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芸
【摘 要】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养成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因而不断创新和改革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构建生本对话式教学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和书本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本对话;小学课堂;对话式教学
当今社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辍学的情况愈益增多,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教育体制是存在问题的。现阶段,不少小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独白式对话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为目标,构建高效生本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课堂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而存在,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有所进步和发展,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一、生本对话式教学的基本内涵与可行性分析
“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传统的学习和阅读方法是学生不假思索地完全接纳课本,这种机械性的接纳方式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而生本对话模式倡导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填补文本意义的空白,有助于学生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与人生意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感悟。因此,构建生本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意识普遍不高,学生的感受与阅读文本的内涵与意义之间不能很好的交融,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水平能力的提升,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强,致使课堂成为单方面的教师主体课堂。而生本对话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文本对话中得到深层次的发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来回答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构建生本对话式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教师努力为学生走进文本营造良好的对话情境
通过引人入胜的导语设计,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教学艺术从一定程度说是一种说话艺术,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的导语熏陶,是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积极对话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提倡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音、视频、文字的综合运用,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动形象性。
2.教师引起对话激发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兴趣
(1)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深入文本。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更加希望自己的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因而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浓烈兴趣。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可以引领学生逐步走向和深入文本的话语世界,通过对问题的梳理有目的的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潜心思考和研究,充分把握文本内容。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主交流和自主探究精神,而生本对话的目的和宗旨就是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兴趣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把握文本内容和情感,产生与作者深层次的情感交融。
(3)教师以大语文教学理念为指导引领学生正确走出文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单纯依靠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富有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依然深受启发和影响。我们应当树立综合、开放的课堂观,精心设计课堂对话,努力营造适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课堂气氛,着力构建学科间融合、课内外结合和校内外沟通的大语文教学体系。研究表明,通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拓展性阅读能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地提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也获得了较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提高。
三、小结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等基础性教育引发社会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生本对话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使其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的内涵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学习和进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在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广泛倡导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2004(Z3)
[2]刘岩.对话式教学与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J].辽宁教育研究,2004(11)
[3]康建琴.对话教学:内涵、特征与原则[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03)
[4]张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4(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