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2019-01-10 10:56于峰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刘天华国乐梅兰芳

于峰

刘天华,著名音乐教育家、演奏家、民族音乐改良家,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刘天华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成果问世,如专著、史料集方面,有《刘天华全集》《刘天华音乐生涯 胞弟的回忆》《刘天华作品全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等,这些史料集及研究对刘天华的生平、作品、纪念史料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文论方面,出现了很多关于刘天华音乐贡献、音乐创作技法、音乐作品分析、音乐教育思想、音乐之路探析等方面的文章,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刘天华的音乐人生; 在期刊、报纸中的刘天华史料研究方面,主要出现了对刘天华创办或参与创办的《音乐杂志》《新乐潮》等期刊中刘天华发表文章的论述,及对以萧友梅等人为主的刘天华的朋友、同事介绍刘天华的文论。然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大量期刊、报纸中存在的刘天华音乐史料的研究甚少,这些期刊、报纸中的刘天华音乐史料为研究刘天华提供了丰富、珍贵的史料。中国近代报刊中关于刘天华的史料主要集中在他的教育经历、乐曲创作以及民族音乐发掘整理及对他的追悼史料等方面。以往对刘天华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讹误,比如刘天华是否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专的问题,笔者通过史料记载对该问题进行论证。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并举:刘天华从事音乐教育的史料

刘天华的音乐教育之路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主要包括刘天华在中小学和高等学校任音乐教员的经历;社会音乐教育是指刘天华在北京爱美乐社、国乐改进社、暑期音乐学校等社会音乐机构的教育经历。刘天华的学校音乐教育经历始于1914 年,在刘天华任乐队工作的开明剧社解散之后,刘天华返乡开启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先是任教于华墅华澄小学,又任教于常州学校,1916 年在江苏省立五中任音乐教员,1922 年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国乐导师,并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教授国乐和小提琴。刘天华的社会音乐教育始于1921 年,他在江阴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教授《病中吟》《空山鸟语》等二胡曲,1925 年又一次组织国乐研究会。1927 年先后组织成立北京爱美乐社和国乐改进社,并开设暑期音乐学校。

报刊中存在大量的有关刘天华从事音乐教育方面的史料。

学校音乐教育方面,1921 年6 月22 日《申报》第8 版,地方通信·常州“纪五中之音乐大会”,该文记载了刘天华在江苏省立五中任教时所教授课程和音乐会演出活动。刘天华在省立五中为游艺课、昆曲部教员,教授中西音乐,如军乐、西洋名曲、七弦琴、复音、丝竹、锣鼓等。1917 年8 月25 日《时报》中《来函》一文,署名江苏省第五军乐队教员刘天华,文中说:“水台君中国军乐队一文,调查详尽,钦佩无已。惟敞校军乐教员,除已庚之交张君担任年余,确系日系外,其余玉棠君为赫系,唐沁君为法系,天华亦为赫系,后学任事二年。选曲配谱,多折衷于法美二派之间,所谓日派靡靡之音,毫无意趣者,皆可幸免。”1刘天华:《来函》,《时报》1917 年8 月25 日,第13 版。该文为刘天华写给记者的信函,针对该报中刊登的《中国军乐队》一文,表明了自己作为军乐队教员对军乐的认识。1922 年刘天华受聘北京大学音传习所的消息在《北京大学日刊》中出现。1922 年4 月20 日,《北京大学日刊》“音乐研究会丝竹组通告”中记载“本组新聘导师刘天华先生现已到京,定于本星期四晚间到会,授课本组会员以及本组附设之丝竹改进会会员……”2编者:《音乐研究会丝竹组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2 年第1001 期,第4 页。在教学过程中,刘天华亦出席了各种音乐教育会议,如1928 年9 月15 日《申报》第17 版,教育消息·要闻记录了刘天华参加大学院组织的中小学课程委员会会议的情形。“大学院中小学课程委员会详记”大学院召集前次所聘之中小学课程委员会委员召开此会。刘天华作为音乐科专家参与起草讨论本会《议决》。本次会议中规定的幼稚园和小学科目,唱歌课占百分之十五。这些史料中记录了刘天华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所作的工作和对学校音乐教育所作的贡献。

