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
摘 要: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乃至全世界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创意似乎已经渐渐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而在文化经济思维的大视角下,节日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传统节日也开始走出了一条创意节日的道路。
关键词:文化经济;创意;节日
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文化产业越来越被倡导的今天,“创意”似乎变成一个很洋气的词语,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节日,也被“创意”了一把,悄悄地发生着微妙的化学反应。
1 解读文化经济思维
文化经济思维,单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它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文化、经济和思维。分别将其扩充开来便是:文化内涵、商业模式和创意思维。因此,文化经济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文化、创意和商业模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会了将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便学会了运用文化经济思维。
如何正确地对这三者进行认知,是运用文化经济思维的前提。首先,文化是内核。所谓文化创意产业,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创意让文化向经济转变,最终形成产业。因此,文化经济思维里的文化便是三者中最基础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或文化元素的载体是无法通过创意和产业化运作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其次,创意是方法。使得文化内涵或者承载文化元素的载体进行转变的是创意。只有通过合理的创意方式,才可以赋予一个文化元素新的意义,而不单单是包含文化的文化商品。因此,创意是文化商品向文创商品转换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最后,商业模式是渠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中提到,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所谓产业则是将一个单一的项目组建成一个链条式发展,从而产生链条式生产、加工、制造、宣传等系列综合体,是一个聚集体。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形成产业化运作,而实现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这个产业链的渠道便是商业模式。一个只具备了文化内涵和创意,而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的商品,不算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文化创意产品。只有文化内涵和创意想法,而没有按照工业标准,进行产业链的运作,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以一只普通的杯子为例,印上了京剧脸谱的杯子只能算作是文化商品,因为它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京剧的元素。倘若这个杯子上的京剧脸谱可以根据水温的不同而改变,这便是一个文化创意产品。
文化经济思维是活化动态的,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不同时代的文化和商业模式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要用发展、活化的思维去看待文化创意产业。一个同样的文化元素,我们也许在发展的今天,可以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和创意密码,使之重新落地活化,成为更容易被现代社会所接纳以及产生共鸣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找到一个适合文创产品更好地在当今发展的商业模式,也是文化经济思维活化动态的体现。
2 传统的节日文化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节日,蕴含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宗教、民族差异、地域差异等等,庆祝方式自然也各不相同。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
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们不难发现,团聚与亲情似乎是每个传统节日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这或许也是中国人独特的节庆文化内涵。我们将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最基本的情感寄托到节日中,借由节日来传达我们对于情感的诉求,我们期望在节日里和家人团聚,和爱人浪漫一把,向友人诉说衷肠。节日里的饮食文化、行为文化,其实也带动了消费,改变和影响着节日期间人们的消费行为,于是便产生了节庆消费文化,逐渐形成了节日里的消费行为和商业模式。但由于这些传统的节日文化,都是从古流传至今,自古以来就有,而不是人们创意的来的。这是和当今创意节日之间相比最显著的差异。
3 雨后春笋般的创意节日
创意节日,目前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和传统节日相比,创意节日是人们人为地通过某种创意联想定义出的节日。如果这样说大家还是没有准确的概念的话,那么创意节日的例子一出大家便惊觉它其实就在你我身边。例如,近几年异常火爆的双十一“光棍节”,3月7日“女生节”,5月20日“表白节”,8月3日“男人节”等等。这些节日便是创意节日的代表。节庆文化本来就属于文化产业的一种,而且运用上文提到的文化经济思维进行解读,创意节日似乎本来就是个较为成功和典型的文化产业案例。
首先,创意节日本身也承载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那便是情感元素,通过节日将人们的某种情感抒发出来,表达人们某种美好的夙愿,同时运用文化经济思维的活化动态性,赋予其新的内涵。例如,双十一“光棍节”。几乎所有传统的节日都是幸福团圆的,却很少考虑过落单的人的感受,加之现代人“自嘲”、“自黑”的行为喜好,“光棍节”便有了这样新的节日文化内涵。其次,创意节日自然是通过创意的方式转换而来。这是它与传统节日最直观的差异,但这种创意的转换都是合理存在的。例如,11月11号,由于4个1,看起来孤苦伶仃,而且数字“1”本来就很像一个棍子,于是便创意联想到了“光棍节”;又比如,5月20日,因为谐音有点像中文“我爱你”,而这恰好是一句表达对思慕之人爱慕之情的语言。因此,这一天便被赋予了“表白”、“告白”的创意含义,从而创意为“表白节”。最后,创意节日也很好地运用到了合适的商业模式。节日往往是大家走亲访友的时机。因此,势必会有适合节日的特定的馈赠礼品的产生,这便是节日影响人們消费行为的地方。因此,节日里的商业模式便应运而生。创意节日由于其本身的创意性,便是一个十分吸引受众的卖点,这也给创意节日的商业模式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它们的受众更加容易形成,而不用可以招揽受众。同时,因为创意节日是人为产生的,所以人们便可以在一开始赋予它一个便于商业模式运作的“创意链接”。例如,双十一的“光棍节”,现如今已经不再是专属于单身人群的节日,而逐渐演变成了“全民狂欢购物节”。而最先从中尝到甜头的淘宝网,从开始设立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以来便硕果连连。今年刚刚结束的双11淘宝总销售额更是达到637亿元。现如今的双十一狂欢购物,已经不再是淘宝的独角戏,而是扩展到所有电商进行促销炒作的节日,再演变到连实体店都已经按捺不住,也纷纷在这一天进行促销让利,双十一“光棍节”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全民狂欢购物节”。又如台湾宫原眼科糕饼店自创的“啃书节”,由于其产品包装酷似书本。因此,原创“啃书节”这一独有的创意节日,从而提高了卖家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独有的创意节日商业模式。
4 结论
也许某些创意节日的产生,并没有得到业界及专家学者的认可。但节庆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创意节日的确包含了文化内涵、创意和商业模式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通过文化经济思维活化动态的特点,赋予某些日子新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意转换,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便是当今文化经济思维视角下的创意节日。然而,我们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创意节日的“度”,不能因为一味地不合理的创意,而抛弃了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活化。创意固然重要,但反映人们节庆文化的内涵更为重要。另外,创意节日的商业模式,也要更加个性化、多元化,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消费者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