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机制创新研究

2014-12-29 12:52宋羽
科教导刊 2014年36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教学管理高校

宋羽

摘 要 本文笔者对高校教学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梳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考核方式、教师激励和评价的角度分析了原因,最后从教评体系、奖惩激励和考试制度几个方面提出机制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 教学管理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Innovative Mechanism in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SONG Yu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Abstract The status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the conduct of the investigation, combing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hen from the assessment methods, teacher incentives and evaluation angl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proposed final recommendations from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reward and punishment, and several aspects of the examination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1 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教学缺少升学压力,学生态度不够认真

(1)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现象较严重,课堂纪律散漫。高等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学习环境相对而言比较自由和宽松,听课、完成作业、复习及考试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但不少学生的态度不够认真,具体表现为:一是课堂纪律观念较为淡薄,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比较严重;二是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聊天、玩手机,甚至睡觉等;三是学习依赖性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抄袭作业等。

(2)考前“临时抱佛脚”现象普遍,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一部分学生忙于社团活动、实习和校外实践,导致分配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全靠期末突击应付考试;另一部分的学生则是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而不认真学习,甚至急功近利,采取作弊手段,尽管学校对考试纪律三令五申,但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由原来的夹带纸条发展到利用手机、微型耳机等设备,从个人行为发展到小团伙协同。如何针对作弊采取有效的措施,端正学生的考风考纪,仍是高校教学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3)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强。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有70.5%的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强。①其中较大比例的同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毕业找到好工作,因此每当有实习、实践机会与上课冲突的时候,学生会选择旷课去从事社会活动;而一部分同学认为考取各种各类的职业资格证书更为实用,因此在思想政治等公共课上埋头准备公务员考试、英语考试等;更有少数同学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保送研究生或是出国留学的名额,甚至以保研、出国或是评三好生等各种理由,直接向任课老师索要分数。

1.2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对教学工作重视度不够

(1)备课不认真,不注重授课技巧。在一项对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调查中,许多老师认为备课写教案是在做“无用功”且浪费时间,教案使用多年没有及时更新和修订,或是从网络上下载现成的教案,只为了应付教学督导的检查。在上课环节,过度依赖教学幻灯片,很少板书或不板书,照本宣科或是勾划书本,学生兴味索然,而教师对课堂纪律听之任之,导致课堂上睡觉、吃零食、聊天或玩手机现象严重。

(2)以透题漏题的方式让学生考试过关。或许是迫于及格率等硬性考核指标的压力,一些教师不注重平时课堂教学效果,而是在期末考试前,将重点难点知识整理成复习提纲,发放给学生,以透题漏题的方式帮助学生考试过关。这种做法滋生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平时可以偷懒不用上课,只要复习一份提纲就能通过考试,而对于那些一贯勤奋认真的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平。

2 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的成因

2.1 考试制度不健全,及格率等考核指标对教学管理产生负面作用

(1)考核方式单一化。目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是笔试答题。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较片面,忽视了对教科书之外的相关领域前沿知识的摄取与掌握,也并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能力,个别同学平时不努力,但是通过考前突击也能取得好成绩,有些同学非常注重平日的积累,在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利用方面具有优势,但单一的笔试考试无法考核到这方面的能力。②

(2)考试制度不严,补考、毕业清考形式化。高校的考试制度不严格,主要是监考不严,处罚过轻,始终无法根除考试作弊现象。教师受到及格率、优秀率等各种教学考核指标的压力,不得不对学生降低要求,抬高分数,保证通过率,学校出于毕业率和就业率的考虑,毕业清考制度沦为一种形式。正是由于考试制度不严,使得个别落后学生对考试不重视,更不会认真对待平时的学习。

2.2 教学工作的奖惩机制缺失,教师提升教学业务能力的动力不足

(1)科研压力大,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开始要求不同职称的教师必须在考核期内发表、出版或完成相应数量和相应级别的论文、论著和科研项目。由于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以论文、论著、课题、成果奖励为重,科研成绩达不到要求的数量和级别就没有晋级的资格,因此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硬条件,而教学工作在职称评定中则成为可有可无的弹性标准,使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进而把主要的精力投入科研,对教学工作的投入逐渐减少,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endprint

