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1)

2014-12-16 08:23龚爱萍李丽萍胡艳红顾觉醒
护理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护理学素质

龚爱萍,周 红,李丽萍,胡艳红,顾觉醒

形成性评价是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芬1967年提出的,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形成过程的跟踪评价与完善,让教师与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理想效果的一种教学评价方法[1]。长期以来《护理学基础》教学的评价形式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即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考试,评价内容重书面知识轻实践技能;评价的方式重试题测试,轻能力评估,导致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评判性思维等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培养。为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尝试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培养素质、锻炼能力”的教学目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1月,选择我院2010级护理专业56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人,女生49人,年龄19岁~23岁。课程教学总学时1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72学时,实验教学64学时,在第4学期进行。

1.2 方法

1.2.1 教学实施

1.2.1.1 授课准备 在第3学期期末,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框架。在第4学期课程的第一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形成性评价的意义、授课内容安排、授课方法、评价方式、评价指标,让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有一初步认识,做好思想准备。

1.2.1.2 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讲授相结合、案例讨论与提问相结合、作业与阶段、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主要采取教师示教与学生自我实践相结合、学生反思讨论与提问相结合、学生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阶段操作单项考核与期末操作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2.2 教学评价体系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形成性评价占40%,终结性评价占60%。形成性评价内容包括考勤(5%)、参与理论及实验教学情况(10%)、作业(5%)、测验(10%)、实验成绩(10%),各按一定比例计入平时成绩,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期末卷面考试成绩。

1.2.3 效果评价

1.2.3.1 课程授课效果评价 课程授课结束后,根据自制问卷,从授课计划、授课方法、授课内容、评价方法等6个方面进行调查,同时设有开放式问题,请学生针对课程授课情况,写出建设性意见。

1.2.3.2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 课程授课前、后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进行评价,内容涉及综合素质、综合能力2个维度。综合素质内容包括专业素质、礼仪素质和技术素质等5个条目;综合能力内容包括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等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分~5分评分。

1.2.3.3 课程总评成绩评价 总评成绩分为5级:90分~100分为优秀,80分~89分为良好,70分~79分为一般,60分~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1.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t检验。

2 结果

2.1 课程授课效果评价 学生对课程授课总体满意度为92.86%,说明形成性评价切实可行,见表1。

表1 课程授课效果评价(n=56)

2.2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 授课后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得分高于授课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授课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见表2。

表2 授课前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比较(n=56,±s) 分

表2 授课前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比较(n=56,±s) 分

应用能力授课前 2.34±0.84 2.79±0.89 2.27±0.84 2.25±1.08 2.7时间 专业素质 礼仪素质 技术素质 心理素质 创新素质 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评判性思维能力 知识7±0.74 2.73±0.86 2.38±0.82 2.66±1.05授课后 3.04±0.79 3.38±0.73 3.21±0.76 3.25±0.82 3.11±0.87 3.27±1.02 3.13±0.81 3.09±0.92 t值 -4.54 -3.84 -6.26 -5.52 -2.23 -3.00 -4.86 -2.30 P 0.01 0.01 0.01 0.01 0.02 0.01 0.01 0.02

2.3 课程总评成绩评价 学生课程总评成绩呈正态分布,合格率98.21%,优良率85.72%,其中最高分95.0分,最低分54.0分,均分为84.3分。成绩等级频次分布见表3。

表3 课程总评成绩评价(n=56)

3 讨论

《护理学基础》教学作为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综合型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质量决定着未来护理人才的发展方向[2]。因此,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教学相长,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1 多元化的授课方法,促进了课程授课质量 课程授课质量直接影响着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教学在终结性评价的指导下,往往以牺牲个性化教学为代价,更多地采用 “传授—强化—记忆”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后,学生对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评价方法等满意率高,总体满意度为92.86%,表明授课质量优于传统的方法,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授课方法比较认可,丰富的授课方法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自由的气氛,授课中由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变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评价监控为辅助的自主学习体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学习,不仅提高了课程授课效率,而且提高了授课质量。

3.2 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形成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发展的机会,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方法多样化,融听、说、看、做、教、评于一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必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要进行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编写教案、课堂讲授、示教、讨论、评价等过程。实践表明,这种学习方法注重学习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训练了技能。结果显示,课程授课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分明显高于授课前,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形成性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评价,既对学生知识、技能等量化指标评价,也对学生的态度、兴趣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评价[3,4]。而传统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和内容单一,“重分数,轻能力”,往往通过期末一张理论考试试卷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知识结构的搭建,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不足。研究表明,采用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平时学习的全过程管理;评价是双向的、互动的,打破了传统评价体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5],学生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合格率在98%以上,优良率在85%以上,这种灵活多样、多方面的评价方法完善了学业成绩评价机制,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了学生成绩。

3.4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形成性评价开始实施时,由于教师和学生经验不足,学生的群体差异、教师的个性特点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等因素,使教师与学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认为评价频率过高、内容偏多,疲于应付,有厌倦情况;教师需要定期组织评价活动、批改学生测试试卷、作业,收集、记录、整理学生相关材料,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所以部分教师和学生宁愿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3.5 进一步实施的对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师生认识,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性;并不断完善评价指标,做到评价适时、适度。评价资料采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收集、记录、整理,建立智能化的自测、自评网上作业系统,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

4 小结

总之,形成性评价是一种科学的、人性化的全新教育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与学生的学习观念、方法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不断钻研、不断完善,从而推动护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1] 周小春.形成性评价方法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6):63-64.

[2] 周红,敖薪,龚爱萍,等.研究性学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3B):747-750.

[3] 王跃群.形成性评价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5):70-71.

[4] 林静,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1(9):66-67.

[5] 黄华兴,沈历宗,凌立君,等.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2):170-173.

猜你喜欢
护理学基础护理学素质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探究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节中职《护理学基础》优质课的生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