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5-01-09 22:58谭小娟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应用

【摘要】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学习成绩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或分的更细,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和分层测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12-02

我们教师常说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其实它的终极目标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分层教学”是一样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素质教育不同于英才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需要全面普及的教育,英才教育是一种发展的教育。这样我们广大教师更有必要使学生来自的家庭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接受教育也不同的学生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相应的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齐步走”“一刀切”的战略就会有学生“吃不了”;“吃不饱”的乏味,“吃不了”的生厌,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分层教学正是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开发潜能,充分发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对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方式。

初中的数学教学主要在课堂上完成,但我们的课堂只有45分钟,要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真正做到分层教学不是简单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分组是前提条件,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测评的细节问题。当然在分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分组的时候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优越的或者是学困生,而让他们明白到自己能不断进步,自己能向更高一层靠近,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分组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向学生讲清分层教学法的目的。让每个学生明白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的整体优化。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笔者在接受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都要用一套难易适中的习题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测试,然后按照学生的测试成绩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成绩优秀小组,B组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基础组。分组要注意的是这种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自己要求由C组调到B组,或由B组调到A组,但是前提是学生自认为能胜任该组的学习任务。在以上两个条件完成后,我们再具体说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和分层测评的具体做法:

一、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法在课堂上应用的基础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分层教学的理念更要求教师在这个环节做好工作。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学习内容,哪些不属于共同的。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的情况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即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阶级,保证基础组学生“吃的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阶梯,使中等成绩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阶梯,满足优秀组学生“吃的饱”。例如中学二年级“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扩展,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当然,安排作业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分三类作业,每组学生完成本组的任务后,也可以做其他组的作业。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教师尤其要对A组学生格外提高要求,可以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在小组间开展编题改题,妙题巧解、难题征解,数学竞赛,编写数学小论文等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二、分层授课和分层练习贯通于整个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上进行分层授课主要是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在知识和时间上进行改进。就新授课而说,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层次的学习都明白自己在该阶段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到定向作用。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障,一般25到30分钟左右。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保证B和C组同学听得懂吃得透。第三阶段只要点到就可以了,一般给5分钟时间即可,这样会使A组学生略有余味,也就是既要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也要让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更有所提高。另外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的时候其内容和标准也要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阶梯的学生回答相应阶梯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所布置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阶梯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完成,以求自己来获取知识。从笔者几年的教学经验看,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学困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会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要完成大纲的要求,优秀生尽可能拔尖提高。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后15分钟的时间里接触更多的应该是学困生。例如教师在执教初中代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课时,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第一层次,对简单的函数表达式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第二层次,对于有实际意义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要从实际出发来考虑,例如底边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与这边上的高之间的对应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是大于零的实数,如果习题中没有说明是三角形的面积,则应认为是一般的整式,这时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并要求学生会归纳,总结规律,由自己归纳出应该注意的问题或数学思想方法等,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鼓励或加以完善。第三个层次是,完成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能对复杂的函数表达式,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分层测评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阶梯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阶梯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方法,让学生都能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笔者采用了如下的考核方法:即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来命题。其中双基题占80分,拔高题占40分,其计算方法是:基础小组的实得分=100分—扣分,中等组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优秀组的学生实得分= 120分—扣分。考察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总之,分层教学要鼓励成功,容忍失败,并努力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较快发展,其实分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学生学习与身心的变化,教师要及时调整学生层次,让所有同学都时时刻刻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要鼓励同一层次同学相互竞争,不断从低的层次走向高的层次。分层教学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所以说分层教学是一种值得实践与探究,并受师生欢迎的成功教学法。

作者简介:

谭小娟(1975-10),女,籍贯湖南省茶陵县,数学教师,本科。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初中数学应用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