出现中国的学生说了半天的英语,老外就是搞不清楚他到底说的什么。比如,中文语境中的“对不起,占用了您那么多时间,非常感谢,史密斯先生。”在英语中就是:Thank you for your time,Mr.Smith。又比如,感谢大家的光临,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加之准备不充分,所讲之处难免有疏漏和不妥,请大家多包涵。这是中文语境中常用的表达,比较啰嗦,而地道的英语表达很简单:Thank you for your coming/listening。再比如,英语生词到底是直接给出中文意思还是用英文解释呢,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单词可能会出现循环英文解释,即用包含若干生词的英文解释一个单词,反而增添学生理解的难度和翻阅词典的时间,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大多数情况下,按中文思维寻求英语表达就是一种思维的失措,反之亦然。

但是,平面思维习惯于就事论事,习惯于从自我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或从片面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认识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片面性,只做消极、片面、静止、平面的思维。立场的不同、情感的不同、视角的不同等等,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引起思维的失措。如“盲人摸象”(片面思维)、“刻舟求剑”(静止思维)、“郑人买履”(习惯思维)、“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习惯思维、消极思维)、“拔苗助长”(超前思维、假设思维),都是思维的片面性引起的思维失措。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如怎么买的“排骨”一点肉都没有、明天来取“隔夜饭”、谁叫你(只穿背心)不穿“衣服”等。在教学中,对知识只有介绍没有分析、只有碎片没有体系、只讲单词语法不讲文化,都无法带给学生全面的认知和整体的思维。所以,教师必须跳出平面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出发,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立体的认识、体验和思维,看清事情的全局和发展的脉络[2]。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从教学方法上,立体型思维方式提倡开放式研讨性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思考,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和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而老师只需要关注思维过程培养,帮助学生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和多样化的思维途径,老师也可以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但并不要求老师非要得出结论和恰当的解决办法。体现在外语教学中,就是不搞单纯的语言教学,要按照知识-文化-应用的路径开展教学,让学生进入跨文化的学习思考路径。这样的教学思维允许老师有更多自由灵活的空间,可以突发奇想,平时想不到的问题,可能突然想出解决的办法;同时,老师可以提出很多开放式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查资料等,即使老师自己也没有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外,认知原因引起的思维失措还可能来自信息不足或社会经验的缺乏。在教师的教学中往往强调传递正能量,喜欢面子,所以信息传递透明度不足。学生对于社会阴暗面认识不足,缺乏心理准备,不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抵抗打击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不能够正确处理。有的学生因学习不好而自暴自弃;有的因恋爱受伤而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如自残、自杀、报复等;有的因家庭条件不好而自卑等等。教师因害怕造成不利影响,担心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而不愿分享信息,结果有些时候情况会适得其反。其实,这些担心是完全多余的,在国外,很多信息都会及时公开,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并做好预防措施。因为现实并不总是美好的,任何事情总有正反两个方面,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批判性思考,能够审视生活和辩证性地理解和看待问题。

4    结束语

教学本是老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却被简单视为传授知识;考试本身就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却又被当作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手段;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中心却又赋予老师主导权,结果“中心”的中心还是教师的权威,这些都是教学失范的表现,而教学的失范往往就造成学生思维的失措。所以,教育的重点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求异创新,教会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和把握机遇的能力,这样才可以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既重学习成绩又重思辨能力,既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又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才能最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减少学生思维失措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马清华.语义的多维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348-350.

[2]赵颖.世界名校教给孩子的24堂思维课[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2-145.

[3]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79.

[4]周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读[EB/OL].[2014-09-09].http://www.xiexingcun.com/Article/HTML/36352.html.

[5]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校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作文等级评分标准[EB/OL].[2014-09-09].http://wenku.baidu.com/link?url=xpQk5oGqPDSlNkPdTHpmZ35IdQiiQPDi7eStOYrEgZszBjOF1svlX0VCRL7gq5O7EdyuYYqr_dUVrAStNdG_oXC7HM8GiXmXmiuFiQBN0Q3.

[6]历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题目及范文(1987.09~2013.06)[EB/OL][2014-09-09].http://wenku.baidu.com/view/87b20e783968011ca 30091c8.html.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