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4-12-29 12:48郭丽
科教导刊 2014年36期
关键词:素质培养传统文化教育

郭丽

摘 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高校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也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中,还存在着教学上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以及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本文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创新和完善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素质培养 传统文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Training

GUO L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bond and source of streng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contribute to the comprehensive cultu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practicing Chinese dream.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still not enough emphasis on current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is not reasonabl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not hig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educators, put forward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programs,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quality trai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观念融合与价值取向,涵盖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内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①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化的精神依托和力量,并内化为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和社会心理意识。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一个能延续下去的民族文化总是在其文化传统中,而且不管如何改变,它仍然是这一民族的文化传统。”②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层面的国学热持续升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文化在培养个人良好德性修养和充满魅力的个人气质上具有不可替代之功效。作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践行者,高校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身文化积淀、提升综合素养,也顺应了时代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增添了原动力。

1 大学生素质培养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期间的学习,既是追求科学知识和人文艺术的求知过程,也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认为,大学教育的功能要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通过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的深化,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从大学的素质培养教育来看,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养成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是坚定信念,培养大学生赤诚热情的爱国情怀。传统文化注重国家意识和集体精神,强调个体成长发展与国家命运的休戚与共,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于担当精神,还是“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均体现出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意识和忠诚精神。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信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取向,坚定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目标,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情怀,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的崛起,助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是开拓思路,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③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辩证法思想,深刻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倚”,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对事物的多元观察,有助于引领大学生探寻生命智慧和生存勇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现实世界在曲折中前进规律的认识,增强乐观的人生信念和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宝贵的思想,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奋发向上,培养顽强意志,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社会竞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endprint

三是修身养性,培养大学生忠信仁义的高尚品格。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对个人德性的修炼和要求,孔子曾说过,“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④无论是“仁义礼智根于心”的宽厚胸怀,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准则,都是超越了个人忧患而产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将高尚人格培养视为做人的根本,关注于对人的道德教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必信、行必果”,在市场经济观念日益冲击人们的价值信仰之时,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诚实守信的个人品格尤其重要。

四是陶冶性情,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把对人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塑造途径归结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生之,德蓄之”,⑤使德生而美,真而美,美而善。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璀璨的历史和积淀,积累了历代圣人贤者的思想精髓,通过历史文献、文化遗迹和民风习俗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发挥传统文化特有的教育和感化功能。另外,传统文化在陶冶大学生性情的同时,也指明了提升人格和道德品质的方向和路径。

和社会上掀起的传统文化讲座和论坛一样,我国很多高校近些年纷纷设立了以传统文化研习为主的国学院或书院,增加了校内传统文化课堂和讲座。但整体来看,现代高校以知识教育为主,强调分门别类的专业设置,传统文化教育更多是作为外在的知识予以传授,就其在大学生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而言,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 大学生素质培养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首先是大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不足,参与度较低。在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国外掀起了学习汉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很多国外高校纷纷设立了孔子学院,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推介和传播。国内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热情也日益高涨,近些年“百家讲坛”等宣讲中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走红即是明证。反观国内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却并不令人乐观。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发展,多元文化信息渗透影响着大学校园,大学生花费在网络资讯上的时间大大增加,而潜下心来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却不多。商品经济意识也极大地冲击了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相对于流行于网络的快餐式文化消费,大学生投入到传统文化学习和了解的热情不足,时间有限。曾经流行的调侃经典历史文化名人的网络段子,如“杜甫很忙”等,更加揭示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甚至是无知。

