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霞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上,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奠定学生音乐学习基础为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之中进行音乐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畅享音乐,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快乐教学;畅享音乐
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陶冶学生的内在情操,让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而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对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相对不足,在此阶段对于学生学习的敦促还是要以提高兴趣、培养积极性为主,在音乐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将课堂打造成一个快乐的殿堂,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畅享音乐带给他们的欢乐和感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发地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在此过程中充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陶冶内在的情操。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有效地打造快乐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从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上进行多样化和趣味化,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学生普遍关注的兴趣点,以此为基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以往以教师讲述,学生倾听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可以选取一些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音乐片段作为欣赏的内容来让学生进行赏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其对于音乐片段的感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另外,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也要坚持以教材内容为主,课外内容为辅的穿插式内容安排,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选取一些学生较为关注、兴趣较高的音乐内容作为教材内容教学的辅助,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来完成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自身的学习热情彻底地激发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打造愉悦氛围,畅享音乐欢乐
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仍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敞开心扉,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欢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学生的沟通,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于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能够消除对于教师的敬畏感,与教师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样学生才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教师为营造愉悦课堂氛围所作出的努力。当学生真正地融入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音乐所带给他们的愉悦和美好。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引导式教学,在学习教材内容之前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教材内容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用音乐做一些小游戏,如音乐接龙游戏、歌词记忆游戏等等,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自主地学习音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
三、开展音乐内涵教育,陶冶学生的内在情操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但是学生的内在品质以及道德情操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情操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通过有效的教育来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对学生内在品质和道德情操有着良好教育作用的音乐教学,作为教师更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责任,利用音乐的内在塑造作用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用音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用音乐深刻的内涵来塑造学生的内在,让学生在畅享音乐的基础上能够对音乐有所感悟,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塑造学生的内在品质,同时对于学生音乐兴趣和积极性的调动也会起到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音乐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时候,可以首先选择一些较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片段来让学生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其中深刻的内涵,并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感悟组织出来,这个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作为讨论的内容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较为全面地发展。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所能带给学生的重要作用,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快乐教学的方式首先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并以此为基础在逐渐的音乐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气息,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将自己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情操良好的塑造起来。
参考文献:
[1]汪一隽.浅析如何打造快乐的小学音乐课堂[J].赤子,2014(03).
[2]张亚琴.快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