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城市化战略下大连临港产业梯度转移对策研究

2014-12-17 08:35磊,陈
大连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临港主城区组团

石 磊,陈 娜

(1.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

“大连全域城市化”这一战略自2010年提出以来,一直被大连市委、市政府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按照多中心规划、组团式开发、链条式发展的思路,对大连市城市空间、产业和功能布局进行全域统筹谋划,逐步建设形成以主城区、新市区、黄海区域和渤海区域为主的“四大城市组团”。根据主体功能区域规划,全域城市化致力于加快推进制造业布局向北转移、生产要素向北聚集、基础设施向北推进、城市功能向北延伸、重大项目向北落户,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和规模[1]。按照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思路,主要分布于黄海岸线一侧的传统临港工业则应积极寻找备选港址。大连湾、大窑湾作为大连的老港区,分布了石油化工、船舶制造、钢铁、机械等诸多临港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空间布局已经非常紧张,土地、水、电等资源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束缚其进一步的发展,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也有悖于大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总体形势。因此,以黄海沿线为主的临港工业带进行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分析研究大连市各区域的临港产业梯度,探寻临港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路径,根本目的在于拓展城市空间布局,确保大连城市未来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大连临港产业梯度分析

根据大连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本文研究的区域范围界定为:由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旅顺口和高新园区构成的“主城区组团”,由开发区、保税区、金州和普兰店构成的“新市区组团”,以瓦房店、长兴岛为主的“渤海区域组团”及以庄河、花园口、长海为主的“黄海区域组团”[2],如图2-1所示。

从2010年工业产值来看,在大连市各区域中,“主城区组团”的工业总产值名列首位,其工业总产值是长海县的199.1倍,庄河市的工业总产值仅为组成区组团的32.7%。“主城区组团”中除了老城区中山区、沙河口区、西岗区的工业总产值较低,其他各区的工业总产值均大幅领先于“黄、渤海区域组团”,见表2-1。在工业产值指标方面,大连市各地区也存在较大的梯度差。表2-2给出了大连市各区域的临港第二产业的区位商,由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旅顺口等构成的“主城区组团”区位商总和为31,“新市区组团”的区位商为42.5,“渤海区域组团”的区位商为15.1,“黄海区域组团”的区位商为11.4。大连市“主城区组团”、“新市区组团”的区位商之和为73.5,占大连市的临港第二产业总额的70%以上,显然属于临港第二产业的高梯度区域;“渤海区域组团”次之,但仅有15.1,“黄海区域组团”最低,后两者属于临港第二产业的地低梯度区域。

“主城区组团”作为大连市区域内的高梯度地区,临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产业,积极将临港产业转移到邻近的“新市区组团”及“黄海、渤海区域组团”,既可消除大连市主城区产业结构的臃肿,又为其他区域组团经济起飞奠定基础。而“黄海、渤海区域组团”基本处于工业产业梯度的较低层次,承接“主城区组团”及“新市区组团”的临港工业产业转移对大连市的总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表2-1 大连市各区域工业产值梯度分析(单位:万元)

表2-2 大连市各区域的临港第二产业的区位商比较

二、临港产业转移的区域规划思路

在全域城市化战略的总体思想指导下,大连市临港产业应适时地向黄海岸线北部及渤海岸线转移,如图3-1所示。长海县、庄河市的黄海岸线、复州湾、长兴岛等均拥有良好的深水港湾和便捷的交通,具有发展船舶制造业、石化产业等临港产业的优势条件,是高梯度区域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3]。

(一)城市空间重心向新市区迁移

随着临港产业的迁移,大连港作为大连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临港产业的核心功能载体,必然要寻找新的替代港址,依托新港区的大规模港口建设,临港产业在新建港口工业园区的聚集和规模效应发展才能够实现。港口地理位置的迁移、替换演变决定了大连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临港工业占用土地比例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城市空间结构应当由原来的一个核心逐渐演变为双核乃至多核,进一步发展连接成带状结构,从而使全域城市化的空间布局得以实现,大连市的空间重心则由老城区迁移至新市区以更趋于均衡。

(二)临港产业“向北向海”发展

临港产业的聚集发展是推动港口迁移的动力,而港口迁移的方向又决定了大连市临港产业的“向北向海”发展。大连是一个三面环岛的城市,向海发展是所有沿海城市发展的必然道路,大连应充分发挥海岸线的长度优势,提高港口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临港产业发展为基础的全域城市化战略规划也致力于向海转身布局和拓展,按照规划,大连市的社会人口重心应逐渐向新市区迁移,第三产业重心向老城区迁移,而第二产业重心则逐步转移到新建港区及黄海、渤海岸线临港工业聚集发展区域。

(三)明确四大城市组团产业分工

主城区组团着重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建设国际商务休闲区、科技软件孵化和创意产业聚集区以及环境宜人的生态文明宜居城区。新市区组团重点打造成先进的临海临港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际航运服务资源集聚基地,大力发展物流园区,以及建设社会人口重心的宜居新城区。依托石油化工、船舶制造等重要临港产业,努力将渤海区域组团发展建设成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和渤海岸线新城区。黄海区域组团则致力于开展一般传统制造业、水产业和旅游度假等产业,建成城市特色区域和国际旅游新城区。

图3-1大连地区重心位置及产业转移路径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指导、规范、服务职能,优化产业转移环境

