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霖,沈 洁
对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是当前护理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1],为探索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特点及培养方法,我校对2008级护生进行了为期1年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改革实验,并对实验效果进行追踪调查:以时间为横轴,以人文关怀品质量表测评结果为纵轴,勾勒出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形成的轨迹。现将调查及结果分析如下,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有效培养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方法及策略。
1.1 研究对象 我校2008级在临床实习的56名护理本科生,均为女性。
1.2 干预策略 本次教学实验选择《护理学基础》作为教改课程,之所以选择这门课程,是因为该课程为护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树立其专业思想、培养专业情感的最佳时机,且我校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多样,包括课堂授课、实验室学习、临床见习及两周临床实习等,教师能够利用不同学习环境,实施多种干预手段。实验干预贯穿于整个《护理学基础》的教学过程。在开课之初,课题组召开全体师生参与的动员大会,概要介绍教学实验的目的、方法及要求等,并使用护士人文关怀量表进行品质得分的基线调查。实验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利用每次课的课前5min,师生共同分享关怀故事,这些故事最初由老师提供,之后由护生讲述;成立关怀小组,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内外关怀实践活动,并就每次活动撰写关怀日记;教师不定期推荐人文关怀读物、影视作品等。实验结束后,师生共同挑选和整理关怀日记,结集成册,并最终于201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生命的颜色》人文关怀教学辅助读物一书,该书由护生自己构思、编排,且每个关怀故事均附有教师评语。
1.3 研究工具
1.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信息,如年龄、性别、学历层次等,以及影响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形成的有关因素,如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政治面貌、是否担任过班干部、是否接受过人文关怀教育等。
1.3.2 人文关怀品质量表 采用刘于皛等[2]编制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进行测评,内容包括人文关怀品质的4个维度即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感知共29个条目。该量表为Liket 5级评分量表,每个条目从“不赞同”到“赞同”分别赋值1分~5分,满分为145分,得分越高,提示护生人文关怀品质越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3,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14~0.849;内容效度(CVI)为0.986[2]。该量表曾被应用于测评上海市部分综合性医院护士的人文关怀品质。
1.4 资料收集 在人文关怀教学干预前、人文关怀教学干预后、临床实习前、临床实习5个月4个时间点进行测评。采用使用统一指导语,匿名作答的方式统一发放和回收问卷。人文关怀教学干预前后的调查在课堂完成;实习前调查,由课题组成员在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动员时发放;实习5个月时的调查,由课题组成员至各实习点发放。每次调查均发放问卷56份,每次回收有效问卷均为56份,有效应答率为100%。问卷回收后所有数据由课题组2名成员双机录入。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56名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在各时间点的得分情况 分
此次教学实验,干预措施主要运用于护生《护理学基础》的课堂学习,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护生临床实习期间,课题组没有实施干预。为观察实验效果以及护生关怀品质的内化情况,课题组选择在人文关怀教学干预前后、临床实习前及实习5个月这4个时间点进行测评。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护生临床实习前后,其品质的得分情况。从测评结果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发展轨迹呈现一个逐步提升,而后在临床实习之后稍有下降的特点。教学干预前后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得分均有提高,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课题组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对提升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具有较好的效果;但临床实习之后,护生在人文关怀理念、知识和能力等维度上得分均有所下降,只是人文关怀能力稍有提高,但与实习前比较,各维度比较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护生临床工作范围扩大、劳动强度增加、机械重复性体力活动增多有关,无暇顾及对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也可能与临床老师更注重技能教学,忽略对护生情感的塑造有关,提示在对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过程中,临床实习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有待于加强和提高。
3.1 有效干预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护生的关怀品质 此次教学实验采取了多种干预手段,包括课前5min、成立关怀小组、撰写关怀日记、推荐关怀书目、出版人文关怀辅助教学读物等,教学实验期间,课题组非常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护生不是被动接受干预,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关怀活动中来,她们才是活动的主角,比如课前5min的活动主题由她们决定,教师只要求活动主题围绕关怀开展,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撰写关怀日记,所出版的辅助教学读物也是从护生的日记中挑选,并由她们自己策划编排,老师主要起组织和指导作用。整个实验过程,护生富有激情,参与程度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量表调查结果,学习期间,护生关怀品质的4个维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充分说明了实验所采取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也提示在培养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去思考和组织各种能够激发护生关怀情感和潜力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品质的形成。本次实验只是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展开,可以将这些教学措施推广到其他护理专业课程,并根据其教学特点,开展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关怀知识,并建立良好的关怀意识和感知,逐步具备人文关怀的能力。
3.2 加强临床实习期间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3.2.1 制定规范的临床人文关怀教学制度 在实习大纲中明确要求必须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品质及能力,以制度的形式予以保证并且落到实处。临床实习大纲是护生进入临床学习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护生开展临床学习的依据[3]。大纲制定了护生实习的轮转计划、学习要求,随着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呼声的高涨,对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大多数护理院校的实习大纲中有所体现,但实际落实情况却有待商榷。因此,应在实习大纲中制定规范的临床人文关怀教学制度,详细制定开展人文关怀的教学要求及活动,如每个科室应有一定的学时用以开展临床人文关怀教学,带教老师必须指导护生进行一定学时的人文关怀实践,在考核中也必须体现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评判,强化带教老师的带教意识以及护生的学习意识,以制度的形式保证临床人文关怀教学的开展。
3.2.2 创设开展人文关怀教学的临床环境 在教学制度保障的基础上,还需创设一个有利于开展人文关怀教学的临床环境,包括医院科室的硬环境以及护理人员思维言行的软环境[4]。硬环境的建设比较容易,于细节处体现关爱,如粘贴各种标语、增设扶手等,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氛围,但软环境的建设却还有赖于护理人员思维的转变、对人文关怀观念的接受和理解。在本课题组所做的质性研究中,有护生提到“我都不太敢在病房跟病人聊天太久,她们(带教老师)会误解我在偷懒的……”,如果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人文关怀教学便无从谈起。加强对病人的关怀,势必需要护士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病人,必须允许这些时间和行为的存在,鼓励并推崇护士对病人的关爱,将之上升为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内化为护理人员自觉的行为,潜移默化对护生产生影响。
3.2.3 探讨临床人文关怀教学的有效策略 如何开展人文关怀教学,采用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施人文关怀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校学习阶段,课题组开展了包括课前5min、成立关怀小组、撰写关怀日记、开展关怀小组活动等形式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医院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不能完全套用课堂教学方法,应借用临床的真实情境,因地制宜,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如选择一位病人,带教老师和护生共同商讨如何对病人表达关爱,以哪些方式和途径来表现,让护生学会如何应对真实的临床情境;或者分享典型事迹,收集临床上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作为教学素材供护生学习;要求护生记录自己有所感悟的事迹,并相互交流等等,尤其带教老师应做好榜样作用,以身示教,比如给孤寡老人更多的关心及更加频繁的巡视、陪伴、交谈等。让护生从真实的情境中撷取并领悟关爱的价值,而不仅仅是简单直白的说教,更容易达到培养和内化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教学目的。
以上为我校此次人文关怀教学实验改革实施效果的情况,由于品质的塑造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基于本次教改实践,文中所探究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特点及发展策略,其效果还有待于后续实践的检验与评定。
[1] 黄玉兰.我国护理专业教学中对护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概况[J].全科护理,2010,8(2B):455-456.
[2] 刘于皛,姜安丽.上海市部分综合性医院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6):1-3.
[3] 云玉慧,陈学玲,徐振海.中医院校护生医院临床实习现状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11C):3746-3747.
[4] 高学琴,何燕,赵振娟.教育环境对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1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