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喆君
【摘 要】在分析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中,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具有理论性和操作性。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也是一个民族心理、传统、文化、思想和情感的综合体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和发展,有赖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塑造和培育。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在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的新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如何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就高校如何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作如下研究。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校的教育绝大多是集中在课堂中来完成的,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然而当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机械灌输、简单说教的方法,使得学生对待民族精神教育存在态度上的偏差,易从心理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发掘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从这些精神成果中“直观自身”,将前人精神发展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能力,从而超越自我,达到人格的丰富与完善。
民族精神是民族历史实践的升华。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延续,明天的中国是今天中国的发展。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因此,高校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教学,奠定民族精神教育的根基。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民族历史的人,能够成为一个具有民族精神的人;也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民族历史的大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合格人才。所以,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历史,深刻了解历史,在科学对待历史的基础上,弘扬民族精神。高校可以以建国六十周年为契机,培育青年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使其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之成为符合国家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荀子·劝学》篇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说法,就是讲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校园文化环境的民族精神教育功能就是在环境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高校要努力建设蕴涵民族精神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用民族精神来活跃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充分整理、挖掘、利用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和新的生长点。积极开拓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方法、新载体、新思路,以求实效。如开展校领导接待日等形式,使学生有机会能与校领导当面交流,拉近校领导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高校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校有一种归属感,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
三、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理论方面的教育,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进行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到实践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在理论及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一些思想问题。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还必须引导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培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坚定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信念。作为高校,要在社会实践中突出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感染,逐渐加深爱国情感。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保证,高校应结合实际,下大力抓好各类民族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为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创造和谐的氛围,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精神文化生活,才能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上每时每刻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实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澤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2]陈捷,杨舟,饶际源,董成雄.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培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3]邱伟.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及应对——以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为视角[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4]王文芳.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