社会音乐教育方面,刘天华组织、参加国乐改进社等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过往在报刊中时有出现。国乐改进社、暑期音乐学校等是刘天华从事社会音乐教育的根据地,刘天华以改进国乐为宗旨,为中国当时的社会音乐教育作了大量工作。《音乐杂志》是国乐改进社创办的杂志,刘天华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阐述了其对于国乐改造的想法。《音乐杂志》创刊号,在“国乐改进社本社社章”中说明了国乐改进社的宗旨,“本社以改进国乐并谋其普及为宗旨。”3刘天华:《国乐改进社本社社章》,《音乐杂志》1930 年第1 期,第1 页。他在《新乐潮》第一卷第一号《我对本社的计划》一文中阐述了他对改进国乐的初衷,说道:“改进国乐这件事,在我脑中蕴蓄了恐怕已经不止十年,我既然是中国人,又是以研究音乐为职志的人,若然对于垂绝的国乐不能有所补救,当然是件很惭愧的事情。”4刘天华:《我对本社的计划》,《新乐潮》1928 年第1 期,第2 页。改进国乐是当时中国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当时的中国音乐濒临“垂绝”,学校音乐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他在《新乐潮》第一卷第一号《国乐改进社缘起》中说:“我国音乐在历史上虽有数千年可贵的事实……近数十年来政府既不提倡,学校又不列为正式科目,做弟子的要学习,还不免受父兄的呵斥与社会的蔑视,结果,所谓中国音乐,百分之九十九只能留在吹鼓手手里苟延残喘,这真是太不像话了。”5刘天华:《国乐改进社缘起》,《新乐潮》1928 年第1 期,第3 页。

所以,改进国乐成为了刘天华毕生的追求,他认为要想改进国乐,既不能趋于“保守派”的看法,也不能趋于“激进派”的说辞,而是采取中西调和的方法。他在《国乐改进社缘起》中认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些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固有的精髓,一方面采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两个字。”6刘天华:《国乐改进社缘起》,《新乐潮》1928 年第1 期,第3 页。他认为,取中国民族音乐之精华并借鉴西洋音乐,打开一条新路是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改良的途径。此外,暑期音乐学校也是刘天华从事社会音乐教育的方式之一,为培养学校音乐教员和社会音乐团体人才搭建了平台,他在《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向本社执行委员会提出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中说: “国内中小学的一般教员,其中受过音乐专门教育的固然有,而像某君这样不得已而哄骗孩子的也当然很多。如此一批一批的埋没,一代一代的哄下去,如何了得。”7刘天华:《向本社执行委员会提出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音乐杂志》1930 年第1 期,第4 页。可见,刘天华在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上都做出了大量工作,为改进国乐、培养音乐教员和音乐人才做出了巨大努力。

二、民族音乐,感人肺腑:刘天华音乐创作与演出的史料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主要包括《病中吟》《月夜》等十首二胡曲,《歌舞引》等三首琵琶曲、一首丝竹合奏曲、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和十五首琵琶练习曲等。近现代报刊中关于他的音乐创作主要是对他的作品、创作理念、演出情况等方面的介绍。

在刘天华创作作品的介绍方面,近现代报刊中记载了其作品的曲谱、创作经过等。1937年3 月6 日《广播周报》第127 期及145 期,分别介绍了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良宵》等,刊登了乐曲的简谱。1941 年《乐风》第11—12期,分别刊登了刘天华的二胡练习曲,如中把练习、断音练习、换把练习等。《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二号金式斌所作的《一个愉快的夜晚——记刘天华先生二胡独奏谱<除夜小唱>的产生》中记录了刘天华二胡曲《除夜小唱》的创作经过,“刘先生所作的二胡独奏谱,都不是这么短的时间内做成的,像这样即席作一类的东西,这次还是第一次。”8金式斌:《一个愉快的夜晚——记刘天华先生二胡独奏谱<除夜小唱>的产生》,《音乐杂志》1930 年第1 期,第2页。刘天华的作品中除了原创作品之外,还有根据民间音乐改编的民族器乐曲,如《饿马摇铃》等。1948 年6 月17 日《申报》第8 版新闻“自由谈”敦明的“二胡”中言:“刘天华制的二胡曲谱有《病中吟》和《饿马摇铃》之名,我想他是看透了二胡音色中苦闷的特征的。”9敦明:《二胡》,《申报》1948 年6 月17 日,第8 版。该文感叹了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病中吟》和《饿马摇铃》苦闷的情绪,二胡这个民族乐器的音色本身就低沉忧郁,刘天华根据二胡音色的特征制曲,天然混成,然而,该文中却有一个错误,《饿马摇铃》并非刘天华制曲,这是一首广东音乐,刘天华二胡演奏这首广东音乐,最多也就是改编罢了。

