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省域边界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2014-12-25 01:48李友亮
江苏商论 2014年7期
关键词:省域旅游者边界

李友亮

(信阳师范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城市旅游系统

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三大本质体现,即“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1-2]可见,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上,旅游者所体验与观赏的客体不再是单一的景点,城市内的所有要素都是观赏对象,它们之间配合的优劣程度以及形成的良好城市氛围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旅游者对该城市的印象认知。[3]因此,城市旅游系统主要是以城市空间为依托的一个大系统,该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城市拥有的旅游资源特色、服务能力、产品市场认知度,而且还依赖于城市旅游产业价值链上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城市旅游经营管理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是城市旅游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这是因为从目前城市管理来看,城市旅游经营管理主要是指政府等参与主体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城市旅游发展所依托的基础资源设施、自然景观、人文资源、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城市综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改善和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增强城市自身价值和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聚集度,增强辐射能力,实现旅游资源与城市建设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的有机结合,不断延伸城市旅游的生命周期,实现旅游业在城市经营管理中长期贡献效益。

二、省域边界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

从系统角度来说,城市旅游系统是一个由众多要素组成的大旅游环境系统。在此系统中,旅游流系统是核心。马耀峰教授(2001)认为:旅游流系统是一个空间网络结构,它是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文化流等旅游子流的集合,其中游客流是旅游流系统中的主体。信息流是旅游流产生的主导,资金流是旅游流产生的运作条件,能量流是旅游流的必然,物质流是旅游流产生的保证,文化流是旅游流的结果。为此,马耀峰教授认为,旅游者选择城市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丰富的旅游资源;(2)便捷的交通网;(3)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4)较高的知名度;(5)鲜明的城市形象;(6)友好文明的社会环境。[4]而张辉教授(2004)认为,在旅游系统的“哑铃经济”体系中,较之于传统的“物流”经济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是“人的流动而非物的流动”。[5]可见,城市旅游的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城市自身的资源、文化、品牌及形象等独特性,更重要的是城市在区域空间内对身处异地的旅游者能否产生吸引力以及外地旅游者是否具有愿意前往该城市旅游的内驱力。

然而,在“行政区经济”为主导的背景下,省域边界区城市旅游持续发展往往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使得其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参与客源竞争的机会和能力较之中心城市或重点城市相对较弱,发展限制条件较多,[6]其中来自行政边界屏蔽的制约最为严重。从实践来看,旅游者对目的地选择除了内在偏好差异外,其主要受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条件影响很大。其中资源特色、产品品牌认知度、交通便利条件、社会环境等是主要因素。省域边界区城市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特色,但由于行政边界屏蔽作用,其旅游资源的产品转化能力、交通便利条件、城市综合发展环境(尤其是商业环境)等方面均处于一省行政区内的等级末梢,在“经济资源配置更多倾向于高层政府所在地的情况下,权力部门难以或不愿太多考虑行政边界地区的发展,使其边缘化”。[7]为此在省内的旅游产业政策中,在重点项目布局、税收、贷款及其他相关支持条件均处于边缘化。这将导致边界区城市旅游流动渠道不畅,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可见,行政边界的屏蔽作用不仅使边界区城市处于省域发展的边缘或非中心地位,而且它往往直接导致省域边界城市旅游形象处于公众印象的“灰度区”,这种“灰度区”一直被“替代效应”所笼罩。由于旅游供给的区域固定性使得旅游区域竞争难以通过供给体系的空间转移来化解,因此旅游城市之间的形象替代关系强弱将直接影响旅游城市的旅游接待规模和发展周期。这种替代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转移性替代。它主要反映的是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边界区城市的发展速度、档次与区域中心城市有巨大差距,其给潜在旅游者所营造的旅游氛围与体验效果完全不同。“嫌贫爱富”是城市旅游者的本性,在此情况下,更具有现代化气息和便捷的商务环境的中心城市在吸引游客方面远超过边界区旅游城市。二是竞争性替代。它主要是旅游城市发展过程中,彼此产生了新的竞争者和替代品,由此造成旅游者旅游选择机会与出游空间扩展,它将使边界城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弱。三是时滞性替代。它主要是指旅游者对旅游城市的形象认知与旅游城市自身形象的改变之间并不完全同步的现象。从认知心理学来说,人们对一个城市旅游形象的认知总存在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心理的“刻板认知”并不是旅游城市单方面努力所能完成的。四是屏蔽性替代。它主要指由于旅游城市在众多城市目的地体系中所占据的位势差异而产生的强势旅游地形象屏蔽弱势旅游地在旅游者认知体系中位置的现象。它往往会使旅游者简单地用强势旅游地的形象内容代替对弱势旅游地的形象认知和判断。

