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分析

2015-01-13 20:28胡秀清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梨子小明

胡秀清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养成数学思维习惯,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成果的获得者,才是成功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思维;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源自于最纯粹的兴趣。只有对所从事的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所突破,有所革新,进而产生新思维,新方法,一步步的取得进步和成功。兴趣与思维又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将其孤立。兴趣让我们想要学习,形成学习思维,思维又让我们学会学习,取得进步。兴趣是源泉,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根据我长期的数学小学教学经验,特谈几点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生活的最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自主的探索事物本质,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将数学思维运用到生活中,增加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小学数学中会有购物问题。老师手里有20元钱,想要买一些水果,已知苹果2元一个,梨子1.5元一个,要刚好用完手中的钱,老师有多少种购买方式?哪种方式老师买的苹果最多?碰到这种问题,可以直接让学生将老师这一角色换成妈妈,然后让学生自己到水果市场,用凑数据的方式,将这个问题解决。这一题的解法有很多种,方法一是先确定苹果数量,在来计算梨子的数量。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苹果,梨子的数量都是整数。由此可以算出,有三种方案:①苹果一个,梨子12个;②苹果4个,梨子8个;③苹果7个,梨子4个…第二种方法是先确定梨子数量,再用相同的方式来计算苹果的数量。因为梨子的价格有小数存在,所以购买量只能是偶数,所以可以减少计算次数,但结果是相同的。虽然一个个试有点麻烦,但是在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购买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他得到的水果数量也不同,将数学思维用到日常生活中,将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为学习乐趣。

二、创新性的使用教程

教程作为教学的蓝本,包含教学的各大考点和难点。局限于教材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充分创新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容,才能真正的发挥教材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时候,我们在已经熟练掌握基础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面积后,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将其与长方形类比。我们知道,长方形就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就变成了长方形,用这种思维,我们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对边的垂线,就可以分出一个三角形,我们将三角形延垂线剪下,缝补到另外的角上,就可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长方形了,而对图形的切割和缝补不改变图形的面积,所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长×宽),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应该是(面积=底×高)。与之相类似的,我们还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延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底×高/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面积=底×高)。同一到数学题的解法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能真正的体会什么叫殊途同归,这是数学的魅力,更是创新的魅力。学生在这种创新性的数学学习中,不仅会产生学习兴趣,而且也能不断的开拓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邓爷爷说的,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适用。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有别于语文学习的特殊的学习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大多是抽象的数学结论,往往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差异。鉴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思维能力有限,我们在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结论灌输给学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这就需要我们将学生带入生活,与实实在在的东西挂钩,因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至关重要。

例如当我们将数学中的基础单位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我们将长度单位,厘米与分米,米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学生的手,学生的身高,以及学习的教学楼做对比。学生的手大概是10厘米长,学生的身高大概是10分米长,而我们的教学楼差不多就是10米这么高。所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自己测量自己的手,自己的身高,学校的教学楼的高度,然后自己观察这些数字的关系。老师在将这一关系用不同的单位表示出来。这样一对比,学生只要看看自己的手,自己的高度,在仰望一下教学楼,就能够记住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单位换算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践,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了动手做题的思维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习就是一个求异的过程,数学问题一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有敢于想,敢于实践,敢于质疑,敢于打破调调框框,才能真正的体会探索的乐趣,养成自主的数学思维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学习兴趣产生的,而兴趣源于不可知的吸引,如果一切答案都是不变的,刻板的,学生就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体会题目的隐含条件,将生活实践,长期的学习积累运用到解题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对于一道数学题:小明骑车去找小兵,用了3个小时,随后小兵带着小明一起去找小红,已知小兵的速度比小明骑车的速度快5千米/时,小明每小时行30千米,求小明家与小红家的距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多种解法。解法一:3×30+(5+30)×3=195(千米) 这种思维是先算出小明与小兵家的距离=3×30=90千米,再算小兵到小红家的距离=(30+5)×3=105千米,再将两个距离相加,就可以得到小明和小红的距离。解法二:6×30+5×3=195(千米)这种思维是先假设小兵的速度是30千米/时,计算6个小时一起走的路程,在计算小兵3小时多走的路程,再将两个相加,得到小明和小红家的距离。虽然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我们会发现,两种方法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是不是更加有趣。

五、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兴趣是思维产生的源泉,我们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自主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自主的思维习惯,进而更加热爱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思维与学习兴趣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培养数学思维,事倍功半。要懂得,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数学思维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兵.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教学意见[J].科学之友(B版).2006(05)

[2]沈晓林.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3)

[3]刘君.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之我见[J].中国科技信息.2008(24)

[4]韦宝山.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09)

[5]李运华.核心概念教学思维对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梨子小明
小明照相
奇妙的梨子提琴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梨子
做不到
分梨子
新大学密涅瓦有新教法:认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