在刘天华音乐作品的演出活动方面,1931年9 月20 日及1931 年10 月10 日《申报》中均刊登了南胡圣手刘天华教授《空山鸟语》《病中吟》的广告。刘天华在民族器乐演奏和改良上的巨大影响力对后世民族器乐演奏家有很深的影响,后来的民族器乐演奏家继承和发扬了刘天华的音乐成就。在各种民族器乐演奏音乐会上,都会出现刘天华的作品。1936年5 月24 日,《益世报》中《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第三十七次演奏会秩序》一文记录了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第三十七次演奏会的节目单,其中有刘天华创作的《光明行》《月夜》。1936 年6 月20 日《申报》新闻,电影消息“丁致中二胡演奏会”节目单中曲目有“舜薰风采—古调、春怨—丁致中作、雨后春光—陈振铎作、良宵—刘大华作、空山鸟语—刘天华作、月夜—刘天华作、饥荒进行曲—丁致中作、病中吟—刘天华作、光明进行曲—刘天华作。”该新闻记录了丁致中二胡演奏会节目单,刘天华创作的曲目有《良宵》《空山鸟语》《月夜》《病中吟》《光明进行曲》。1935 年11 月9 日,《北平师范大学国乐研究社今晚在维斯礼堂演奏介绍》一文记载了北平师范大学国乐研究会演奏会的举办情况,节目单中有刘天华创作的《良宵》《病中吟》《空山鸟语》等经典曲目。

在创作理念上,刘天华把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进行改良,创新性的运用小提琴的演奏技法把二胡的把位和演奏技法加以改良,丰富了二胡这一民族乐器的音乐表现力。1932 年8 月15 日《申报》第16 版,“自由谈”济翔“纪音乐家刘天华”“其于二胡,尤能自抒妙意,创爲新声。每引弓一弄,能令听众低徊玩味,歌哭无端,感人之深,世罕伦比。二胡本庸微,自有天华,乃登上品,欧西人士有聆天华之乐者,叹谓微此君将不知中国之有乐云。”10济翔:《纪音乐家刘天华》,《申报》1932 年8 月15 日,第16 版。1941 年《乐风》第二期刊载了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练习曲,分为里弦、外弦和二弦互用。刘天华对于二胡这个乐器有自己明确的认识,《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二号,《<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中说道: “胡琴当然不能算做一件最完美的乐器,但也不如一般鄙视它的人想像之甚。我以为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而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11刘天华:《<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音乐杂志》1930 年第1 卷第2 号,第5 页。

三、以古为鉴,今日之师:刘天华对民族音乐发掘整理与研究的史料

刘天华除了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上的贡献之外,在民族音乐的发掘整理上也做出了很多成绩。如用五线谱翻译京剧曲谱,为《梅兰芳歌曲谱》作序,整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及《佛曲谱》等。《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及《佛曲谱》是他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到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而编成的民族音乐曲集。1932 年8 月15 日《申报》第16 版,“自由谈”济翔的“纪音乐家刘天华”记录了刘天华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上所做出的努力,“又言天华于所专习者外,凡与音乐有关者,如铜琴铜角古琴队乐,以乃昆腔京戏佛曲俗曲之类,亦无不悉心钻研,得其理趣。于和声作曲之学及古来律吕之说,亦多所窥览……故一生所写仅[二胡琵琶谱]十数种,及[梅兰芳歌曲谱]一书,均已行世。其未及付印者有[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及[佛曲谱]两书,又二胡新谱已成未成者各数种。将由其门弟子整理而刊行之,皆实录也,而天华一生亦尽于此矣。”12济翔:《纪音乐家刘天华》,《申报》1932 年8 月15 日,第16 版。文中论述了刘天华悉心钻研昆腔、京戏、佛曲、俗曲,有《梅兰芳歌曲谱》问世,并有《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及《佛曲谱》由其弟子整理刊行。刘天华对民间音乐的发掘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底蕴和浓厚的兴趣,据刘育和的《刘天华先生及对民族音乐的改革》一文记载,“父亲幼年及少年时候,在江阴即已接触了民间音乐,我们的家离江阴城内的涌塔庵及孔庙很近,每逢庙里僧家举行佛事,孔庙的春秋丁祭,县里举行迎神赛会,或大户人家办喜庆、做道场,遇有奏乐时,他总挤在人群里去看热闹……父亲长大后,还结交了涌塔庵其他会吹奏的和尚,向他们学习民间音乐,并一起演奏佛曲。”13刘育和:《刘天华全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年,第249 页。可见,刘天华从幼年和少年时就接触民间音乐,为以后的发掘整理民间音乐打下了基础。

