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在教学课堂上的运用

2015-01-13 00:35徐建兴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合数被除数对称轴

徐建兴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要使学生在一堂课内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教师上课就得活一些。而课堂气氛的活跃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此应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同学甚至老师的错误。

一、肯于承受反驳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其畏师的心理,使得很多学生上课只听不问,更谈不上反驳。有时少数学生壮着胆子提出不同意见,又因某些教师钻研教材不深或为了自己的“面子”而难于接受。

俗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在上课时难免会有一些错误,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承受学生的反驳。教师的承认,会使学生产生并保持良好的心境,而情绪的感染性和动力作用又会活跃课堂气氛,并促使学生争当课堂的主角,从而多思多问,不断自觉地增长知识。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让学生找出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称轴,然后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没有对称轴。”这时有位学生突然反驳说:“平行四边形也有对称轴。”这位教师不慌不忙,没有否定学生的答话,而是和颜悦色地说:“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回答说:“正方形和长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不是有对称轴吗?”教师马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了:“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没有对称轴。”教师又表扬了那位同学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教育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二、善于创造反驳

反驳是根据一些已有的真判断确定某个判断虚假性的思维过程。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更加正确而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知识把握的阶段性和片面性,决定了他们在课堂答问或解题中难免有很多错误。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评议,不让学生动脑就把答案抛给学生,这样“填鸭式”教学只能“事倍”而“功半”。

知识的掌握需要正面的讲解,但对错误的认识、发掘与驳斥,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吸收,把握好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并反驳其中的不足之处。于是,教师需要有意识创设错误让学生辩驳。如:教学某些概念后,重新提起时,可以故意将外延扩大后缩小,使概念模糊。如平行线的概念可以扩大外延说成“两条永远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方程的概念可以说成“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判断题:任何偶数都是合数。师列举出4、6、8或10、12、14是合数后,那么就说这道判断题是对的,这样对吗?最后,在引导学生看数2,让学生更清楚唯独偶数2不是合数,这道判断题应打“×”。

三、巧于诱导反驳

反驳体现了学生对错误知识的怀疑,有时也体现了新旧知识的强烈矛盾冲突在学生心里的巨大反应。教师应抓住契机,巧妙地以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以此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掌握新旧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如:教“小数除法的余数”前,故意引导学生做如下推理:

因为0.49÷0.16=49÷16

49÷16=3……1

所以0.49÷0.16=3……1

有些学生见上述推理,对此深信不疑,有的学生站起来反驳:“分数1比0.49还大,这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推理有毛病。”这位同学说对了,那么余数不是1那会是多少呢?一阵讨论后,得出结论:“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这里的商3乘于除数0.16得0.48,被除数是0.49,余数应该是0.01。”接着有人发现了秘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商不变,余数也缩小了相同的倍数。这是,全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就轻松掌握了求小数除法中余数的方法。

四、着眼发展反驳

数学教学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应该突出数学的思维活动。反驳是学生一种思维暴露形式,教师应注重反驳的发展价值,充分利用来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提高思维品质和各种教学技能,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基本逻辑方法,从而使学生能自觉运用逻辑知识去获取数学知识。

总之,在课堂上重视反驳,运用反驳,鼓励反驳,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助于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动、知识的掌握。反驳是在疑问中产生的,明人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生在上课动脑思维运用了反驳,这反驳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反驳”才变得更加精彩;因为有了“反驳”,师生才更具有了灵性和个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数被除数对称轴
商一定小于被除数吗
被除数可能是几
质数找朋友
先找对称轴!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
抓牢对称轴突破二次函数
有几条对称轴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巧求被除数
奇合数的构成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