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5-01-08 01:26王金叶黄德福胡盈莹俞晓玲赖延锦陈少尉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药学部福建福州350025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年9期
关键词:内酰胺注射剂抗菌

王金叶 ,黄德福,胡盈莹,俞晓玲,赖延锦,陈少尉(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药学部,福建 福州 350025)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现对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上报国家ADR 监测系统的230 例ADR 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更严格地对我院用药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230 例ADR 均来源于2011—2014 年我院各病区填写的ADR 报告表,经临床药学室整理并上报国家ADR 监测系统。从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 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与临床表现等方面对230 例ADR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发生ADR 患者的性别分布

发生ADR 的230 例患者中,男性163 例,女性67 例,男女比例为2.43∶1;年龄1 ~78 岁,平均年龄42 岁,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发生ADR 患者的性别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gender and age of patients with ADR

2.2 引发ADR 的药物种类分布

230例ADR涉及药物72种,其中,抗菌药物致ADR发生率最高,主要为氟喹诺酮类(占抗菌药物致ADR 病例数的58.97%)和β-内酰胺类(占抗菌药物 ADR 病例数的29.49%);其次为消化系统用药,主要为保肝药(占消化系统用药致ADR 病例数的82.61%);再次为中药制剂,主要为中药注射剂(占中药制剂致ADR 病例数的85.29%),见表2。

2.3 发生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

230 例ADR 中,静脉滴注引发165 例(占71.74%),口服给药引发46 例(占20.00%),静脉注射引发8 例(占3.48%),皮下注射引发6 例(占2.61%),肌内注射引发5 例(占2.17%)。

2.4 ADR 发生时间分布

发生时间方面,用药>5 ~30 min 发生的ADR 病例数居首位,见表3。

2.5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30 例ADR 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见表4。

2.6 发生ADR 患者的原患疾病分布

230 例发生ADR 患者的原患疾病为肝胆疾病180 例(占78.26%)、艾滋病40 例(占17.39%)、手足口病8 例(占3.48%)、麻疹1 例(占0.43%)、水痘1 例(占0.43%)。

2.7 ADR 的因果关系评价及类型分布

230 例ADR 中,“肯定”11 例(占4.78%),“很可能”108 例(占46.96%),“可能”111 例(占48.26%)。严重的ADR 为5 例(占ADR 总例数的2.17%),其中新的严重的ADR 为2 例(占ADR 总例数的0.87%);一般的ADR 为225例(占ADR 总例数的97.83%),其中新的一般的ADR 为48例(占ADR 总例数的20.87%)。

3 讨论

3.1 ADR 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发生ADR的2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 43∶1,同期我院住院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66∶1,将住院患者男女比例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女性ADR 发生率略高于男性。年龄分布方面,>30 ~60 岁患者占62.17%,这可能与该年龄段肝胆疾病、艾滋病发病率较高,患者数较多有关,也可能与肝胆疾病患者肝功能受损,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药物易在体内蓄积有关;>60岁患者占14.78%,其ADR 发生率也较高,这不仅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对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有关,也与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联合用药较常见有关[2]。因此,制定老年患者的给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生理机能、药物的相互作用,合理选用药品,减少ADR 的发生。

表2 引发ADR 的药物种类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categories of ADR-inducing drugs

表3 ADR 发生时间分布Tab 3 Distribution of ADR occurrence time

表4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4 ADR-involving organs and(or)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2 ADR 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1)由表2 可见,抗菌药物致ADR 的发生率最高,以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主。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疗效显著,在临床使用广泛,但已发现其会引起重症肌无力加重(左氧氟沙星)、可能不可逆转的周围神经病变、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莫西沙星风险最高)等严重不良反应[3]。因此,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用药,避免因无指征用药、禁忌证下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造成ADR 的发生。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等优点,在抗感染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故具有不稳定性和易致敏性,易发生ADR,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与报道[4]一致。因此,临床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时,不仅要重视其抗菌效应,还应加强其ADR 的监测,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不管是否进行皮试或皮试阴性,在首次用药均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征兆,应立即处理。同时,β-内酰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临床上应严格遵守给药的时间间隔,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可以避免或减少ADR 的发生。(2)消化系统用药致ADR 的发生率居第2 位,以保肝药为主,这与我院的特色——绝大部分为肝胆疾病患者、保肝药应用广泛有关。因此,临床使用保肝药时,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避免多种保肝药联合应用,并在用药过程中仔细观察,以减少ADR 的发生。(3)中药制剂致ADR 的发生率居第3 位,以中药注射剂为主。这是由于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较为复杂,品种来源各异,炮制或煎煮工艺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不当、溶剂量不足等,均可发生ADR[5]。因此,应规范、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严格遵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避免出现因为不对症治疗而导致的ADR;同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进行用药,避免由于用量过大、疗程过长等原因造成ADR 的发生;有联合用药时,应单独输注并保持2 组药液的时间间隔,并给予严格监测,一旦出现ADR 应立即处理[6]。