刘天华为梅兰芳访美用五线谱记写京剧曲谱这个史实可以说为中外音乐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让外国人更加详尽的了解了中国音乐,如果说梅兰芳是中国音乐的传唱者,刘天华则就是中国音乐的编创者和翻译官。1929 年7 月10 日《申报》第4 版“自由谈”中的“梅兰芳招待美记者团”记载了刘天华出席梅兰芳招待美记者团茶会的情形,其中就有音乐家刘天华。在此次茶会之后,1930 年梅兰芳访美之前,为让外国人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国京剧,刘天华用五线谱记谱梅兰芳所唱京剧,编成《梅兰芳歌曲谱》。1931 年1 月21 日《图书馆增刊》第129 期“新书介绍”中介绍了刘天华记谱的《梅兰芳歌曲谱》,列举了十八种曲谱的名称,如《天女散花》《霸王别姬》《洛神》《廉锦枫》《红线盗盒》《贵妃醉酒》《嫦娥奔月》等。

刘天华在《梅兰芳歌曲谱》序中论及乐谱时说:“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忘为耳听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我国乐剧二界,尚有行其耳听、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谈进步,不亦难哉。是以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之乐谱始。”14梅兰芳纪念馆:《梅兰芳歌曲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年,第1 页。刘天华通过中西乐谱的对比,感受到欲发达中国民族音乐,乐谱的改良是端始。又说:“今国乐已将垂绝,国剧亦凭于危境,虽原因不一,而无完善之谱,实为其致命伤。设记谱之法早备于往日,则唐舜之乐,今犹可得而闻,《广陵散》又何至绝响。”15梅兰芳纪念馆:《梅兰芳歌曲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年,第1 页。可见,刘天华对于国乐改进的若干看法,在他看来,改进乐谱是改造国乐的当务之急。1935 年10 月10 日《独立漫画》第二期,徐訏《梅兰芳论》一文指出,“与梅兰芳同时代的,杨小楼、余叔岩,他们的外才是远不能与梅兰芳比拟。所以没有齐如山先生这样的人为其策划,没有刘天华先生这样的人为其帮助,没有刘半农先生这样的人为其写序,所以也就未出国同时也未得博士,他们只是会在冷僻的北平受一二百知音鼓掌而已。”16徐訏:《梅兰芳论》,《独立漫画》1935 年第2 期,第3 页。该文陈述了刘天华为梅兰芳出国演出提供帮助,为《梅兰芳歌曲集》做记谱工作,把京剧曲谱翻译成五线谱,以便于外国观众更能了解中国音乐。”餐英在1930 年2 月1 日《北京画报》第2卷第69 期《刘天华音乐之新贡献:梅兰芳歌曲谱出版》中说道:“梅兰芳此次赴美演剧,为便世界人士认识中国乐剧音调之优美起见,会请国立北平大学音乐教授刘君天华,记谱歌曲十八种,并用近代音符,制成五线谱,以供世界人士按谱寻声之用。”17餐英:《刘天华音乐之新贡献:梅兰芳歌曲谱出版》,《北京画报》1930 年第2 卷第69 期,第25 页。此外,刘天华对中国古代音乐、昆曲等也有研究,据《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五号,刘天华的《代程君朱溪答胡君瓠芦函》中记载,刘天华就国乐音阶、南北曲调名、昆曲唱片、古代音乐文献、箫笛开孔方法等方面与他人展开讨论。

四、昔人已去,万古流芳:追悼刘天华的史料

1932 年6 月刘天华因猩红热病逝之后,北京音乐界、刘天华生前好友、学生、家人等用实际行动悼念刘天华。有人写悼文,有人为刘天华作词作曲,有人写回忆录,有人开刘天华作品音乐会,追忆刘天华伟大的艺术造诣,追忆刘天华教学、学习、生活点滴。1933 年刘天华的兄长刘半农创办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刊载了很多纪念刘天华的文论及音乐作品,此外在《北洋画报》《益世报》《乐风》《读书月刊》《鞭策周刊》等报刊中都有很多悼念刘天华的史料。

