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经济思想

2015-01-04 04:02王静峰副教授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曲靖655011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9期
关键词:章句孟子思想

■ 王静峰 副教授(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云南曲靖 655011)

生态经济思想

孟子具有朴素的生态经济思想。孟子主张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在从自然界中获取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同时,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种植业活动中,要按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耕耘收获,才能收获足够多的粮食供人们消费;在渔业活动中,不用细密的鱼网捕鱼,以保障渔业资源能够得到正常的生衍繁殖,鱼鳖之类的水产品就会多得吃不完;在林业活动中,砍伐树木只能在一定的时节进行,以使林业资源得到正常的生长更新,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木材供人们使用。由于孟子生活的年代人类尚处于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农业(这里的农业是指包括农、林、牧、渔等部门的大农业的概念)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而农业又是一个受自然规律支配十分明显的生产部门,因此,孟子提出的“不违农时”、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等朴素的生态经济思想,既是对先秦时期人们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又与我国古代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孟子这种朴素的生态经济思想虽然是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时至今日它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的经济建设仍然具有启发和警示的作用。

人类社会迈入工业文明时代后,自以为掌握了强大生产力武器的人类,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狂妄思想引导下,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对自然的大掠夺和大破坏,仅仅用了一、两百年的时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便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才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者也许还不知道,早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孟轲的儒家先贤提出过类似的思想。

尤其令人叹息的是,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思想传统的中国,在近一个世纪追赶世界文明步伐的过程中,似乎早已忘记古代先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诲,更有甚者还将“天人合一”思想当作封建余毒进行批判。虽然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我国的经济总量现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我们为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付出了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今天,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雾霾侵袭的时候,当我们不得不吞下各种人为的生态灾难苦果的时候,再来重温孟子的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古老东方智慧的生态经济思想,不由得让我们对这位古代先贤肃然起敬。

兼具自由放任与宏观调控双重色彩的经济思想

儒家历来都有主张经济自由放任的传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提出过“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这样具有自由放任色彩的经济思想。到了孟子这里,儒家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内容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这主要体现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中:“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也就是说,在市场上,给商人提供堆放货物的场地而不收税,货物滞消时由政府依法收购,不让长它久积压,这样,天下的商人都会很乐意来这里的市场做生意。在关卡上,只稽查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们都会很乐意出入于这样的道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只须助耕井田制中的公田而不用交税,那么天下的农民们都会很乐意来耕种这样的土地;人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各种苛捐杂税,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很乐意成为这里的居民。孟子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在对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定位,认为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职责是要为人们的经济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不应随意地干预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要以过度的税收干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孟子的这一思想与西方经济学中“守夜人”的思想极为相似,但在提出的时间上却比“守夜人”思想至少早两千年。

在研究者们纷纷将孟子上述的这段话视为儒家关于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经典论述的时候,似乎忽略这段话中可能还包含的另外一层含义,这种忽略也许是来源于对“法而不廛”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关于“法而不廛”的含义,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今影响比较大的一种观点是由杨伯峻先生依据汉朝经学家郑众的注解“其有货物久滞于廛而不售者,官以法为居取之,故曰法而不廛”而提出的,即货物滞销时,由政府依法征购,不让它长久积压。笔者也比较倾向于这种观点。如果上述观点成立的话,我们就需要重新评价孟子的经济思想了,因为政府依法收购市场上的滞销货物的行为,用现代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就意味着政府要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来增加政府的购买性支出,从而会起到调节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和物价的作用,这已经具有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宏观调控思想的雏形。在我国古代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宏观调控思想的著作当首推《管子》,但学界普遍认为《管子》一书是后人托名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管仲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其成书时间很可能要晚于《孟子》。由此看来,孟子也许是我国历史上书面提出宏观调控思想的第一人。

产权思想

孟子生活的年代,恰逢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是时,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尤其是铁器在生产中的推广使用,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生产关系也正在发生激烈的变革,表现在土地制度方面,就是原有的具有土地国有性质的井田制正在崩溃,新的土地私有制正在形成。对于生产关系正在发生的变化,孟子明确表示了自己对新生的私有财产制度、尤其是小土地私有制的支持,并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产权理论——恒产论。

首先,孟子给出了自己主张让人民拥有“恒产”的理由:“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这里的“恒产”意指恒定的财产,即为百姓固定地占有或使用的财产。“恒心”是指百姓接受统治者的统治而无离叛之心(赵晓雷,2013)。孟子认为,只有人民有了稳定的财产收入,才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如果人民没有稳定的财产收入,便容易做出各种放荡任性、不利于社会安定的事。这说明孟子已经认识到小农经济在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作为封建经济基础的重要作用,因而为小土地私有制作辩护,为封建土地所有权的产生提供理论根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为私有财产制度制造理论(陈界,2004)。孟子的“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与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所表达的思想颇具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物质生活条件与人们的思想行为之间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也是符合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观点的。

其次,对于如何才能让人民拥有“恒产”,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主张:“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具体的标准是“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孟子·尽心章句上》)。在当时的农业社会中,农业是全社会最主要的支柱产业,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孟子认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应该让八口之家的农户拥有五亩大小的住宅、一百亩的田地作为基本财产,并在此基础上辅以种桑养蚕、家禽家畜养殖等副业,这样就能够让一个农户家庭做到上可以赡养父母、下可以抚育儿女,一家老小的生活就能得到基本保障,即便是遇到农业收成不好的凶年,也不至于威胁到人们的生存。

