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并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情趣,才能使开展美术活动真正起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提高其整体素质的作用。在美术活动区域中有丰富多样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为让幼儿在每次操作中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成长、新的创新,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和改革美术区角活动的定位、选材、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生活经验;多样化;广泛化;分层次
一、选材从生活经验出发,兼顾多样化和广泛化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涂鸦经验的不断丰富,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美术活动,特别是绘画以外的其他造型、搭建等动手活动。好奇心和心理满足是兴趣的原动力,也是兴趣形成的基础。幼儿对各种类型工具材料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和保护,会使幼儿美术活动积极、愉悦地延续下去,进而发展为有益的直接兴趣。
比如:本班准备的绘画工具有纸、笔、油画棒、颜料等;纸工、泥工工具有剪刀、浆糊、橡皮泥、牙签、抹布等;还可投放一些辅助工具如棉签、石头、各种纸、布等,废旧材料如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木条、泡沫板等,用于自创作品。当幼儿在操作时,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从而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活动中教师不会因为“不卫生”而收起颜料盒,不会因为幼儿“乱张贴”而藏起浆糊,相反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件活动衣服,在美术区中铺设桌布并布置创意空间主题墙,在具体操作中让幼儿始终处于开放、自由的状态进行创作活动。
二、材料投放分层次,激发幼儿持续不断的创作兴趣
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兴趣“点”需要投放材料,这些兴趣点可以是集体关注的,也可以是个别关注的。教师依据幼儿的集体兴趣开展活动,满足幼儿的集体兴趣。教师要善于观察,依据幼儿不同的能力、兴趣运用小组的方式使幼儿对事物更进一步地深入了解,从集体到小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辅导个别幼儿,让能力强的幼儿更进一步地思考探索,能力弱的幼儿得到教师的辅导、帮助。当幼儿对事物的探索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再投放材料使幼儿进一步探索并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依据幼儿的特点、兴趣、能力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投放材料,使幼儿的动手动脑更有方向性。
比如:前阶段小班的主题是“春天真美丽”,在美术区角提供了多种作画工具如蜡笔、颜料、装饰纸、刮蜡纸等,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绘画春天的美景,能力弱的幼儿选择蜡笔颜料作画、涂颜色,教师引导这部分幼儿丰富背景画面,不仅仅是单一的背景涂色,可用蜡笔绕线,或者手指点画充实背景。而能力强的幼儿对于单纯的涂色已经不满足了,他们选择刮蜡画,充分融入创意想象。
三、恰当更替生活化材料,萌发幼儿美感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关系,教师搜集的材料中有的可以直接投放到区角活动中,有的在经过加工组合以后更能发挥材料的最大功用。生活化的材料让活动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每个幼儿的美术创作结果都是个性化的,教师因人施教,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个别辅导,根据活动的发展情况适时增添辅助材料,使活动内容更丰富,幼儿的兴趣更持久。
比如:在“春天真美丽”的主题中,有节美术活动是用报纸拓印花朵,在课后,教师将此节美术活动延伸到区角中,准备了瓶盖、玩具等幼儿园中取材的拓印工具,并发动家长资源,从家中带了各种蔬菜、水果等,幼儿可自由拓印花朵,这样丰富的操作材料更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旧材料作为辅助材料,改变活动前无想象空间、机械操作程序的弊端,教师再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用肢体语言告诉幼儿材料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与注意力,萌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原有材料与辅助材料的组合产生新的游戏情境、思维方式、操作方式,促使幼儿将新旧经验相连,让游戏更有延续性、连贯性。原有材料穿插在活动中是幼儿所熟悉的,有承上的作用,辅助材料的增添能扩大思维空间,有启下的作用。
教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借助各种美术表现手段进行表达和表现,使他们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更好地体验现实生活的美好,从而促进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赫伯时·斯宾塞,颜真.快乐教育[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2]李志宇.幼儿园课程改革理论指导[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朱雯,女,1985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艺术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