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探讨文言文教学中“读、析、品、积”四步教学法,强化学生在文言文学生过程中运用诵读、赏析、品味、积累,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读;析;品;积;四步教学法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课本中的古文精品,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但如果仍沿袭传统的串讲法,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不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知识,不利于学生迁移知识和提高能力。鉴于此,我们尝试用“读、析、品、积”四步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读
“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中领会朗读技巧,在读中理解文章。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学生依靠这些注释,查阅工具书,能大致读懂文章的意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因而文言文教学与学习中大量的诵读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字音、停顿、语气、感情等疑难问题加以指导。比如指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文言长句进行归纳,得出这样一个规律:文言文句子的停顿,不能仅根据音节来划分,还要分析句子内部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根据其意义关系来划分。如“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应读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而不能读成“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掌握了朗读技巧,学生就能读通文言文,读懂文言文,从而进一步感其辞气,品其文采。
二、析
通过“读”,学生对文章已有了感性认识,“析”就是让学生更深入地赏析文章。“析”主要包括析文脉、析主旨、析特色。分析应避免繁琐,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疑问以及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就可以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的背景,点拨学生,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達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三、品
经过“读”和“析”这两个环节,学生对文章已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品”就是品佳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如《六国论》,有的学生说“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而秦兵又至矣”写得好,说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诸侯的软弱无能和秦的贪得无厌。有的学生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中,“哉”用得妙,语气强烈,振聋发聩等等。通过品,就可以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进而说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已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已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已的写作实践。
四、积
语文讲究厚积薄发,因此,增加文言文的积累,将是一生受用的财富,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至关重要。“积”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二是掌握一定量的常用文言虚词和实词,三是初步形成文言文语感,四是了解一些文言文化常识,五是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积累过程中,可以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和诗词曲中的名句。在背诵上,可以指导学生依循思路,依托佳句,每个自然段选取两三个重点句子,一句行文思路,看这些句子出现在什么地方,是如何引出的,再读熟文章,最后达到快速而准确的背诵。
文言文教学中“读、析、品、积”四步教学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重视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评价吸收,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实践证明,运用“读、析、品、积”四步教学法教授文言文,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马伟(1974~),男,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人,工作单位:礼县教育局,职务: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