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适合教学:内涵、策略与价值

2015-01-14 08:25尹达
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内涵价值策略

尹达

[摘    要]    主体适合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协同学和群体动力学为理论来源,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师生的适合度为方式,以整体和谐、个性发展为核心,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确立发展性学习目标、整合开放性课程资源、打造互动性学习过程、经营生态化学习环境、实施多元化学习评价等策略,强调主体性发展、协同性发展、个性化发展,是解决当前教学失衡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主体适合教学;内涵;策略;价值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6-0034-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直接决定着育人效果和质量。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效果不好、效率不高、效益不大,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内容方法陈旧而引起的教学失衡。所谓教学失衡是指“教学因缺乏调节或调节乏力而失去平衡,是此部分教学与彼部分间的不平衡,是教学的此部分功能与彼部分功能间的不平衡”[1],而教学适合度是判断教学是否失衡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的关键性指标。教学的本质是“主体间指导学习”[2],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适合度指的是教学主体间的适合程度。因此,扭转教学失衡状态,构建开放而又和谐的“主体适合教学”体系,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1    主体适合教学的内涵

1.1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基本特性,集中体现在“人之为人的独立的、积极的、自主的、自由的认识和行为的方式”,教学应该“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发展人的创造精神和自主精神,“体现人的主体和人的价值”。教学主体性首先承认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扬主体精神”;其次还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关系是“我与你”的主体间的关系[3]。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哈肯于1977年首先提出协同论概念,指出在一个系统内,若系统中各子系统(要素)能很好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4];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勒温用“场论”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在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个体目标则体现为“排斥性相互依赖”[5]:协同论和群体动力理论都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而“适合度”是提高合作水平的关键因素。

1.2    内涵特点

“主体适合教学”中的“主体”,一方面是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即“教师”和“教师们”;另一方面是指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即“学生”和“学生们”。因此,作为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教师们与学生、学生们由于“教学”的存在而链接在一起,构成了“主体间性”。 “主体适合教学”中的“适合”一词,“适”是指适度、适时、适量、适用、适当、适宜;“合”是指合情、合理、合轨、合议、合适、合法。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备课、课堂教学和教师帮助,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求助教师和同伴互助[6]。因此,“主体适合教学”是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互助行为具有较强的协同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帮助学习与求助学习具有较高的适合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活动和互助行为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主体适合教学运用扎根理论,从教学病相入手采用归纳法寻找病根,构建“适合”“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教学场,充分发挥“主体”功能,优化主体间性,倡导创新性学习,打造富有生命力的生态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因此,主体性、适合性、协同性、系统性、整体性、兼容性、开放性、生命性和发展性是主体适合教学的显著特点,“整体和谐、主体适应、个性发展”是主体适应教学的核心精髓。

2    主体适合教学的策略

2.1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策略

强调主体地位、提高主体协同是主体适合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首先是学习者,其次才是指导学习者,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师生学习共同体指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共同理想信念的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学习团体。“在知识共享和师生相互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协作、反思等活动,师生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人际关系”。[7]教师在学习中学会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师生学习共同体意在构建“学中教”“教中学”的立体化的学习时空,也是教学的本质追求。师生学习共同体作为师生一同成长的学习组织,是对传统教学的反叛,更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加强教师与教师间的协同,打造学习指导共同体;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适合度,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提高学生与学生间的适合度,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打造学习指导共同体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前提,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打造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共同学习的愿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

2.2    确立发展性学习目标策略

学习目标本质上是一种预期的结果,“教育教学是一项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事业”,学习目标“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愿望”[8],寻求发展是学习目标的根本追求。主体适合教学倡导确实发展性学习目标,首先要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明确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方向性目标,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态意识,保持发展的正确方向;其次是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课程标准将之细化为体验、比较、探究与合作4个具体目标,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本质是尊重作为学习者的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之中,保证美好愿望的实现;第三、确立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知识、具备技能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内容。主体适合教学所倡导的发展性学习目标,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基于“主体适合”的师生共同的动态发展性愿景。发展性学习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意在将目标问题化,将问题主体化,将主体生命化,将生命个性化,将个性多元化,将多元导向化,保证问题的科学性、生命性与导向性;以师生共同愿景为基础确立发展性学习目标,是主体适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学习目标反映了师生的共同愿景,才能提高师生的适合度,将师生活力凝聚在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动态发展性的学习目标,本质上是解决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生成并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将学习进行到底。

