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农村初中生因知识面窄,没有练笔习惯,缺乏写作兴趣,甚至产生写作文无用的想法,因此作文水平普遍很低。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并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才能摆脱为难的困境,步入乐意的佳境。
关键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一、正确引导,转变观念,增强信心
有的学生怕写作文,认为写作文没用。“我不当作家,也不学习写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有所建树,写作能力是基础。写作使人多思善想,笃学敏行;写作使人明辨是非,了悟人生;写作使人完善自我,提升品质。所以,写作在人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用实例来引导、转变学生对写作的认识。例如,学生可以环顾周围在工作中进步较快、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大多是善于写作,乐于写作,能够写作的人;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没有写作,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能够流传下来吗,任何一项发明创造能够推广应用吗,我们今天学习的文化课程能够传承到现在吗?这样引导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写好作文,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是升学考试的需要,是未来就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需要。
二、巧妙批改显亮点,满足需求促进步
兴趣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创作,培养其写作兴趣。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的成果,应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选出一些佳作在课堂上朗读出来,让大家都分享。其次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征文比赛,并对获奖学生进行奖励,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降低要求,减少难度,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一个小目标。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多创造机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写作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养成阅读习惯,逐步借鉴提升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知识积累是学生作文写作的必要前提,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获取生动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教师组织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美言警句汇集本,学生通过学校阅览室读书、图书室借阅、报刊浏览、读书角翻阅等途径,将自己平时阅读到的美言、警句、格言等摘抄下来或背下来,并且坚持多读多写以加深记忆。老师推荐相关的作文素材类的书籍和一些名家作品供学生阅读。作品中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遣词造句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受到各种作品里写作风格的影响,学生会借鉴模仿,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四、发挥潜在欲望,诱发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充分利用青少年潜在的强烈情感,举行不同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引发其写作兴趣。例如,举行班级、年级、全校的作文竞赛,讲故事比赛,新闻发布会等,让学生把这些活动的场面和过程写出来,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让学生通过贴纸船、纸鸟、纸飞机等手工活动,要求学生写出制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跳舞,说相声、说快板等文艺形式,要求学生描写自己的动作、表情、心理变化等;让学生通过参加农村各种有趣的农活,观赏领悟那些欢声笑语的激情、汗流浃背的劳动、催马扬鞭的情景,要求学生写出这些劳动场面。
五、拓展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学生能够运用语文去实践,就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既应注重为实践而学习,又应注重为学习而实践,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因此,教师要全面安排,制订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了解各村社民俗风情和节日习俗;了解本地文化名人及事迹;参观旅游景点;了解本地的民间信仰、民间游艺、民间文艺等;搜集春联、民间传说;了解各自的家史。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对观察、了解到的各种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越形象,这就要求学生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捕捉写作素材,积累富有时代特色的写作题材。
作者简介:杨虎珍,男,1958年9月出生,专科,现就职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及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编辑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