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娟
摘 要:本文主要以文献法为科学研究方法,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年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经验具体分析课程标准的部分内容,以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 科学课程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40-01
科学是社会经济与社会生产的永恒话题,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常识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科学意识与科学兴趣的形成。在中国小学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备受学校、家长和教师的重视。为帮助基层小学科学教师认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思想层面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视,使教师尽快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完成从课程标准到服务学生的转变,需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部分内容进行再认识。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定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将课程的基本属性定位在“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具备的科学素养,亦或理解为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新事物的认知素养。这一素养并非单一指向学生的某一方面,而是希望学生在科学综合能力方面全面提升,进而与新课标倡导的动手、创新等理念匹配。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教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课程专家将科学课程定位在科学知识的习得与掌握方面,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科学知识的讲授方面,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植物的生长需要具备适宜的温度、必要的水分以及充足的阳光等。后来随着国人对于科学教育理解的加深,认为仅仅对科学知识进行灌输,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得以提升,学生很难出成绩。因此,本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大变化便是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除具备一定植物生长的知识外,能够通过具体观察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其他因素及生长过程。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能力,并对观察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特点,提出疑问,通过再学习提升基本科学素养,以利于学生今后从事科学工作。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的再认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一个重要的变化便是强调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笔者对其的理解为,多年来我国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很多学校、家长以及老师对于培养分数高的学生,对于升学率极为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主课的教师经常会挤占小学科学课程,认为科学课可有可无,科学课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所占分量较小,不值得重视,应将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投入到语数外等主课程的学习中。在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缺少必要的教具以及演示图表,小学科学课程被置于无人理睬的境地。以上两种情况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均现实存在,都是我国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学生享有学习科学知识的权利,本次新课标特意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全部小学生能够沐浴在科学的阳光下,提升对于科学的认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今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工作。
三、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开放性的认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一大特点便是重视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强调在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走出教室,打破教材的限制,打破课程的束缚,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给学生创设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机会。传统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生涩的科学知识,很难利用抽象思维思考部分科学内容,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意义不大,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倡导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开放性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开放性主要是课程内容上打破原有教材的条条框框,结合书本知识与现实环境进行科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多采用观察、探究、发现等教学方法;在教学环境方面不局限于教师以及实验室,校园、大自然等等均可成为必要的教学环境;不局限于终结性评价,而是建立以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诊断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开放课堂,让学生更好地投身科学知识的学习。
结束语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更是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方向。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具体分析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部分内容,以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余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