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莉
【摘 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经典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幼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孩子从幼儿时期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教育;幼儿教育
一、经典文化教育的原则
1.教育内容,应因材施教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把儿童心灵比作“白板”,提出“白板说”,认为成人在上面写什么就会有什么。因此,我们传授给孩子的一定要是最正确、最有价值的东西。虽然经典文化蕴含许多智慧和哲理,且琅琅上口,由于历史时代、环境等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中一些思想、价值取向存在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背离的地方,如“三纲者、君臣义”等等。因此,在经典教育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对经典文化要有选择性的教授,引导幼儿学习经典文化中积极、向上、健康的部分。对一部分存在陈旧观念意识的内容则完全可以不必涉及或是避开,等到孩子有了理解能力的时候,再来一起对其中的历史精华与糟粕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发挥经典文化教育的最大作用力。
2.教育方法,应顺应天性
儿童的学习开始于无意识,并在无意识中扩展。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點,他们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耳濡目染”,善于模仿学习。所以在经典教育中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他们营造一个诵读的环境。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在孩子的面前诵读经典,每天坚持诵读下去。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孩子也就模仿会了,也就能“脱口而出”了。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先和他们交流,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幼儿对古经、古诗有比较浅显的了解。比如在诵读《三字经》时,把 “孟母三迁”、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讲给孩子听,通过故事给他们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当孩子们逐步理解了中华传统美德时,他们也就能够自觉地进行诵读了,并创造性的运用。
3.教育过程,应循序渐进
经典文化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遵循儿童认知规律,避免填鸭式教学,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过程。古语、古文对于孩子来讲是生涩难懂的,而且大部分读起来也很绕口,所以刚开始时应选择短小且琅琅上口的内容,等小孩掌握后再逐步增加句子的长度。例如:先从《三字经》、《弟子规》开始再到《诗经》、《论语》。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老师很容易教,儿童也很容易学。虽然开始孩子们都是一知半解的,但孩子们的兴趣则是非常浓厚的。通过增强孩子的自信,让其长期保持诵读的兴趣,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儿童本是乐于念诵,乐于反复的,尤其是团体的朗诵,抑扬顿挫,与唱儿歌无异,会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
二、经典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必须正视孩子自身的经验和价值需求,要寓教于乐。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故事、诗歌、绘画等多种形式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愿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儿童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1.情景表演
杜威有句名言:“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喝水”,这就是说教育中发挥儿童的主动性是何等重要。在带领孩子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时,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去引导幼儿的注意,调动儿童的感知、理性思维、情绪情感等感官来全部贯注于其中。对于幼儿已熟悉并理解的小故事,可以启发他们有表情生动地表演出来。在情景表演中引领幼儿走进经典古文所描写的那个世界,让经典“活”起来,使识记和理解相互促进,形成诵读与汲取的良性循环。
2.环境熏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对经典文化内容有浅显的理解后,通过讨论、绘画、制作、布置环境等方法让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记忆重塑,并通过自己的方式生动、夸张的表现描绘文学作品,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把抽象的文学内容变为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避免了简单抽象的记忆。形式多样的经典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在鲜明生动的情景中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由此而滋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达到不断巩固教育成果的目的。
3.家庭读书会
家长应该保证家庭读书时间,为孩子营造温馨快乐的读书环境。为了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家长应该每天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并持之以恒。大人的行为是会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家长如果创造了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并让孩子浸濡其中,小孩子自然就会乐意亲近经典文化的。家长与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朗读诗文,还能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采取亲子共读的形式,不仅让孩子得到人格的教化,同时也使家长受益匪浅。
三、结论和展望
“少年若性,习惯之为常”、“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古语告诉我们,良好的品行、德性的塑造应从娃娃抓起。因此,我们要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他们诵读些经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东西,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感知仁爱、懂得礼貌,学会恭俭,培养诚信……使他们牢记终生,受益终生。让我们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里,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成有信.《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蒋孔阳.《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