其次是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普遍较少,无论是师资配置还是教材建设,都有待加强。高等院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学术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化的条件下,专业学术训练和专业化教育被高度强调,而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这一点在理工科院校更为显著,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被推向边缘化,多数沦为可有可无、可开可不开的课程。而同为基础课程的英语教育,因为具有学科工具性的特点,不仅成为各个高校必设课程,还有全国的统一联考,校园课程教育和学习体系完备。当然,这适应了改革开放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也应该加强高校对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保证教学课时量,优化师资队伍,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再者传统教育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和维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的需要。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授中,自古注重言传身教,注重诵习,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教育中往往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榜样的示范力量与教育者人格力量被削弱,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在当前高校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中,依然侧重对历史和文化知识点的灌输和记忆,方式单一,内容枯燥,不够贴近现实,不能体现时代精神,也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和鲜活性,就不能再仅仅依赖记忆和唱诵古文、身披汉服唐装等单调、形式化的方法来传播传统文化,这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巨大挑战。

还有就是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的极大冲击。当今社会,西学东渐日盛,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积淀,虽然已经部分被内化为我们的日常习俗,但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却有被淡化的迹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西方社会不仅以精良的工业和技术引领着我们,还以标榜着“理性主义”的自利思想等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一代,在影视娱乐、节日活动和商标文字等方面,西方文化正在侵蚀和解构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土壤。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显著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诚信意识薄弱,集体主义、团体主义精神受到侵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还不及西方节日,社会上的商业活动也多围绕西方文化节日习俗展开,而在高校校园,西方习俗所引发的消费模仿也正日益影响着传统文化。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涌入造成的文化多样性冲击,冲淡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3 增强大学生素质培养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体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合格人才,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看,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自觉的学习和践行。大学生群体处在青春期,思想素质和知识结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会受到外部学习环境的巨大影响。高校是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化教学和研究的同时,高校也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注意提升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传统文化,增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实践为主轴,以心灵塑造为宗旨,力求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通俗易懂地阐释其内容实质,生动形象地传播其精神内涵,最终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化为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外化为学生的日常实践行为,从而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精神的传递。endprint

第二,创新和完善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高校要更好地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教育主渠道功能,就要完善传统文化课程设施,改革课程体系,探索合适的教材,培养讲授传统文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传统文化课程不应只依附于政治课、语文课或艺术课的教学,为增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应将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设计为一门面向文、理、工、医等不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者针对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开设不同程度的课程,并纳入一二年级大学生的教学计划中。⑥落实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增加传统哲学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艺术和美学欣赏等内容,以引领学习为主,启迪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和人文素养提升。同时,传统文化教育要渗透到高校院系的专业教育中,纳入日常教学课程安排,融合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和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增强大学生陶冶情操、砥励德行、磨炼意志和塑造自我的自觉性。⑦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明确提出,在大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进一步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加强民族精神、集体认同、德行修养和诚信意识方面的教育教学。

第三,改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要组织安排好课程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来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实施,增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教学中要摒弃以往的单向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改进背诵和诵读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引入现代的教学理念、技术和方法,增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加大课上和课下的研讨与交流,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高校应坚持传统文化教学的创新理念,倡导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结合大学生人格与素质养成教育,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光辉和对现实的指导价值。联系社会发展实际,传统文化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文化变革意识,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成分,积极参与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文化实践,并把它转换成现代文明的有机成分,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积极的传承、创新和弘扬。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涵的延伸,积极传递传统哲学思想、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艺术熏陶与浸润。要积极利用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介,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途径的创新,探索借助博客、微博、QQ、微信、论坛等新型传播方式,生动形象地传播传统文化。

第四,培育和营造大学校园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有赖于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的熏陶。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实践表明,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内化发挥重要作用的,就包括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其发挥着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功效。要营造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校园环境,以校园文化氛围为载体,将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包括校园景观、学习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布局中,使校园处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打造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借助高校的校园网络、学生社团、校报校刊等多种途径和载体,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贴近大学生群体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讲座、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校园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

课题来源:河南省2014年度科技计划项目: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4200410544)

注释

① 王杰.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价值及其现代转换[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3):91-96.

② 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30年(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5-87.

③ 史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素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3):65-66.

④ 礼记·大学.

⑤ 老子.第五十一章.

⑥ 王国雨.深化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28.

⑦ 张延.浅谈优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高教研究,2012(8):230-231.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质培养传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及人员素质的培养
生物工艺实验教学特点
素质培养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