1932 年9 月10 日国立北平图书馆《读书月刊》“编印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中介绍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的出版,全书共一册,内容为刘天华的遗像、遗墨、遗物、小传以及创作乐曲之全部。在《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中,刘天华的德国友人雷兴作、杨震文译的《纪念刘天华先生》一文评价了刘天华的演奏,该文在1932 年8 月7 日《鞭策周刊》第1 卷第23 期亦有刊登,“人们总觉得他这演奏是生疏的,但却又这样习熟,是别致的,但却又能令我们完全了解。”18刘半农:《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国立北京大学1930 年,第125 页。同时,也描述了西方人对刘天华演奏的认可,“对于我们西方人的听觉声音往往过于尖锐的乐器,这一种拉锯式引送的动作在那一位立于我们眼前台上,穿着颇觉有点异致的小礼服,而纯美诚实的一个人手底下腕下能如此名贵的发出声音吗? 能如此有了灵魂似的鸣吟吗? 所以当在他演奏一毕,登时鼓掌声怒涛似的起于他的四周。”19刘半农:《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国立北京大学1930 年,第126 页。还记载了刘天华在德国高亭公司录制唱片的过往,“他因我的鼓励允诺为德国高亭公司把他的《空山鸟语》和《病中吟》灌注音片( 高亭音片第233423号) ,但是他并不觉满意,他总是觉得自己的功夫尚有未到处,灌片那天我是特到场听他演奏的……清越的声音,真使人起超凡脱俗的清思。”20刘半农:《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国立北京大学1930 年,第128 页。最后评价了刘天华对中国音乐的贡献,“刘君的贡献是中国音乐复兴上的最优美的希望,或者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说是中国新乐的产生。”21刘半农:《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国立北京大学1930 年,第138 页。刘育和1933 年作《父亲的琴音》追忆了刘天华在家中创作二胡、琵琶曲的点滴,“平日父亲用他自制的乐谱弹琵琶或拉南胡的时候,总爱问我们好听吗? 如果说好,他一定还要问哪儿好。”22刘半农:《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国立北京大学1930 年,第146 页。刘半农1933 年作《书亡弟天华遗影后》,论述了刘天华在民族器乐改革、记谱法改革、传统音乐发掘整理、音乐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民十四,余东归,见天华小提琴亦登堂入室,即举在法所购一名厂小提琴赠之。七年以来,天华日与此琴俱,出则携以相随,入则操琴不去手,天华艺日益进,琴声亦日益美好。”23刘半农:《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国立北京大学1930 年,第149 页。萧友梅1933 年作《闻国乐导师刘天华先生去世有感》,赞颂了刘天华对国乐改造的贡献,并号召后人以刘天华的精神为指引,发扬国乐。“今天华先生于吾国正式设立音乐教育机关之际,竟能虚心研究,事事极力改良……愿海内从事旧乐者,急宜奋起,破除成见,以天华先生之精神为鹄的,一面研习西乐理论,一面改良教授法与记谱法,使国乐终有发扬之一日。”24刘半农:《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国立北京大学1930 年,第139 页。此外还记录了北大音乐传习所的西乐导师对刘天华学习西乐的赞叹,“传习所西乐导师之较老成者,莫不为之惊叹,曰不图中国乐师竟肯俯学西乐,且有如此成绩也。”25刘半农:《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国立北京大学1930 年,第156 页。

《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中除了上述音乐界和刘天华的家人、朋友、学生对刘天华的纪念文章之外,还记载了很多人作了追悼刘天华的歌曲、器乐曲和祭文、挽联等。如1933 年陈德义作《LACRIMA: 追悼刘天华先生》,降E 调。LACRIMA 的意思是泪,表达了陈德义对刘天华逝世的悲痛之情。1933 年刘天华的学生储师竹作《刘天华先生纪念歌》,a 小调,“光芒泰斗昭云汉,初惊远耀日华观,日华观里彩歌复旦,星忽陨兮悲来,山其颓兮魂断,吾将安仰奈何唤,国乐痛沉沦,外人同嗟叹,西方彼美空把榛苓赞。”26刘半农:《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国立北京大学1930 年,第178 页。1933 年王君瑾为追悼天华师作正调琵琶独奏谱《月魂》,工尺谱记谱。音乐界为刘天华作的祭文、挽联对刘天华英年早逝作了沉痛追悼,如1933 年《刘天华先生哀挽录》,北平音乐界全体、国乐改进社、杨仲子、杨竹平等写的祭文。刘半农为其弟作挽联: “体格过人、毅力过人、乃缺年寿、为家门哭、为艺术哭、摧我肝肠。”27刘半农:《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国立北京大学1930 年,第178 页。

