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中学生物复习课中的方法教学进行了反思,分析了方法教学的常见形式,提出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方法教学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渗透式”的方法教学,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生物复习课;渗透式;方法教学
在生物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在前期的“预设”中各个授课环节是到位的,但在综合性考试中往往不能收获满意的“生成”。经分析,笔者发现学生的问题较多地集中在“方法”上。在基础知识完备的前提下,学生之所以出现答题失误,主要是不能自觉地选择和应用适合的解题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的反思不应止于学生本身,而是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方法教学”。
一、生物复习课“方法教学”的常见形式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节的复习课上,教师按课本的编排顺序引导复习,过程中规中矩,在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时,教师明确指出可以采用“拆合的方法”。这样对方法进行明示,效果很明显。因为,第一,教师讲授顺畅。因为前期的备课,引导学生的分析也是有潜在限定的,当学生一步一步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地抛出“拆合的方法”,自然是水到渠成的。这样,不仅“知识”进行了讲授,“方法”也进行了讲授。第二,学生学习流畅。课堂上学生从两对相对性状实验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分析,有所偏差立刻便得到纠正,最后不仅得到结论,而且在教师的提点下明白,原来自己运用的是“拆合的方法”。不能不说学生还是有所收获的。但是这样对方法直接进行“讲授”,效果好吗?
二、生物复习课“方法教学”的重新认识
从实践效果来看,把方法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概念教学,表面上看学生的理解还是比较容易的,但一遇到具体的问题学生并不能主动自如地运用相应的方法。因为经过课堂的讲授,学生把方法当成了知识一样来对待,无法把方法和问题进行对接,更谈不上变通和综合运用。如以上面提到的复习课题为例,笔者曾意识到方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设计反馈习题中,有意识连续提出,“F2中亲本类型的比例”“F2中新的重组类型的比例”“F2中双显性性状的比例”“F2中纯合子的比例”“F2中重组类型的杂合子比例”“F2中AaBb的比例”这样一连串问题。学生首先的反应是无从思考,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了这一类型的题目,理论基础是一样的,思维方法是类似的,因而还是能够尝试运用“拆合的方法”来解决。但是当在考试中遇到“三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或是“复等位基因的遗传”问题时,学生的表现又出现茫然了。回头再来看之前学生对方法的掌握还是浮于表面,仅仅是在讲授基础上的模仿,还是没有真正掌握。
所以方法教学应当被重新审视和重视,单纯采用“讲授法”来教方法是不可取的,它的不足在于容易理解,难以掌握。那么要怎么做才更合适呢?
三、生物复习课“方法教学”的渗透式教法
杨振宁谈到学习方法时曾说:“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部就班式的,一种是渗透式的。”反思我们的方法教学,也是类同的。由于习惯使然,把方法教学搞成了“按部就班式”,最终使方法教学比较孤立,缺少融合与提炼,学生在不同的试题情境中必然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况。
而渗透式的方法教学的核心是,在学生基础不那么齐备的情况下,布置看似杂乱无章的大量内容,有些内容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接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和积淀,却可以完成量变到质变,从而掌握方法。
还是以前文的“拆合的方法”为例,在复习课中教师提出的一组问题,例如:1.某绿藻在25℃的光照条件下吸收CO2 3.75 mg/h,而在此温度下黑暗中释放2.25 mg/h,问绿藻能否正常生活?2.将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向日葵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析“亲本AABbCc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数”“后代的表现型种类数”“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比例”。3.根据某复杂食物网分析最高营养级生物通过不同食物链获取食物,消耗生产者的生物量。
猛一看,这些题分属三个模块的内容,本身没有关联,但经过集中的练习,学生会自觉发现,思考这些题的方式基本是一样的,就是“拆合”的研究方法。第一题中要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开研究,第二道题则是要分别将三对等位基因的配子形成、基因型、表现型个别研究,再利用乘法定律进行综合,第三道题是先将最高营养级的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总和进行计算,再分别研究各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供的试题情境看似是杂乱的,但实际上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并且方法的掌握仅凭一两次的训练也是不够的,需要教师整合不同类型的试题,循环反复地强化,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感悟,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相当重要。
我们应当认识到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它的价值在于合理的运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使我们对方法教学从讲授到渗透,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让复习课更加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章爱兰.以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J].中学生物教学,2012(08).
作者简介:陶静,女,1975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学生物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