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刘天华先生是近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对中国器乐发展建树卓著,他在继承本民族音乐传统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洋的先进技法,创作出10首经典二胡作品,使作品不仅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将剖析其作品,浅谈演奏者的人生感悟。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感悟
1 刘天华
刘天华是近代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在二胡艺术方面建树卓著,他将二胡从伴奏乐器上升为独奏乐器,并纳入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为二胡教学编写了10首乐曲和47首练习曲,其中10首乐曲集中概括了他的艺术思想、创作理念和风格特征。刘天华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功底,同时又学习了西乐,他确立了在继承本民族音乐传统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洋先进技法的音乐理念,把西方音乐的长处融合到民族音乐中来。从其“从中西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抱朴含真、陶然自乐”的中国音乐发展观中,我们可看出其处世哲学思想,纯真而不避艰险的崇高精神,这对其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1918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其后,他创作的《苦闷之讴》《悲歌》《闲居吟》以及《独弦操》等,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忧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苦闷、彷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良宵》《光明行》以清新明朗、乐观向上的音乐,表达了作者憧憬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空山鸟语》以模拟百鸟争鸣、活泼生动的音乐,表达了作者对古朴、宁静、淡泊的人生境界的追求;《烛影摇红》以三拍子变奏、优美抒情的音乐将人们带入梦幻般的意境。
刘天华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至今仍保持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他十部经典二胡作品是民族器乐的瑰宝,深刻地表现刘天华等知识分子在旧社会遭遇的痛苦和对光明的渴望,标志着现代二胡专业创作划时代的开端。
2 刘天华二胡作品
2.1 作品分类
根据演奏经验,我将刘天华的二胡作品分为三类。第一类:《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独弦操》。第二类:《闲居吟》《月夜》《良宵》《烛影摇红》《光明行》。第三类:《空山鸟语》。
2.2 作品探究
刘天华的二胡作品不限于演奏技术与艺术形式的进步,而是在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给二胡音乐注入时代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又看不到光明前景的彷徨、苦闷的心情,如第一类作品;刘天华的二胡音乐既反映了他自己,也反映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不以炫技的繁复取胜,而是实践着他那“抱朴含真”的审美理想,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作,也不是專为音乐会表演而写,而是有所感、有所思而作,是真实人生的音乐记录,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古代诗歌创作的鲜明印迹,如第二类作品;刘天华开创了中西音乐融合的艺术风格,器乐文化创造方式上显示了与“五四”新文化共同的特征,如第三类作品,此类作品是刘天华作品中技巧难度最大的。
每一次演奏刘天华的二胡作品,我都似曾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时而苦闷彷徨,时而悠闲自得;时而挣扎奋进,时而无可奈何;时而为世俗所困,时而又将自己放逐自然。每首作品带给我的感受都是那么独特,似乎是心灵的对话、灵魂的交流。有对人生将往何处的思索与追寻的《病中吟》,有描绘自然界及人在其中之感的《月夜》《空山鸟语》,有表现内心苦闷及乐观精神的《苦闷之讴》,有汲取戏曲和说唱音乐形式的《悲歌》,有一挥而就的即兴小品《良宵》,有假日闲居家中表现生活意趣的《闲居吟》;有表现朝气蓬勃、向往光明的前进精神的《光明行》,有一弦格《独弦操》,有华丽激情中蕴含悲愤,中国旋律色彩、西方节奏特色的《烛影摇红》。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闲居吟》《独弦操》《空山鸟语》:
(1)《闲居吟》。全曲共五段,一、三、五段是主部,二、四段是插部。主部悠长婉转,富于变化,插部活泼跳跃,构成对比。还借鉴了琵琶、古琴的泛音演奏手法,以及泛音与空弦音的巧妙结合,乐曲意境深远。音乐形象非常鲜明,富有情趣,段落间采取速度变化,虚、实、动、静的相衬手法,给人以飘逸、恬静的美感,同时在插部中渗有诙谐与风趣,实属妙趣横生。演奏这部作品时,我一次又一次的思索,不同时段不同地段的演奏感受都不同。总体来说,我个人认为“闲”是演奏的要点,全曲的“眼睛”,再进一步如何去表达蕴藏着期待与牵挂的“闲”呢?这是演奏的难点,其实这正如我们的人生那样,任何事情都是顺境中充满着坎坷,逆境中孕育着希望,我想一个人如果是毫无牵挂,那样的“闲”或许没有任何意义,跟生命的终止又有何区别呢?
(2)《独弦操》。此曲本曲简短精练,又名《忧心曲》,全曲由三个乐段和尾声组成,仅用二胡内弦演奏,表现了二胡内弦在音色、音区上的独到之处。第一乐段表情庄严、内心沉重,音质饱满、张力很大;第二乐段情绪激昂、信念坚定,变头合尾、发音干净;第三段运弓跳跃、充满生气,乐观短暂闪现、忧愁无法摆脱;尾声似问“苍天啊,路在哪里?”情绪逐渐趋向空虚。每每演奏此曲总能激起我对人生的感慨、生命的思索。作者对事业前景的忧虑以及努力寻找出路而不得的苦闷,我又何尝没有?事业的坎坷、家庭的不幸、生命的脆弱、未来的迷茫一并向我袭来,无论我如何挣扎也逃脱不了现实,甚至萌生过轻生的念头,命运似乎在我身上奏响了“悲歌”。虽然此一时非彼一时,但其中的辛酸我想我也能体会到一些。这首作品是作者的晚期作品,是饱尝了人生辛酸以后的所感所想。因此,作品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这也是演奏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独弦操》与《病中吟》《悲歌》在立意上相近,在演奏时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奏得过于悲痛和沉闷,而要在低沉的基调上表现奋进与乐观的一面。
(3)《空山鸟语》。本曲是写意画卷式作品,自由多段体结构,从各个不同侧面刻画了“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的美妙意境,描绘了山谷中群鸟欢唱的景象及人在其中感受的诗意与喜悦。本曲从创作技法上借鉴吸收了其他中西乐器的演奏技术,如琵琶的轮指手法,钢琴及军乐中的琶音跳奏手法,单弦卡戏中模拟自然音响等;从演奏方法上运用模拟鸟叫的夸张手法大大发展了器乐的演奏技巧。演奏时,我们需要的是“空山幽谷,百鸟争鸣”的效果,每一次模拟鸟叫都不是具体的鸟,而是抽象的鸟,即不是自然音响的简单模仿,而是将它们融入音乐中,用音乐语言来表达,做到“形似、神似”,这样才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笔者在演奏此曲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如能淡泊名利,将自己放逐自然、敞开胸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人世间多少名利纷争,到头来还不是身外之物?也许博大的胸怀、谦虚的品德能让你获得更多。这也是我个人心中一直的信念:放低姿态,你会飞得更高!
3 结语
从1915年至1932年,刘天华先生的二胡音乐一直在东西音乐文化的对话中、民间音乐的交融中探寻着。审视刘天华的二胡音乐,无论是内蕴、语言、乐思还是演奏,那份内在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始终令今天的二胡界人士仰叹。我们要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多积累,挖掘作品的精髓,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并且在实际演奏中融会贯通,让自己的演奏水平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育和.刘天华全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吴树燕(1980—),音乐学硕士,江西省鹰潭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