除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中的纪念史料外,在近现代报刊中亦有很多纪念刘天华的史料出现。如1932 年6 月16 日,《北洋画报》中《音乐家刘天华之死( 上) 》一文记录了刘天华应美国胜利公司邀请录制二胡唱片的史实,文中还提到美国某乐社本来邀请刘天华赴美演奏,不料还为成行就已暴毙,“去岁应美国胜利公司之邀,会灌二胡两片,一名《病中吟》,一名《空山鸟语》,琵琶、提琴则皆未会灌片。美国某乐社本拟请其赴美演奏,初不意其竟以一周之疾,而暴亡也。”28聊:《音乐家刘天华之死( 上) 》,《北洋画报》1932 年第16 卷792 期,第1 页。1932 年6 月18 日,《北洋画报》中《音乐家刘天华之死( 下) 》一文记录了刘天华为梅兰芳访美翻译京剧曲谱的经历和刘天华的遗物。“为梅兰芳写锣鼓谱,死前一周,犹赴梅处亲写焉。著作方面,除于梅赴美时代梅作有歌舞谱外,在彼所办之音乐杂志中亦有若干。刘之遗物中,有琵琶一,二胡一,皆极可实,外有西洋小提琴一,价亦在数百元上,为刘半农代彼所购者。”29聊:《音乐家刘天华之死( 下) 》,《北洋画报》1932 年第16 卷793 期,第1 页。1932 年8 月29 日《申报》第12 版“大同乐会夜祭二乐家”一文记载了郑觐文在大同乐会音乐室祭奠刘天华的史料,以“花香酒菓,全鸣之琴”缅怀了“人间不幸,千古共伤”的音乐家。1936 年5月24 日,《益世报》中《追念先师刘天华先生》一文追颂了刘天华对于二胡的巨大贡献,“琵琶之外,师于各种乐器,无不研究,而尤善胡琴,会制二胡独奏曲多阙,婉转抑扬,令人百听不厌,使世俗且为显浅之乐器,一跃而成专家渴求之乐器者,非师努力之功何能如此。”30编者:《追念先师刘天华先生》,《益世报》1936 年5 月24 日,第4 版。1942 年《乐风》第二卷第四期,刊载了曹安和纪念刘天华的文章《追记穷教苦学的刘师》( 刘天华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论文) ,记录了曹安和和刘天华的师生情谊,还记录了刘天华学习军乐、二胡、琵琶的过往。“在清末民初,大家都还看不起音乐的时候,刘师对于音乐,早已兴趣浓厚,这在他排除一切环境的困难,到上海去学军乐这一段事迹,可以见得。”31曹安和:《追记穷教苦学的刘师》,《乐风》1942 年第2 卷第4 期,第20—23 页。“他女儿育和降生的那年,他正是在他手不释古琴的时候,因此提育和的乳名曰琴。”32曹安和:《追记穷教苦学的刘师》,《乐风》1942 年第2 卷第4 期,第20—23 页。

音乐界用实际行动悼念刘天华,相继开展了很多关于刘天华遗作的演奏会。在《益世报》中有很多新闻和文论记载了音乐界纪念刘天华的相关活动,如1935 年5 月26 日,《刘天华遗作演奏会昨晚举行》一文记录了刘天华的弟子曹安和、杨小莲、潘君芳、蒋风之、李广等在协和大礼堂举行刘天华遗作演奏会的情形。1935 年5 月25 日,《刘天华遗作演奏大会定今晚在协和举行演奏节目及其说明》一文记录了刘天华遗作演奏大会节目有二胡独奏曲《病中吟》《闲居吟》《苦闷之躯》《悲歌》《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月夜》;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等,并附有每首曲目的内容介绍。1935 年5月29 日,《刘天华遗作演奏会订期再度举行并拟赴津表演》记载了刘天华的弟子杨仲子等举行刘天华遗作演奏会并准备赴天津演出。1935 年5 月18 日,《刘天华遗作音乐演奏会,女院杨仲子等发起,廿五晚在协和举行》一文记录了杨仲子等发起刘天华遗作演奏会的时间地点。1934 年《天津商业画报》第11 卷第23 期,如闻的《刘天华遗曲之公演》一文中记录了音乐家蒋凤之、丁致中等音乐家在北平协和礼堂举行二胡演奏会,演奏了刘天华的遗作《三宝佛》《病中吟》等十一首。1942 年7 月5日《青年音乐》第1 卷第5 期,记载了国立音乐院为纪念刘天华逝世十周年举行纪念仪式,由刘天华的弟子演奏其遗作。

