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浩,崔颜宏,顾援农,牛小艳
长期以来,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方法普遍枯燥,教学内容以及知识重点的安排与护理实际工作存在脱节的现象,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主动性不够,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直接导致系统的护理学知识体系建立不够好,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快速顶岗工作。为探究更好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于2012年5月申请了河南省卫生厅的教学改革项目,对我院护理专业解剖学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学进行了改革,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时引入类比迁移理论,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本研究为课题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1.1 对象 以我院2012级专科护理专业485名学生为对照组,2013级专科护理专业516名学生为观察组。观察组:男17人,女499人,年龄19.2岁±1.2岁;对照组男15人,女470人,年龄20.3岁±1.3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分组无偏倚。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理论课按部就班,按照课本内容、知识编排顺序和难易点安排授课,采用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实验课先由教师借助挂图、模型、标本讲解,然后学生自己观察,对照课本,理解掌握。观察组将类比迁移理论引入教学,在理论和实验课中,同时合理迁移入其他基础课、专业课和临床护理知识点。具体如下。
1.2.1.1 课程知识迁移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有机体,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孤立存在。人体各部之间、局部和整体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呼吸系统活动加强,呼吸加深加快,促进气体交换,以摄入更多的氧;心血管系统活动加强,心跳加强加快,使血流量增多,代谢增强;消化、泌尿系统活动减弱,血流量减少,代谢降低,以保证运动系统骨骼肌活动增强的需要。讲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时,对食管、输尿管、男性尿道等都具有3处狭窄的解剖结构进行列表归纳。授课时,教师不时进行知识穿插讲解,树立学生认知人体的整体观。
1.2.1.2 相关学科知识迁移 分析生理学等相关知识与解剖学内在的联系,恰当地将生理学知识引入解剖学教学。讲到肌肉,简单介绍肌丝滑行学说,让学生了解细肌丝和粗肌丝的不同形态结构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讲述心腔的结构特点时,把心室收缩时心各瓣膜的开闭情况和血液的流向等以动画的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讲到神经系统时,联系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是什么样的,还能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联系医学基础课与护理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学科,其中病理解剖学的内容就是以解剖学为基础衍生而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辨别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常组织形态的理解。在讲解肝脏血流循环途径时,联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病理知识,展现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以及肝硬化时侧支循环代偿出现的体征和可能导致的后果,使学生加深对肝血流侧支循环途径的理解,便于记忆[1]。通过对比教学的方法,学生能快速掌握正常组织的形态特征,学会辨认病变组织的结构特征,使解剖与病理知识有了很好的衔接。
我国的中医学在腧穴、经络、针灸等理论方面与解剖学密不可分。中医所说的脏腑与现代医学脏器相比较,其解剖学的部位、外部形态大致相符,但中医的脏腑具有更复杂的内涵与外延。解剖学颅骨上的“翼点”这一骨性标志,即中医经络穴中的“太阳穴”,按压该穴有解除疲劳、提神醒脑作用。解剖学第7颈椎是临床上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之一,中医里的“大椎穴”就是在第7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内,该穴位对防治感冒、降低体温、治疗落枕、颈肩痛等有一定作用。位于人体鼻唇沟中点的“人中”,是急救昏厥要穴。
1.2.1.3 临床护理知识迁移 在讲皮肤和肌肉结构时,联系护理常用操作:皮试(皮内注射)是将药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皮下注射即是将药液注入皮下浅筋膜;肌内注射常选部位为肩部的三角肌和臀部的臀大肌等肌肉较厚且远离重要神经和大血管的部位。在讲脉管系统时,增加护理常用的急救和操作知识链接——胸外心脏按压操作的部位;体表局部出血时按压止血点的位置;测量血压和脉搏的部位及动脉血管名称;输液、穿刺抽血常选部位及静脉血管名称;讲胃和男性尿道,加入在插胃管和男性导尿管等护理操作时应注意的相关知识要点。
1.2.1.4 实验课知识迁移 在实验课教学与考核模式中,迁入相关知识点。在多媒体学习与考核平台上加入与理论课一致的相关知识点链接,方便学生随时调阅,增加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逐步建立护理知识体系。
1.2.2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解剖学总成绩。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简明统计20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
表1 两组解剖学总成绩比较 分
国家对高职教育明确提出要培养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类比迁移是对相关知识点作横向、纵向的联想和比较,把某一知识点的某种特性迁移、融合到另一知识点上去,或者从某一知识点升华出另外新的知识点,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以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迁移。
有关类比迁移的研究表明,类比迁移是学习新技能、学习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进行科学发现和探索、培养创造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是因为人类逐渐认识到,学习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新知识,掌握抽象规则,成功的学习经常依靠我们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即类比迁移[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研究发现: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若提供的例证太少,学习迁移的效果就差[3]。心理学的研究也说明,孤立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系统化了的知识相对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对教材纵横采撷,优化组合,进行横向纵向的类比,就可以提高原有起固定作用的知识点的清晰性和稳定度,从而使学习全过程保持积极的学习定势,使学生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而理解是记忆的关键和基础,只有理解,才能记得牢[4]。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同时它与其他医学基础课以及护理专业课间有着连贯性和相通性。人体解剖学教学,应立足为其他医学基础课以及护理专业课“垫底”和服务,将这些课程的某些知识提前恰当地迁移到解剖学教学中,合理融合课程内容。
另外,解剖课开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绝大多数护理专业学生对解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认真对待这门课。同时,也由于人体解剖课本身的学科特点,容易造成授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感觉枯燥、难懂、更难记,会逐渐产生畏难情绪,结果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对于专业的热爱,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期待,使得他们更乐于接受来自临床护理方面的知识,因此,类比迁移,融合知识进行教学,意义重大。
在护理学专业解剖学教学中,既立足教材内容教学,又不局限于现有教材,合理拓展教材相关内容,注重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和类化。有针对性地设计迁移训练,合理地将课程前后知识点、护理专业课程、临床护理知识融入解剖学课堂上,强调解剖学和护理学的紧密关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好。
类比迁移理论在护理专业解剖教学中的运用,对护理专业学生而言,能提高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解剖学知识,使解剖课程与护理工作更加紧密,有利于学生尽早建立系统的护理学知识体系,学与用更加一致。对教师而言可改变教师对解剖学教学的定式思维,增强了教师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提升了教师驾驭各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授课效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能使护理学专业各门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类比迁移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1] 陆竞艳,韦敏怡,张莹.病理解剖学教学与正常形态学知识的联系及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4):373-375.
[2] 曲衍立,张梅玲.类比迁移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0,8(2):50-55.
[3] 胡晓松,王霞,李娟,等.浅谈学习迁移规律在医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究杂志,2011,10(4):398-400.
[4] 刘宏伟,沈超,唐兴国.探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常用记忆方法的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2,18(6):586-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