3.3 ADR 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静脉滴注给药致ADR 的发生率远高于口服给药,这与静脉滴注是治疗住院患者最常选用的给药方式有关;与静脉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内,无肝脏首关效应,药物浓度高有关;与注射剂的pH 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滴注速度等因素有关;也与使用过程中药物配伍不当、药品配制浓度过高、配制后放置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等有关[7-8]。因此,应坚持“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的原则,对于病情重、确需静脉给药的患者,应在病情好转后及时改用口服给药,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减少ADR 的发生[9]。另外,注射剂致ADR与医护人员的操作有一定的关系,如一些毒性强的药物在静脉滴注时,因操作不当渗出血管,造成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因此,医护人员应规范操作,减少因操作原因造成ADR 的发生[10]。

3.4 ADR 与不合理用药的关系

不合理用药通常包括无适应证用药、药物选择不当、用药剂量不当、用药次数不当、用药疗程不当、给药途径不适宜、给药时间不当、溶剂选择不当、联合用药不当等[11]。230 例ADR报告中,常见的不合理用药为给药途径不适宜、用药剂量不当、药品配制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等。其中,7 例维生素K1引起ADR 的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而其说明书推荐的给药途径为肌内或皮下注射;4 例华蟾素引起ADR 的溶剂量为250 ml,而其说明书推荐溶剂量为500 ml;8 例苦黄引起ADR的起始剂量均为所需量,而其说明书推荐应逐日增加剂量,第1 日给予10 ml,第2 日给予20 ml,第3 日给予30 ~60 ml。在临床ADR 监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ADR 与临床用药不合理有关,不合理用药易引发原本可以避免的ADR,增加ADR 的发生概率,加重ADR 的危害程度[12]。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干预临床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加强药品使用的管理,确保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 的发生。

3.5 ADR 发生时间

由表3 可见,用药5 ~30 min 发生的ADR 病例数居首位。因此,医护人员在用药监护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用药30 min 内的反应,一旦发生ADR,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有些ADR 发生周期长、进展缓慢,如阿德福韦酯引起的低磷酸盐血症及骨软化,一般发生在长期用药3 ~5 年后,临床上应定期监测,一旦发现,应立即处理[13]。有研究报道,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大部分在首次用药24 h 后发病,多出现于第2 ~4 日,最长达22 d[14]。因此,临床上使用此类抗菌药物时,应在皮试和用药过程中及停药7 d 内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敏和对症治疗。

3.6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30 例ADR 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临床表现较为直观,常表现为皮疹、瘙痒、潮红、斑丘疹等,临床上较易发现,故此类ADR 上报最多。ADR 引起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一般较轻,但也有严重的反应,我院曾出现1 例莫西沙星引起剥脱性皮炎,医护人员应对此引起注意[15]。目前,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中药制剂、生物制品等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是引起变态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10]。其次为以寒战、发热、畏冷为主的全身性损害,多由抗菌药物、维生素、营养药及血液制品引起。心血管系统损害居第3 位,主要表现为胸闷、静脉炎、心悸、血压升高等。230 例ADR 中,有5 例严重的ADR,分别为碘普罗胺与中/长链脂肪乳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两性霉素B 引起的肾功能异常,莫西沙星引起的剥脱性皮炎,复合辅酶引起的寒战、高热,导致患者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及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其余以轻、中度不良反应为主,经及时停药、对症治疗,患者均好转或痊愈,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均不明显。

综上所述,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等重点药物的ADR 监测工作;根据患者的生理机能、药物相互作用等制定老年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患者的给药方案,合理选用药品;坚持“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的原则,及时干预临床存在的不合理用药;在用药监护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反应,定期监测,一旦发生ADR,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我院还存在ADR 的漏报、瞒报、不及时上报等现象,因此,医院应加强ADR 的监测和报告,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做好ADR 的收集和上报工作,开展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和药学监护工作,尽一切可能避免或减少ADR 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1] 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 卫生部令第81 号.2011-05-04.

[2] 魏晶晶.我院2010 年上半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2011,19(3):148-149.

[3]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58期)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EB/OL].[2013-11-21].http://www.sda.gov.cn/WS01/CL0078/94324.html.

[4] 张树强,邢蓉,王群,等.748 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8(12):753-755.

[5] 姚郑,陆帅,倪慧.2011 年度我院295 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2,18(3):177-178,182.

[6] 王华,徐建,刘静静.226 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8(10):621-623.

[7] 李敏.390 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2):169-172.

[8] 黄狄娜,许韩波,林和良,等.666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5):451-453.

[9] 我国确定十大用药原则[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12):2.

[10] 宋锦飞,徐琳,孙光春.2013 年217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12):1126-1129.

[11] 尚秀芝.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及医院对策研究[J].中国药事,2011,25(12):1250-1252.

[12] 程中华.药物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相关性分析[J]. 中国药事,2012,26(2):206-208.

[13]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64期)警惕阿德福韦酯的低磷血症及骨软化风险[EB/OL].[2014-12-08]. http://www. sda. gov. cn/WS01/CL0078/110541.html.

[14] 阚淑月,于桂兰,杨建春,等.166 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06,15(1):54-55.

[15] 俞晓玲.口服莫西沙星致剥脱性皮炎[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2,14(5):312-313.

猜你喜欢
内酰胺注射剂抗菌
药学监护下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使用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什么是抗菌药物?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中药师干预对医院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的效果分析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某院门诊注射剂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我院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