五、捕风捉影、移花接木:刘天华研究中的讹误探讨

近年来对刘天华的研究涌现出了大量的成果,对刘天华的音乐教育之路、音乐创作与演出、民族音乐的发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其中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存在讹误,如对于刘天华是否曾在国立音乐院任教一事的探讨。李诗原、齐柏平编著的《音乐表演艺术与作曲技法理论》中说道: “1927 年上海国立音专建立之后,其中的某些乐器已经成为音专的教学内容之一了。如当时的刘天华教二胡,朱英教琵琶。”33李诗原、齐柏平:《音乐表演艺术与作曲技法理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年,第9 页。这段话有两个讹误,第一,上海国立音专即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在1927 年时叫做“国立音乐院”,1929 年才正式更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第二,文中提到刘天华在当时的国立音专教二胡,据笔者考证,刘天华曾在上海国立音专教授二胡一事实为讹误。

如此类关于刘天华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一事的讹误、混淆、行文不明者不在少数,笔者根据史料记载,对刘天华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一事实为讹误的说法展开论证。追溯刘天华与上海国立音专的史料来源,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有一段文字论述如下:

“由新建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所举办的学生音乐会及师生音乐会,其中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附属管弦乐队及北大音乐传习所、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以及上海国立音乐院(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等等所举办的学生音乐会和师生音乐会,给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尽管这些音乐会也大多属于拼盘式的综合音乐会。当时在这些新的音乐教育机构中也逐步涌现出一些在演唱、演奏上比较优秀的教师,如:

声乐:周淑安、应尚能、张秀山等;

钢琴:史凤珠、张玉珍、杨祖锡( 仲子) 、王瑞娴、邱真霭等;

小提琴:赵年魁、全子贺、金子衡等;

中提琴:乔吉福、孟范泰等;

大提琴:付松林、李廷贤、冯莲舫等;

低音提琴:徐玉秀;

管乐:李廷桢( 长笛) 、穆志清、王广福( 黑管) 、连润启( 圆号) 、潘振宗( 长号) ;

打击乐:甘文廉( 定音鼓) ;

民乐:朱英、刘天华( 琵琶) 、杨时百、王露( 古琴) 、刘天华、吴伯超( 二胡) 等。”34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第90 页。

从这段论述中来看,并没有说明刘天华的单位归属,仅仅说明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附属管弦乐队及北大音乐传习所、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以及上海国立音乐院(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等等”教育机构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教师,而后列举的名单中出现了刘天华的名字。而且,在民乐部分刘天华名字前后的朱英、吴伯超均在上海国立音专有过工作经历,所以让后来的研究者对于刘天华是否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一事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也许就是刘天华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之说法的讹误源头。再如,此书中的论述“从20 世纪20年代开始萧友梅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北京的三所音乐教育机构的教学和管理,同时他还常关心当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为此他编写了大量提供普通音乐教育用的教材和作品。30 年代后他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几乎完全投入对‘国立音专’的建设和管理中。”35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第115 页。又说,“萧友梅在较短的时间内,陆续将居住在北京、上海的中外优秀音乐家都网罗到学校任教,其中中国音乐家主要有: 杨仲子( 钢琴) 、刘天华( 民乐) 、青主( 编辑) 、黄自( 理论作曲) 、朱英( 琵琶) 、应尚能( 声乐) ……在萧友梅的直接领导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确实为中国培养出不少优秀的音乐新人才。”36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第116 页。从行文的逻辑关系来看,很容易让人误认为当时萧友梅把刘天华网罗到上海国立音专任教。

对于刘天华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一说实为讹误的理由如下:首先,刘天华在1927 年国立音乐院成立时在北京创办国乐改进社,而且担任重要职务,这与南下上海进行教学存在时间冲突。徐士家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中说道“国乐改进社是一个民族音乐社团,由刘天华、吴伯超(1903—1949) 等人发起,于1927 年在北京成立。刘天华任总务主任,负责总管全社日常事务。该社于1928 年1 月创办了《音乐杂志》,至1932 年2 月,共出刊十期。由程朱溪任编辑,刘天华任总务,实际主持该刊。”37徐士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南海出版公司1997 年,第96 页。也就是说,1927 年国立音乐院成立以后,刘天华于1927 年8 月在北京忙碌于国乐改进社的创办,并负责该社的总务工作,而萧友梅于1927 年10 月南下上海创建国立音乐院,二者在时间上是重合的。

《刘天华全集》附录三“刘天华先生及对民族音乐的改革”中回忆道: 刘天华“他在百忙中,多年来坚持每星期给一位电话局工人郭宝善师父上二胡课,直至自己患病逝世。同时他希望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蓬勃发展,当他与学校同人一起向教育部申请在北京成立一所像上海一样的‘国立音专’时,他第一个签了名。”38刘天华曲、刘育和编:《刘天华全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年,第215 页。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刘天华每周都要教授二胡课,并希望在北京也可以成立一所像上海一样的“国立音专”,可见,刘天华内心里对于“国立音专”的认可与渴望,也许这种渴望正是由于他没有踏入教学的遗憾。