三、省域边界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机制选择

从可持续发展追求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三度”有机结合的本质特征来看,省域边界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参与主体围绕旅游客流的吸引力,不断提升自身作为质量,其中政府的主导力、企业的推动力、中介的服务力则是三个关键因素。为此,省域边界区城市旅游发展应重点提升内力与外力的运营能力。具体表现为外部的“顺势与借势”和内部的“育势与运势”。

1、外部的“顺势”和“借势”

省域边界城市在旅游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边界屏蔽存在的客观现实,积极做到“顺势而为”,应寻找外部机遇,使城市旅游发展“自觉服从和主动顺应”外部环境的挑战与机遇。而要真正做到“顺势而为”和“借势而为”,重点的是城市旅游参与主体要正确“审时度势”,即开发主体必须认识到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变化,包括产业政策、市场需求、法律环境、区域合作等宏观调控方面的新变化和利好政策取向,积极抓住机遇,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城市旅游发展战略及产业布局。其中“审势”即是要求省域边界城市一定要与外部环境的“势”保持匹配,顺势而为。其次还要积极“因势而动”。“审势”只是“坐而论道”,或消极地“顺其自然”,各参与主体(尤其是城市政府)要彻底转变观念,破旧立新,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另外,还要有“乘势而上”的勇气和魄力。顺势而为的目的在于 “化宏观约束为现实机遇,促成矛盾的转化”,在推动城市旅游自身的产业结构、发展动力、要素支撑等条件优化中有所作为。

2、内部的“育势”和“运势”

对于以“旅游客流”为核心的城市旅游流大系统来说,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来自区域各城市旅游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因为这种不平衡直接导致城市在区域的不同的位势层次。除了借助外部的机遇以及外部顺势与借势来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外,更要加强自身在区域内的经济势能提升以及参与区域旅游客源的竞争。这主要取决于边界区城市自身是否具备积极作为、顺势而为的能力和条件。这离不开自身的“育势”和“运势”能力的提升。所谓“育势”和“运势”,主要是指运用已有的、内在的、外在的可能不很明显的优势和力量,通过自身努力,直接或间接地巩固、扩大,使之发展为“利我”的势态。对于省域边界区城市旅游来说,关键是要引起事物内部矛盾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达到运筹主体顺利实现乘势而起的目的。

图1 边界区城市旅游位势提升影响因素

图2 边界区城市政府作为质量与旅游持续发展的关系

3、提升能力与质量

省域边界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关键在于这种内部育势和运势能力的提升,它主要取决于城市本身的集聚能力、城市形象的感召力和驱动力等综合能力的匹配与提升水平(图1)。

可以说,省域边界区城市政府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政策指向、行为观念、行为质量以及顺势和运势能力将直接决定能否将宏观的外部产业政策、周边的竞争环境、市场需求的利好因素转化为本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旅游业在发展度(数量上)、协调度(质量上)和持续度(时间上)的持续激励(图2)。

四、结语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为发展能力、协调能力和持续能力的综合统一。城市旅游系统是一个以“游客流”为核心的,包括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文化流等在内的旅游流系统,是一个空间网络系统。在“人的流动而非物的流动”的旅游流系统本质的规定下,城市旅游的发展关键取于城市在区域空间内对身处异地的旅游者能否产生吸引力以及外地旅游者是否具有愿意前往该城市旅游的内驱力。

在行政区经济背景下,省域行政边界给边界区带来的客观屏蔽作用下,使边界区城市旅游一直处于公众印象的“灰度区”,这种“灰度区”一直被“替代效应”所笼罩,直接影响边界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省域边界区城市旅游发展应重点提升内力与外力的运营能力。具体表现为外部的“顺势与借势”和内部的“育势与运势”的有机结合运用能力。为此应重点寻求当地城市政府、旅游企业和中介组织等三大行为主体的作为质量提升途径,不断突破行政边界造成的屏蔽效应,实现边界区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友亮.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县域旅游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2,(2):45-47.

[3]吴成基.旅游区三重旅游环境系统及其优化调控[J].旅游学刊,2001,(4):52-55.

[4]马耀峰.旅华游客流动模式系统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52.

[5]张辉,厉新建.旅游经济学原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6]李友亮.省域边界区参与区域旅游竞合困境及化解[J].商业时代,2013,(6):137-138.

[7]陶希.转型期中国跨省都市圈区域治理——以行政区经济视角[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省域旅游者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我国省域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