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林 施萍萍
摘 要:随着社会廉政建设的不断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廉政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杭州师范大学500名大学生的调查,力求深入而又全面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廉政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大学生廉政教育的发展途径,为当前大学生的廉政教育进言献策。
关键词:大学生;廉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67-02
廉政教育是党的十八大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既是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使命,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高校是培养高素养人才的花园,而大学生们作为天之骄子是未来高层次人才和党政机关干部的重要来源,是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因此,深入贯彻大学生廉政教育,在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对其进行廉政意识的培养,使其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对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杭州师范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作者针对学校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法学院、理学院、阿里巴巴商学院、国际服务与工程学院等10个学院,选取500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大一120人,大二130人,大三150人,大四100人。此次调查首先选择采用问卷调查的调查方式进行,同时结合问卷进行相关的采访调查。由于本次调查问卷含多选项问题,所有部分数据比例加起来不等于100%。笔者利用在校调研、网上问卷和交流等方法,对杭州师范大学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这项调研中共散发问卷500份,接收495份,其中有效问卷471份,有效率92.8%。笔者在500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随机选取了30名同学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廉政意识教育状况,并就问卷中的某些问题与他们作了进一步交流。同时,笔者采访了部分思政老师和学院辅导员,共同探讨当前大学生的廉政意识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不管是各地政府还是各高校本身都对大学生的廉政教育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各式各样的廉政教育活动在各类高校陆续开展。大学生廉政教育虽有一定规模,但各种各样影响大学生廉政教育的问题依然存在,大学生廉政教育目标的完成仍需要更多努力。本文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总体廉政立场正确,但部分素养不高
在廉政立场方面,95.24%的学生认同“八荣八耻”社会荣辱观,85.72%的学生表示“非常关注”和“偶尔关注”党当前所进行的反腐败斗争,85.72%的学生表示“反腐卓有成效,对遏制腐败非常有信心”或者“有一定效果,腐败行为受到遏制,较有信心”,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有明确的是非观和极强的正义感,具有正确的廉政立场。但是同时,部分学生对腐败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有14.28%的大学生表示对当前党反腐败斗争“没有信心”。对于高校出现的学术造假现象,61.91%的学生表示“理解,我也会这样做”或者“不理解,但没有办法时我也这样做”,66.67%的学生对竞选学生干部、入党中请客、送礼现象表示“理解”“我也这样做”,这些数据表明部分大学生对这些现象有着漠视、参与、认可的态度,这些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的廉政素养还不够高,还有待加强。
(二)大学生的廉政教育重视不够,未成体系
在调查中,有85.71%的大学生表示学校“不够重视/应付性开展”或者“不重视/没有开展”廉政教育,这表明高校对大学生的廉政教育还不够重视。从访谈中了解到,有人认为廉政教育的主体应该是機关的管理干部或者是学生群体中的干部和党员。一些人认为,腐败是发生在成人身上的毛病,是有钱人的行为,进行廉政教育应该从那些人身上去想办法。
通过访谈还了解到,与政府单位的反腐倡廉工作相比,大学生的廉政教育处于一个被人遗忘的边缘状态。因此政府、社会、教师和大学生必须对廉政教育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过,从调查来看,在关于大学生廉政教育必要性和对象的调查时,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有正确的意识和立场,76.19%的大学生表示很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廉政教育,90.48%的学生认为廉政意识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每一个人。所以,廉政教育的最终解决办法还是在于大学生廉政教育体制的改革完善。
(三)大学生廉政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僵化
调查显示71.43%的学生认为廉政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且教育内容比较模糊、僵化,甚至存在一些误区。23.81%的学生认为廉政教育中最需要改进的是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群体本身的鲜明特征,他们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所以教育内容也需要相应的变化来适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行为特性。
廉政教育是否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关键点是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真正能够把教育内容转化为其自发的意识和行为。90.8%的学生表示最喜欢廉政教育的内容与生活小事相结合,超过半数的学生都不喜欢单独讲授廉政条文,都喜欢把理论与当前法律法规,当代英雄事迹或者我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主要还是通过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虽有所结合,但仍不能激发起学生对廉政教育学习的极大兴趣,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廉政教育的路径