其次,刘天华在1927 年至1930 年在北京燕京大学随托诺夫、欧罗伯学习理论作曲等,直至病逝从未间断,这也与南下上海任教存在矛盾。据《刘天华先生年表》记载,“1927 年(32 岁) :从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外籍教授学习理论作曲。因托诺夫去津,改从欧罗伯学习。1928 年( 33 岁) 创作《除夜小唱》《闲居吟》,发表《空山鸟语》定稿。1929 年(34 岁) :创作《虚籟》。1930 年( 35 岁) ,继续从托诺夫学习,直至罹病,未间断。1931 年( 36 岁) 在高亭公司灌音二胡曲《病中吟》及《空山鸟语》,琵琶曲《歌舞引》及《飞花点翠》。1932年(37 岁) 6 月1 日赴天桥收集锣鼓谱,染猩红热,罹病仅一星期,6 月8 日晨5 时20 分逝世。”39刘天华曲、刘育和编:《刘天华全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年,第239 页。从刘天华1927 年以后的生平年表看来,刘天华跟随两位外国专家学习音乐,“直至罹病,未间断。”

再次,从刘天华乐曲创作的经过及演出中也可以看出他这一时期的活动轨迹。据金式斌的《一个愉快的晚上——记刘天华先生二胡独奏谱<除夜小唱>的产生》记载,“在去年除夕那一天的晚上,我们几个刚刚在那里学音乐的ABC 同伴,L 君和H 君和我都聚集在刘天华先生家里过年。平时为了国乐改进社的事情,刘先生老是忙着替各人愁这个事情还没有办,那篇文章还没有做,尤其是对于我罢,那一天最妙的是大家先把正经事情抛开……经过了几段随意的演奏,又靠着科学的制造品听了几节名家的名曲,刘先生忽然说: ‘我好久没有作谱了,我想在今天做一个小小的二胡谱,做今天快乐的纪念。’”40刘天华曲、刘育和编:《刘天华全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年,第213 页。可见,《除夜小唱》是刘天华于除夕夜在家中完成的,而且文中指出,“平时为了国乐改进社的事情,刘先生老是忙着替各人愁这个事情还没有办,那篇文章还没有做,尤其是对于我罢,那一天最妙的是大家先把正经事情抛开。”可见,刘天华此时在北京忙于国乐改进社工作,在除夕这个可以放松一下的时间创作了《除夜小唱》。刘北茂述、育辉执笔的《刘天华音乐生涯 胞弟的回忆》中提到:“据钢琴家老志诚先生的回忆,从‘国乐改进社’成立前不久至1930 年的三四年间,天华一直在跟他合琴,上述曲集中的乐曲大部分都合过。其中合得最多的是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萨拉萨蒂的《吉卜赛之歌》等技巧艰深的作品。志诚先生回忆说,他经常晚上或下午去天华先生家,很晚才离开。”41刘北茂述、育辉执笔《刘天华音乐生涯 胞弟的回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年,第120 页。文中介绍,钢琴家老志诚在国乐改进社成立不久到1930 年这段时间一直在与刘天华进行合琴,经常很晚才离去。

最后,上海国立音专的创办人萧友梅在刘天华病逝后的追忆中明确了这段历史。萧友梅在《闻国乐导师刘天华先生去世有感》中介绍了与刘天华一起工作的经历时讲到“至十六年秋,余来沪办理国立音乐院,遂与天华先生分手,而不意五年不见,竟成永别。”42刘半农:《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国立北京大学1930 年,第142 页。从萧友梅这段介绍中我们可以明确,刘天华并未在国立音乐院有过工作经历。此外,洛秦、钱仁平主编的《国立音乐院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图鉴(1927—1941) 》中介绍了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时期学校的教职员信息,均没有刘天华的执教信息留存。

结 语

刘天华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国乐大师,在近现代报刊中存留了很多关于他的音乐教育之路、音乐创作与民族音乐发掘整理活动的介绍,丰富了刘天华研究的路径。近年来对刘天华的研究对其音乐理念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探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中的讹误使我们得到警示,在研究音乐人物时,本着客观、负责的研究态度是研究的关键。

猜你喜欢
刘天华国乐梅兰芳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梅兰芳评传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国乐改进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
名旦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