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 以德为先
——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

2014-12-12 09:47李亚奇
参花(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德治国公民道德道德

◎李亚奇

民族复兴 以德为先
——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

◎李亚奇

中华民族素有直道事人、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忠、孝、诚、信、礼、仪、廉、耻等古训精华,千百年来移风变俗,教化不息,由此而成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享誉世界。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日臻发达,人们对精神价值的关注逐渐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取而代之,道德领域问题频出,亟待解决。本论文立足我国道德体系现状,从“以德树人、以德治国、以德为邻”三方面探析个人、国家、外交整体面临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紧迫感与必要性。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 道德建设 个人 国家

伴随我国社会物质文明的日臻发达,精神文明建设可谓江河日下,几千年沿袭而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商品大潮的席卷下伤痕累累,面目全非:享乐主义、犬儒主义之风大行其道;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扭曲现象屡见不鲜;是非不分,美丑颠倒,善恶难辨之气甚嚣尘上,社会道德领域问题频出,不一而足。当今中国道德体系现状堪忧,亟待重构。

一、以德树人——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是现代社会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放眼全球,从崇尚自由平等,强调个人权利的美国主义;到高扬理性思考,追求尊重平等的法兰西精神;从关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澳大利亚理念;到兼容并包多元发展的新加坡文化,无一例外,都格外重视对公民道德的建设。[1]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良好的公民道德教育是国家全面发展、永葆进步的强大内在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先进经济、文化的双重挑战下,我国传统价值出现失落、边缘化,甚至被彻底颠覆的不良转向,人民道德滑坡的现象却似乎愈演愈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霎时间司空见惯;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腐化堕落行为时有发生;见死不救、趁火打劫、仗势欺人等不良新闻屡见报端,人的善良秉性在各种贪念交织的欲网中逐渐被扭曲、变形,伴随经济发展并发的“精神贫困、道德沦落”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

反观历史,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道德修养的不可或缺;荀子的性恶论也不否认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科学的人性论为基础,全面论述了道德修养的意义;以史为鉴,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做出部署,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把握,认真贯彻落实。[2]

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带给生活的便捷与舒适时,常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类的感慨,当道德建设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人心或趋于麻木,或开始躲避,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便成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以德治国——完善国家道德机制

从西周初期周公旦的“敬德保民”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为政以德”的仁政学说,及至汉代的“以孝治天下”,唐代的“贞观之治”,宋代的“五常是理”,我国古代贤明君王皆高度重视以德治国的方针策略,逐渐建立了一套民为邦本的德政理念;包括为民表率的吏德思想;德教为先的教化思想;自我完善的修养思想等,这些先进理念在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将以德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道德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相配套的道德体系,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3]

首先,包括道德文明在内的精神生产力是推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动力;“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钉精纺机等等……它们皆是物化的知识力量”[4]在对全部生产力的理解中,显而易见不能忽视生产力的精神因素,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在民族复兴的重大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面临着新的考验;党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一旦执政党队伍中出现严重的腐败现象,社会的整合力和凝聚力将大幅度趋于下降,当这种病变积累到相当程度的时候,社会的向心力就顺势瓦解,导致社会的离心力和对抗加剧,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我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的要求,甚至危及到社会的基本稳定,[5]应该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经济指标作为显在考量方式,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唯一标准,包括更多社会秩序、法制进程、民主水平等隐性因素在内的道德指标愈来愈受到关注,中华儿女在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下,已经造就了一个接一个的经济增长奇迹,如何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提升国家信誉,改善政府形象,成为当务之急。

三、以德为邻——开展国际道德实践

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国家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此,良好的国际关系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而在国际交往中贯彻道德理想无疑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关键环节,按照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的定义,国际道德是指各国在处理外交事务过程中实际遵守的和声称要遵守的、旨在增进和平和减少混乱的道德准则,具体说,它包括尊重生命,恪守诺言,公平往来,尊重国际法,保护少数,和平地实现民族国家的政策目标等等。[6]

当今国际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继续发展及由此而引发的诸多共同问题,使各国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共同利益大为增加,任何重大国际问题从来都不能由一个国家在得不到任何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解决,国家间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已成为必然趋势,双赢原则已逐渐成为共识,这一背景为国际道德因素的增长并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可能。

首先,就国家、民族遵守国际道德的内在动机而言,在国际交往中开展道德实践,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外交形象,增强国家信誉,提升国际竞争力;虽然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大,国际地位与日剧增,但是仍然面临着频繁的质疑和诸多偏见,这就迫切需要国家加大力度,深入实践道德理想,杜绝负面评价发生,改善既定形象。

其次,就世界范围而言,在国际交往中开展道德实践,是国家间和平共处、平等交流的必要前提,也是建立良好国际往来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欧盟的崛起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打破了美国“一国独大”的局面,形成多强制约的国际格局,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严重威胁着相对弱小国家的主权平等和外交独立,这就急需道德的补充作用,如果一国承认国际关系准则的道德约束力,并公开承诺恪守这些原则,将对这个国家的声誉起到一种制约作用。

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休戚相关,以德树人,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国民;以德治国,完善国家道德机制,建设精神文明社会;以德为邻,开展国际道德实践,树立良好外交形象,只有兼顾个人、国家、外交等各个层次,多管齐下,面面俱到,打破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的道德缺失痼疾,真正付诸到行动中去,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

[1]秦树理.《国外公民教育概览》[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2]习近平等,《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3]侯树栋.《以德治国概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年4月版;

[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方宁.《论以德治国方略》[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1月版;

[6]摩根索著.孙芳等译,《国家间政治》[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9月版;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德治国公民道德道德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研究综述
新形势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再探