2.3    整合开放性课程资源策略

主体适合教学要求开放和创生教材与课程,强调整合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放与创生是课程与教材本身的特点,也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8]开放与创生教材与课程,首先把课本作为学习的重要材料,依据课本展开主体间的对话,进而拓展课本,“实现师生的思想建构和生命成长”[9];其次是把教材看做是教育经验的集合体,将教材视为一个过程,突出教材的开放性与再生性,突破教材的时空限制,关注师生主体的需要和学科客体的特点,把课程资源“从有限的教学时空拓展到无限的自然社会”[10];第三是充分利用云计算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开放与创生学习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现代化、信息化与科学化。主体适合教学所强调的整合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现在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主体化与适合化整合,更体现在“人”的层面,实现“人智”资源向课程资源的转化,通过“人智”资源的共享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拓展、利用。教师、教师们与学生、学生们都是最富有生命张力的课程资源,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各自特有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感受体验,将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这些特有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以提高教与学主体间的课程资源的适合度,是打造时效课堂的必然要求,也是主体适合教学的课程观的重要体现。

2.4    打造互动性学习过程策略

“教育的主体是人,核心是人,目的也是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的自由与解放是教育本质的、应然的追求”。[11]主体适合教学的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是主体的互动性,通过“预设”促成“互动”,通过“互动”促成“生成”,通过“生成”促成“发展”。主体适合教学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多向协同互动、动态发展生成”的过程,更是师生协同探索生活、社会、自然、科学和自我奥妙的生命之旅,通过这种生命之旅“引导学生的生命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生命认知体验、提升学生的生命审美体验和转化学生的生命成功体验来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和生命价值追求”[12]。主体适合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学实践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种指导学习活动,教师通过学习来指导学习,通过指导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指导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是协商性共生合作关系。主体适合教学还十分重视教师同伴互动性学习和学生同伴互动性学习,这种“同伴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同伴互助”层面。教师同伴互助学习通过“共同计划、课堂观察、跟进反馈”三个环节开展教学主体间的协同和适合,“指向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13],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学生同伴互助学习通过“交流信息、表达思想、合作探究、相互评价”等策略[14],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因此,主体适合教学所指的互动性学习过程,其本质就是打造学习共同体的过程,通过创新性学习,实现师生生命主体的升华与发展。

2.5    经营生态化学习环境策略

主体适合教学提倡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学习者在“自觉状态下的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意义”,是一种“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本质是一种“非线性的学习”,其基本特征是“学习条件的敏感性”、“学习过程的跳跃性”、“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结果的多样性”[15],而经营生态化学习环境,是创新性学习的重要保障。生态化学习环境是指以“生态化”为基本特征为“学习”主体发展服务的教学资源和人际时空。主体适合教学作为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与环境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关系,生态化学习环境突出表现在学习环境“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文关怀”,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16]。吴小欧认为,应当全息化、多方位经营生态化学习环境[8]:构建宽松而自由的心理环境,构建能够获得“意义的发现”的文化环境,构建留有思考空间的问题环境,构建可自主协作学习的网络环境,构建可供学生灵活选择的课程环境,构建主体间平等对话的交往环境,构建呈现生命态的学科知识环境,构建粗线条设计的课堂教学环境,构建体现综合性主体的活动环境,构建动态而多样化的评价环境等等。主体适合教学遵循整体协同、个性发展的策略,特别重视教与学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因为“人”与“人际关系”是教学系统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经营生态化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协同努力,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服务网络。

2.6    实施多元化学习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处处都牵动着教学实践的每一根神经,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对象的个性化、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还原教学评价生命灵性的必要措施[15]。但是主体适合教学主张实施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将教学评价转为学习评价,实现以教学为主向以学习为主的转变,是“课程评价领域的一场哥白尼式的文化转向”,而以“学习评价文化引领评价改革,是化解‘以教为本评价文化的危机、实现‘以学为本评价文化转型的根本思路”[17]。龙睿赟指出,教学评价应该具有“价值评价与知识评价相统一、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相统一、现实评价与长远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等特征”,并指出“确立目标内容和目标效度为评价内容,构建符合课程评价特征的指标体系,形成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师生双向互评的评价量表,运用科学方法统计评价结果”是实现教学评价的有效途径[18]。易进针对构建课堂学习评价提出了两条措施[19]:一是将符合教育评价基本规律的学习评价整合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一个环节;二是在开展学习评价的情况下,对于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运用要突出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追问与澄清。主体适合教学不但强调将学习评价融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更强调主体适合性的多元化学习评价,提出了主体互评激励策略、问题发现改进策略、阶段总结反思策略、自评他评协同策略、写作协助内化策略、自我省悟提升策略、横跨学科自评策略、纵跨年级他评策略等等,通过发挥主体作用,增加主体适合度,增强学生的自我省悟能力、自我改进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实施多元化学习评价,开放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指向、整合学习内容、优化学习方式,从而彰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3    主体适合教学的价值

