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宏刚
【摘 要】石油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石油产业陕西省的支柱产业,其改革管理成效不仅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建设,也直接影响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延长油田在资源、人口和投资红利消失的新阶段,苦练内功、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是必由之路。笔者着眼加强企业内部改革与管理,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延长油田;改革管理;企业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活力和竞争力、提高质量效益的明确要求,并相继出台了系列改革措施。延长石油集团也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在调整体制机制、完善考核导向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的改革举措,下放权力、下沉责任、传递压力,着力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延长油田仍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符合、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找准管理的空白点,理顺管理的交叉点,分开管理的重叠点,致力管理创新,提升发展能力。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是推动企业发展、提升质量效益的动力源泉。延长油田需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集团总部整体管控方案和管理体制的要求,调整完善公司与基层职能,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厘清权责边界,强化公司对关键职能的管控,着重解决战略管控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问题。重点是应该进一步修订完善公司董事会、党政联席会、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及专项会议的议事内容和规则,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油田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管控模式,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结合实际“简政”放权
总体是对内部各管理层级间,进一步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分级分类管理。公司对基层的管理,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由微观、直接管理转为宏观管理、监督考评。即油田公司是决策控制、制度输出、文化设计中心,负责确定管理模式,对基层定职责、标准、指标,抓宏观、监督、考评;各单位是执行控制、运行管理、价值创造中心,负责开展管理活动,定工作、办法、措施,抓运行、成本、效益。工作的重点是逐步理顺两级关系,细化各级权责,压缩审批环节,优化工作流程,构建“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的责权利体系,确保流程统一、控制集中、界面清晰、简洁高效。
三、突出质量效益导向,深化内部管理改革
一是探索分类管理、差异控制、达标晋级的路子。主要是把基本要素相近的采油厂分别划为一类,增强管理的同类可比性;在统一管理框架下结合个体因素,区别对待,灵活控制,不搞一刀切;对各单位制订不同管理等级,分阶段有计划地达标升级。
二是深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整合共享经营信息,将一切组织、一切收支、一切投资纳入预算的笼子,严格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考核,切实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扎实开展内外对标活动,推动计划、预算、对标、考核的“四位一体”同步联动,确保预算费用的刚性控制。
三是建立注重回报的投资管理机制,建立效益导向的考核分配机制,加强投资计划管理和成本预算控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四是严控公司投资规模和负债规模,落实各单位投资责任,从源头上治理盲目投资的乱象。严格投资决策程序,转变前期工作重心,重点做好论证优化、落实投资条件和风险控制等工作,强化投资责任追究,着力控制投资风险。
五是下移管理重心,重点是划小考核单元,加大基层队站、班组考核力度,尝试工资奖金费用全部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调动各层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是改进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二级单位领导人员的薪酬不应与“产量规模”硬挂钩,要增加“效益”的权重,不能简单以产量规模和发展速度论英雄,形成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价值创造激励、考核结果应用和管理效益责任追究。同时,健全薪酬分配机制,常设考核督查机构,严格过程控制,层层传递压力,强化管理预警,将考核工作常态化,改变过去已成事实,年终考核模式,真正形成重业绩、重效益的政策导向。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降低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企业最大的成本。国际国内经济和石油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状况,要求企业必须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否则就会路越走越窄,发展越来越难。重点是按照“控制机构编制,控制用工总量,控制人工成本,规范薪酬分配秩序”的思路,加快机构调整,完善用工机制,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优化结构,盘活存量,实现用工总量负增长。畅通三支人才队伍成长通道,形成适合个人特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职业发展机制。加大竞争性选人用人力度,完善员工免职、降职、撤职、辞职制度,建立健全能上能下机制。进一步改革工资体制,强化工资专户管理,着力体现员工的岗位价值。改进全员业绩考核评价机制,搞活内部分配,建立员工向一线和油井岗位流动的激励机制,探索员工收入与个人贡献、企业利润挂钩考核、同步增长机制,促进员工创业奉献,实现依法规范、精简高效用工,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周斌.激励理论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