(一)完善内部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大学生廉政教育的开展不能离开高校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高校在决定相应的事关全体教师、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前,应事先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加强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的范围,使高校的各项政策和治理进一步的科学和民主。其次通过健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重大决策前的专家咨询、听证、评估等事前监督制度,把监督制约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保证各项活动开展的公平与公正。
大学生廉政教育的最主要教育主体就是大学教师,他们是廉政文化的宣传员和教育者,他们的思政素养和德行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的成长。在“您认为大学生廉政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调查中,选择“学校开展廉政意识教育”的学生最多,这也说明教师在大学生廉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依靠自己高尚的人格、境界、信仰、品质、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为此,高校首先要大力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职业品德操守和廉洁自律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在廉政教育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其次,大学教师要把廉政教育作为师德教育的一部分,以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人格感染和教育学生,在源头上为廉政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坚决清除学术腐败,建设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再次,高校还要特别注重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廉政教育功能,在辅导员、班主任、“两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明确提出廉洁管理的要求,使一线学生工作队伍廉政教育的意识得到加强。
(二)发挥党团优势,注重示范教育
高校中的党团组织是大学生中的先进组织,是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然而,在学生党员的廉洁状况调查中,认为“很好”的只有小部分。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党团组织建设,优秀的学生党員、团员在廉洁教育中应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他人,从而引导全体学生廉政教育的开展。
高校一方面要在党团组织自身建设和教育中突出廉政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党团组织中优秀学生群体的廉政思想认识,帮助他们克服功利主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并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其为其他学生做出榜样。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党团组织的优势,开展一些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扩大廉政教育的影响范围,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提升廉政教育的实效。
(三)强化普法工作,注重法制教育
以上途径都是为了使大学生树立起廉洁自律的意识。但是,廉洁自律是一个道德品质不断充实完善,廉洁信念不断升华的过程。在这一形成过程中,他律因素即法律因素将会起到关键性的监督作用。在“你认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调查中,选择“好”与“较好”的仅45.6%,而“你认为高校廉洁教育的重要依托”一问中,“法制教育”以大比例排名第一位。因此,高校要通过大力进行系统的道德法规教育,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适应社会生活,学会依法办事和自我约束,热爱社会,珍重生活。
另外,高校有关部门应该充分依托法学等相关专业教育优势,通过法制宣传周、宣传月等常规工作载体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并以其生动活泼性为廉政教育搭建有效平台,让学生身处于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远离腐败和堕落的陷阱,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与丑恶现象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结语
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廉政文化体系,加强廉政教育,使大学生培养成廉洁守信、公正廉明的品质是一项长期工程,教育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其效果只有在大学生进入社会、成为党政机关主体之后慢慢显现出来。高校要完善内部机制,健全统一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理论传授和实践学习两种方式共同开展大学生廉政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大学生廉政教育只靠高校主体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本文限于篇幅,未展开讨论廉政教育在全社会该如何开展,政府应倡导全社会多元主体教育,如家庭,企业等,多个主体科学、合理、开放地开展廉洁教育合作,努力形成大氛围,形成新机制,全方位促进廉政意识真正内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的自觉意识、内心需求与行为指针。
参考文献:
[1]宋富军.开展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2]黄玉梅.高校大学生廉政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德育在线,2011(7).
[3]李季.对当代大学生的廉政观的思考[J].理论研究,2010(6).
[4]张晓生.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7(3).
[5]冯敏刚.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反腐倡廉制度教育[J].求是,2009(5).
[6]赵欣.浅析新时期下的高校廉政教育工作[J].山东工业技术,2013(13).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沈宝林(1990-),男,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施萍萍(1991-),女,浙江义乌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