大连市临港产业的梯度转移首先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立足于各组团区域的比较优势,注重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职能,发挥企业在产业转移的主体作用,同时又要正确发挥政府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指导、规范、协调、服务职能。在充分比较分析大连市各区域组团的资源对比优势和产业结构状况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导向,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势资源深度加工有机结合,规范和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聚集型产业整体转移。对于产业梯度较高的“主城区组团”及“新市区组团”,要鼓励不再具有区域资源竞争优势的企业向外转移,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结构,通过出台环保、安监等相关政策法规助力发展速度趋缓产业的转移效率。产业承接地“黄海、渤海区域组团”地区还存在着人力资源素质低、经济体制相对不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较薄弱等问题,因此,该区域地方政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一是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劳动力培育形式,综合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相关软、硬件基础设施的保障建设;二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临港工业园区规划,构建与主城区及更广区域的完善的交通网络,大幅度地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三是构筑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服务软环境。此外,大连各区域各级政府都要提高工作和办事效率,减少项目审批环节以提供最快捷方便的服务,提升政府服务职能以提供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最后,大连临港产业转出区和承接区域的各级政府还应完善地方政府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并通过常态化的对话交流达成合作框架和协议,通过制定互利互惠的政策,为临港产业的转移和承接创造最佳的条件和环境。

(二)强化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性作用,增强产业转移的内生动力

如前所述,大连市“主城区组团”、“新市区组团”与“黄海、渤海区域组团”存在着明显的产业梯度,具备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必要条件,然而企业是产业转移最终得以实现的根本力量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大连市临港产业的梯度转移过程中应当发挥各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结合市场引导和政府合理政策的搭台,增强企业转移的内生动力。主城区的临港工业企业应当通过实地考察、主动承接地政府支持、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抱团迁移等多种方式就近转移到黄海北部、渤海区域组团。而在大连市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具体手段方面,应遵循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原则,利用企业熟知市场需求、信息全面丰富的独特优势,结合政府的政策引导,选择适合本企业自身产业转移的最佳方式,从而提高区域产业转移的整体效率。

(三)调整港区布局,创造临港加工区,承接临港产业转移

大连现有的临港加工区主要集中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在全域城市化战略下大连市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充分发挥大连黄渤海岸线优良、港湾众多的条件,创造更多的临港加工区以接受临港产业的转移。积极发展“前港后区”模式,发挥大连湾和大窑湾水深港阔的自然优势,建设成区域型综合枢纽港口,而在港口区域后方则重点发展临港加工区和物流园区。以渤海岸线的旅顺新港、复州湾、长兴岛为重点建设对象,整合港湾及其周边岸线地域创建临港工业园区,鼓励产业转移中的龙头企业积极建设企业码头和相关产业链的临港加工场区。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投资力度,围绕临港工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并制定园区重点产业规划以明确产业依托和布局,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措施,以全面保障临港产业转移的承载。

临港产业园区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开发和建设临港产业园区就是“筑巢引凤”,黄海、渤海区域组团要充分发掘、利用自身的港口自然优势,积极发展建设临港产业园区,为产业转移项目引进奠定基础。例如,长兴岛依据其优良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园区,依托天然优良深水港,着重建设化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临港优势产业集群,力争成为主城区组团临港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区。产业承接地要遵循大连市全域式谋划的思路,以承接的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形成产业链条,带动区域内其他城乡企业的发展。加强临港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并充分发挥和利用临港产业区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综合开发与城市建设。这样做,既能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又能加快构筑县域新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大连市全域发展的新格局。

(四)依托主导产业,建立临港产业集群

在全域城市化的战略指导思想下,大连临港产业的转移过程中应当依托主导产业,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和技术集聚,建立临港产业集群。例如,大连的石化产业正随着大孤山石化园区搬迁和长兴岛石化园区的建设逐步向北转移,在此过程中,应当围绕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两大龙头企业,明确石油的深加工、精加工方向,集聚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实现产业链在整体转移过程中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此外,加强和提高造船和装备制造业的凝聚力,发挥大连的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集聚优势,带动船用柴油机、通讯导航、船载设备和装饰装修等相关产业向临港产业转移和聚集。总之,黄、渤海区域组团在承接临港产业转移,形成新的临港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注意产业在集聚中形成竞争优势,再以竞争优势强化集聚。

(五)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连全域进行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转移北上,必须以循环经济为基本原则,按照各区域的经济基础条件以及黄海北部、渤海岸线的资源环境特点,科学设计和布局发展临港产业集聚区,绝对不能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大搞临港产业园区,更不能以破坏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来建设新的产业园区。根据大连“山多地少”的土地资源稀有性特点,在推进临港产业向北向海的转移进程中,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开发,生态环境资源要提供给具有保护与修复优势的开发项目,产业资源向临港产业聚集区域集中,整体提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可利用率,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

(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培养高新科技人才

随着产业资本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注入,将会给产业承接地带来产业技术的引进和提升,产业转移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要素则是对于随着产业转入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而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则是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作为产业承接地区,黄海、渤海区域组团拥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劳动力廉价优势,但是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和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从而改变自身人才缺乏和人才流失的局面。各区域产业承接地政府应通过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形式,加速培养临港产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要重视“能人”效应,大力推动海归人员的“回流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海归人员带回的资金、技术、项目等,为大连承接更高梯度的产业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1]周嘉.全域城市化:大连面向未来的新支点[J].经济研究导刊,2011,(06).

[2]李鹏.城市化理论与大连市全域城市化战略推进[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05.

[3]陈航,等.大连市临港产业布局与调整[J].水运管理,2009,(09).

[4]李彦哲.国内外临港产业发展对大连港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1,(03).

[5]陈蕊.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调控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10.

[6]张翠丽,等.临港产业的地域组织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2 )

猜你喜欢
临港主城区组团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浅析石家庄主城区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社会力量如何“组团”——蓝田推行“六融六共”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福州市主城区园林绿化引进社会化管理改革研究
兵器组团“打雪仗”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