还有,由于受儒家“法先王”的厚古薄今思想的影响,孟子理想中的土地制度仍然是已经被历史潮流淘汰了的井田制,并试图用井田制这只“旧瓶”来装他的恒产“新酒”。孟子在回答滕文公关于井田制的问题时,是这样来描述井田制的:“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概而言之,要实行井田制,必须以划分清楚田界为基础,如果田界划分不清,就会导致井田划分的不均;井田的具体划分方法是以方圆一里为一个井田,一个井田有九百亩,井田中间的一百亩为公田,其余的八百亩分给八家人作为私田,每家一百亩,公田要由八家来共同耕种,只有把公田的事做完,才能去做各家私田里的事;被纳入到井田制中的家庭,必须固定在所属的井田中劳动和生活,不得自由迁徙;在同一井田中的八家人,平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遇到紧急情况时还要共同承担守卫乡土的责任;井田制的九分抽一的助法只在郊野的农村实行,在城市中的土地实行的是十分抽一的税法让人们自行交纳。孟子的井田制理论由于与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背离,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注定只能是一种空想,不可能在现实中得以贯彻实施,但它作为一种土地制度的思想则在之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一直发挥着影响,成为历代井田制鼓吹者们的理论依据。

财税思想和反垄断思想

孟子主张轻徭薄赋的财政税收思想,是其“仁政”思想和“富民”思想在逻辑上的进一步延伸。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即便百姓辛苦劳作,能够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百姓征收的赋税过高,就可能会将百姓用于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一部分物质生活资料也剥夺走。从孟子提出的“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尽心章句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夫谁与王敌?”(《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章句上》)等主张中可以看出,只有实行轻徭薄赋的财税政策,让百姓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才有可能实现孟子的“仁政”和“富民”的政治理想。

虽然孟子主张轻徭薄赋,但他并不认为税收越少越好,税率越低越好,这反映在他与白圭的一段对话中: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孟子·告子章句下》)。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对于白圭想要实行二十取一的税率,孟子并不认同。孟子认为,税率的高低要根据行使国家职能的需要来确定。类似于貉那样的社会公共需要比较少、还处于比较原始状态的国家,只要实行二十取一的税率就可以了;而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公共需要比较多、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则要实行十取一的税率才能满足行使国家职能的需要;过低或过高的税率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其中隐含着最优税率的概念(刘琳,2013)。孟子主张根据国家职能需要来确定税率高低,说明他已经具有公共财政的意识,这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财税思想。

此外,孟子已经认识到税收对经济具有调节作用。一方面,孟子主张运用税收手段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鼓励,从他提出的“市,廛而不征”、“耕者助而不税”等主张可以看出,他认为对市场上正常的商业活动和农业生产活动都应该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鼓励和扶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孟子对农业和商业都很重视,并没有后代儒家的那种重农轻商、重本轻末的腐朽落后思想。另一方面,孟子又主张对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为运用税收手段进行抑制。《孟子》中有这样一段对“垄断”的论述:“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其中的“龙断”即“垄断”。孟子认为垄断是一种破坏市场正常交易秩序、谋取不当利益的下贱行为,对这种行为应该以惩罚性的税收进行抑制。《孟子》中的这段关于垄断的论述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垄断问题的文字,也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反垄断理论。而西方的垄断理论则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才产生的。尽管孟子提到的垄断仅仅是指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出现的商业垄断,而且对垄断起源的看法也显得有些肤浅,但他提出的以惩罚性的税收对垄断进行抑制的思想,却是非常有创见的。

社会分工思想

孟子是中国古代较早论述社会分工问题的思想家。孟子在驳斥农家学派的许行提出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即统治者应该与人民一起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所需物质生活资料的并耕论时,论述了自己的社会分工思想:“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在这里,孟子首先论述了在农业与手工业之间进行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当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和手工业都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业部门,不同生产部门的劳动者都需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取日常生活用品,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农业和手工业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接着,孟子又论述了脑力劳动(劳心)和体力劳动(劳力)之间的社会分工,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规则。抛开孟子在劳心劳力分工思想中包含的封建剥削意识不谈,可以看出,孟子已经认识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劳心者和劳力者在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能因为劳心者不从事生产性劳动而否定其存在价值。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不仅超越了同时代的思想家,而且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当中是独树一帜的。

价格思想

与孟子同时代的农家学派的许行在价格问题上主张“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意即市场上相同种类、相同数量的商品在价格上也应相同。对此孟子反驳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他认为不同的商品价格不一致是由商品内在的“情”来决定的,商品价格相差几倍乃至千倍、万倍,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强行地对同种商品不分好坏都执行相同的价格,就会使社会上造假之风盛行,从而扰乱国家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值得一提的是,在孟子的价格观中,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内在的“情”来决定的,这里的“情”已经比较接近价值的含义了,只不过孟子没有对“情”的内涵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但这也说明孟子已经有了模糊的“价值”概念,并已经走到价值决定价格的理论边缘。

综上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泛,涉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生产到流通等诸多领域和环节,而且许多思想都是由他独创的。孟子经济思想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的本土性和原创性。其本土性是指孟子的经济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经济思想,是在未受到外来经济思想的影响,在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例如,孟子的生态经济思想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和反映;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是儒家学派自孔子以来就一贯坚持的思想传统,孟子则对它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原创性是指孟子的许多经济思想都是由他自己独创的。例如,孟子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支持私有财产制度的产权理论——恒产论,对社会分工问题也有着高于同侪的独到见解,还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理论。虽然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孟子的经济思想还显得有些粗浅、零散、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但这并不能掩盖他思想中散发的天才光芒和无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孟子的经济思想是先秦儒家的一座理论高峰,不但对其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12

2.赵晓雷.中国经济思想史[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3.陈界.论孟子的经济思想[J].北方论丛,2004(4)

4.刘琳.孟子经济思想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J].齐鲁学刊,2013(5)

5.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章句孟子思想
刘玥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