3.1    重视主体性,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传统教学要么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教师作用与学生地位的紊乱,直接影响教师与学生的适合度。主体适合教学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肯定教师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学会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主张。“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发展成为主体的主体性潜能”[2],主体适合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与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并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主体适合教学提出了“主体”“适合”问题,指出当前存在的教学失衡问题的根源在于师生适合度不高,具体表现在教学态度与学习态度、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教学手段与学习手段、教学评价与学习评价等方面的不适合。为了提高师生适合度,主体适合教学首先转变教师观念,将“以教学为中心”转为“以学习为中心”,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2    强调协同性,搭建学习发展平台

教学是个复杂又完整的系统,教师、学生与环境进行着知识、技能与情感的传递和交换,制约和影响着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发展。因此,任何肢解、割裂教学系统诸要素的做法都消解了系统要素功能,如过去点线式的教学改革,注定会失败。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与同行、学生与同伴的竞争,而忽视了教师与教师的协同、学生与学生的协同、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导致师生力量的分散,影响教学质量,使教学系统处于失衡状态,严重阻碍了师生的共同成长。主体适合教学首先提出了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策略,将教师的学习列为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关键的一步,加强教师与同行的协同性,以教风去优化学风,以教师的好学去激励学生的好学;以教师学习共同体去引领、重塑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师生的情感联结,推动教学系统的动态发展;加强学生与同伴的协同,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和精神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搭建学习发展的平台。

3.3    尊重个性化,提供体验成功机会

由于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教学的同步性和学生发展的整齐性,无视教师与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特殊性,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好、效益不大,阻碍了师生的优势发展。主体适合教学力促学生的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采取一系列诸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确立发展性学习目标、整合开放性课程资源、打造互动性学习过程、经营生态化学习环境、实施多元化学习评价等策略,培育个性化发展的土壤,营造个性化发展的环境,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条件,推进个性化发展的进程。尊重个性化的本质是尊重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每个生命个体都具有不同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和感受体悟。教学的个性化与个性化教学是主体适合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结果,而敬重生命是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主体适合是个性化发展的保证,优势发展是个性化发展的方向,体验成功是个性化发展的条件,个性需求是个性化发展的动机。主体适合教学尊重生命,构建生态课堂,激发师生活力,肯定并发展师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搭建体验成功的舞台。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强调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这就为主体适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新近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也为主体适合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适用时空。尽管主体适合教学是针对当前面临的教学失衡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但由于主体适合教学扎根于科学的理论基础,运用于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坚持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的原则,坚持教学的系统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灵活运用目标调控原理、团队合作原理、系统整合原理、优选决策原理和有效反馈原理,吸取诸多国内外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策略,因而主体适合教学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主体适合教学强调作为“人”的主体的适合,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提出了“科技应使教学更有效”的美好愿望和科技使用标准,解决教学失衡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欧.教学病理学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98.

[2] 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8-56.

[3]孙喜亭,等.人的主体性内涵与人的主体性教育[J].教育研究,1995,(10):34-39.

[4]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戴鸣钟,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36-37.

[5]Johnson D W,Johnson R W,Houlubec E J.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Edina: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93:23-26.

[6]孙芙蓉.课堂生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14-115.

[7]王作亮.试论现代教育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8,(21):9-10.

[8]李森,王牧华,等.课堂生态论:和谐与创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05-257.

[9]阎宗学.构建对话课堂 实现生命成长——三教《“科学怪人”》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4,(5):40-42.

[10]张廷凯.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3-7.

[11]张应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批判[J].教育研究,2001,(8):25-29.

[12]罗生全,欧露梅.论学习过程的生命存在[J].中国教育学刊,2013,(8):45-48.

[13]崔允漷.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同伴互导[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5-7+19.

[14]吴玉国.教会学生向同伴学习[J].学科教育,2001,(8):12-13.

[15] 吴小欧.教学场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2-151.

[16]范国睿,等.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62-263.

[17]王中男.学习评价:评价领域的哥白尼式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4):56-60.

[18]龙睿赟.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建构[J].重庆高教研究,2013,(6):96-100.

[19] 易进.建构促进教与学的课堂学习评价[J].教育学报,2013,(5):61-67.

猜你喜欢
内涵价值策略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一粒米的价值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给”的价值
Passage Four
木木相册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