(2)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高校忽视对教学工作的激励,这是造成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上投入减少的主要原因。高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只停留在“量”地考核,对教学“质”的提高不重视;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面对科研的考核不仅有“量”的指标,还有“质”的激励,一篇SCI论文就可以获得万元以上的科研奖励,各种先进评选也首先看科研成果。高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2.3 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1)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学督导随机听课打分和学生网上教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督导不可能精通所有的专业领域的课程,因此由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师给上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师打分至少在授课内容方面会出现打分偏误。学生网上教评打分方式也有明显的弊端,原因是多数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评打分的随意性较大,教评结果是教学优秀的教师和教学一般或较差的教师之间打分上拉不开差距,在全院排名第一的教师和排名中后的教师各项得分都在九十分上下,这样的评价对真正优秀的教师显然有失公平,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教学评价体系需要重新优化。

(2)同一评价标准无法体现不同类型课程教师的差异性。不同类型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有区别的,有的侧重理论讲授,有的侧重技能操练。例如管理类课程,教师一般会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难免会显得沉闷,这类型的任课教师按同样的评价标准显然不会得到高分。因此,拿同一标准评价不同类型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无法真实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③

3 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机制

3.1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体化与差异化改进

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对教评体系的优化首先应对评价标准做更具体的设定,应综合考虑:(1)备课环节主要考察课程大纲、教案的完备程度;(2)讲课效果主要考察授课思路,内容熟练度,详略安排;(3)学生的出勤率、课堂纪律情况和学生的反馈;(4)授课内容和信息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5)上课节奏和流程安排的合理性;(6)教学仪表、声音表达、语言和语速等;(7)教书与育人的目标一致性;(8)板书工整、规范,多媒体课件效果;(9)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是否适宜,课堂气氛活跃度;(10)批改作业、答疑等课外指导等。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和课程特点,对上述的评价指标的评定应进一步实现差异性,指标内容可以不变,但是指标的权重安排可以根据课程的类型和性质有所区分。例如,理论讲授型课程第(2)、(4)项指标的权重应较高;而技能应用型课程则应相应地调高第(3)、(9)项的指标权重。

3.2 实行学生代表座谈会与教师互评机制

针对学生给教师评价打分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例如,可专设投票箱,供学生投入匿名评分表。学院指派相关院领导深入学生中间开展座谈,让学生代表具体说明每位教师教学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并把学生意见反馈给有关教师,督促他们克服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在学生评价的同时,增加同行互评。例如采用教师互评机制,让A老师听B老师的课,并按照教评标准对B老师打分,打分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和改进建议,教研室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对多次获得最低听课评分的教师将扣绩效奖励,对评分最高的老师将获得评分最低老师被扣去的绩效外加学校的额外奖励。评分可以以学院为单位,院领导随机抽查,对积极参与互评听课的教师给予适当补贴。

3.3 建立教学管理激励机制

(1)设置教学型教师晋升机制。针对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和成因,高校在评定职称时应更全面地考核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可重科研轻教学,应当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有教学特长的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技能。例如,高校可以专门为教学型教师设置教学教授和教学副教授岗位,从而使那些科研成果相对弱一些但教学水平很高、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也有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

(2)以教学竞赛完善教评体系,促进教学管理。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改进教师激励机制,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竞赛,例如说课比赛、实验技能竞赛等,以竞赛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让高校教师借助这一平台,充分展示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华,“以赛促评,以评促教”,并带动了全体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最终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3.4 健全考试制度,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督导作用

高校迫切需要完善考试制度,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督导作用。教师应尽可能丰富考核内容,在考题的设计中,要注意及时更新试题,根据学科的发展设计考题,使考试内容更加多样化。比如,可以采用材料分析形式的考题,使学生根据具体经验现象设计研究、分析、解决的方案。同时促进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化,采用灵活多样、更客观全面的考核方式。例如提高平时测验、作业、提问和讨论等教学环节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拓展课本知识之外的信息量,使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注释

① 向楠.70.5%受访者认为当下大学生学习功利性太强[N].中国青年报,2010-10-28.

② 谷自力.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223-224.

③ 戴瑞亮.论析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100-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教学管理高校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